吴丽娜(河北衡水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053000)
体育教育在高校的教育中有着独具特色的优势。教学手段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更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不仅能够使学生休闲娱乐,还可以锻炼身体和提高心理素质。
学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当课时安排的不是很紧张时,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为自己的终身体育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要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进行体育活动,让他们有充足的场地。要加大体育教育课程的设置,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
高校也要注意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只有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等提高了,才能实现体育教育的创新,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在进行体育教育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自身要具有创新观念,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学生更易于认同和接受。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巡回指导、总结评价”为主的教学模式,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在锻炼的过程中,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发挥主动学习的精神。教师不能一味地去填鸭式教学,授予的一些死板、生硬的体育动作。当然在加强体育教育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知识是高校体育教育不断创新的基础,只有加强对理论的学习,各种创新才有实践地可能性,才能慢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道德”一词来源于《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德”一词发展至今已近发生了一些变化,道德是指与内心所得最接近。在古代经典著作《周易》中就有过对道德经典的概括: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位置做适当的事情,要懂得事物和环境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认识并顺应新时机和位置的变化,改变行为和思想,以适应新的时机和位置。道德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来进行衡量,我们很难在人性中找到道德原则,道德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看作是人类社会的理性约定。
打破高校单一的价值论必须从源头抓起,打破教育系统中长期存在的单一化价值观问题。高校的道德教育应该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使每位学生重新认识自身价值的存在,看到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个性,让他们在高校中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合理利用其他课程不断渗透体育教育,选择适宜的德育渗透技巧,达到更直接、更形象、更深入人心的德育教育效果;还可以设立一些心理服务部门,及时给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矛盾和压力,内心集聚各种各样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心理问题,产生许多困扰,若不及时进行心理疏通,价值观易发生偏差。
高校是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圣地。由于这一时期,大学生的生理系统和心理系统都达到最成熟的阶段,如若加以正确的引导,必然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高校要大力加强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且在这过程当中向学生传递人文精神和培养道德情操,促进体育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共同发展。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提升道德水平素养,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有研究显示,生理系统对心理系统有着较强的约束力,同时心理系统也会反过来约束生理系统,而且这种强约束的变化必须要有新的状态与之相适应。毕业后,学生们处于社会大环境的强约束下,心理会得到进一步发育;然后由心理处理作用于生理,生理的进化会增强心理与外界沟通能力和与社会的互动循环。因此,我们不断加强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对学生的生理机能的强约束,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调整心理结构,并且这种心理结构会渐渐与社会相接轨。
结语:新时期,作为教育一线,高校在教育问题上面临着巨大的革新。为了迎接教育发展的需要,满足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高校应将德育教育渗透于体育教育领域,全面施行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
[1]郑亚莉.道德选择-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在诉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李秀超,胡惠庆.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陈联俊,李萍.公民意识教育中文化传统的影响[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林素琴.对中日德育的不同点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才智,2009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