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

2012-08-15 00:51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标准

郭 瑞

天津市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

郭 瑞

(红桥区职工大学,天津 300131)

文章分析了我市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及其改革的必要性,针对本市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体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

自1956年我国颂布第一套体育教学大纲至2000年,我国先后颁布了6套体育教学大纲。历次体育教学大纲都明确规定了体育教学的目标、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及比重,甚至连考试标准也做了程度不同的规定。体育教学大纲的颁布、实施与制度的建立,对规范我市各类院校体育教学,推进中小学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市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存在着明显差距,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需求等也各不相同,教条地执行大纲或以不具备条件为由自行其是,都会对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近年来,对规范体育教学的指导性大纲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一、我市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我市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设置与普通高校基本一致。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是指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正式教学计划,面向在校大学生的非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范围的公共体育课程。我国普通高校一般都规定本科生和专科生必须在大学一、二年级(4个学期内)修完必修体育课程(但有例外,北京大学要求学生必须修满4个学期的体育课程,但时间由学生自选),在三、四年级可以自愿选修体育课程。必修体育课程一般是第一学期授课13-15周,第二、三、四学期授课16-19周,每周授课一次,每次90-100 min;选修体育课程一般是每学期授课10-12周,每周授课一次,每次90-100 min。我国普通高校公共必修体育课程和公共选修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基本分为两大类:设学分的公共必修体育课程和给予学分的公共选修体育课程(但有些普通高校的公共选修体育课程不给予学分,例如清华大学公共选修体育课程就不设学分)。2002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中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4-8学分,免费修读)。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每门选修课1-1.5学分,免费选修)因此我国各级各类普通高校比较统一地设置了设学分的公共必修体育课程和公共选修体育课程。《纲要》对教学目标表述为五个领域的基本目标和五个领域的发展目标,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里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

二、我市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体育课程标准虽然明确规定了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内容目标,但对于具体教学内容、课时比重、具体的成绩评定项目和标准等都未作限制,这样既有一个能够明确规范全国各地各校教学的标准,以便从宏观上指导、规范体育教学,又能充分地发挥各地、各校开展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创造性。《体育课程标准》更大限度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它将伴随着基础课程改革而步步深入。21世纪的体育课程应关注的核心是充分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不仅仅是身体运动的需要。一个以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向终身体育过渡的时代已经来临,《体育课程标准》取代《体育教学大纲》当属必然。教育要国际化,学校教育中的体育课程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方面具有其他课程的不可替代性。《体育课程标准》实施后,体育课程也将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一些陈旧的、滞后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将被摒弃。

三、体育课程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课程标准的深层理解,照搬课程目标为教学目标

由于我国之前多用“教学任务”来表示一个学期、一个单元或一个课时教师要完成的任务,多从教师是否“教”了的角度来表述,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人们才更多使用“教学目标”这一术语,但广大的体育教师在如何将课程目标和五个领域的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方面感到困惑,有些体育教师机械地理解课程标准中各层次目标的字面意义,照抄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为教学目标,这似乎是严格执行了课程标准,其实并没有认识到课程标准的深层思想,更没能根据这些思想进一步将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立在对学生已有体育水平的假设之上,因此,体育教学目标就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基础,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体育学习基础,在课标的思想指导下,建立符合学生、学校实际的,可操作、可测量的,具体的、若干层次的体育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由低向高,形成层次体系,最终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二)缺乏对课程内容的重构和转化,对体育课程标准理解过于机械化

很多体育教师在《课标》面前束手无策,他们认为教体育就是教体育项目,没能从教育的视角看待体育教学内容,缺乏对各体育项目的简化、重组、创造、挖掘和丰富。我们常常看到体育课堂中,教师枯燥地按竞技体育的规则、思维教体育教材,学生机械地学教材。这种完全不顾学生的体育兴趣需要和生活需要进行体育教育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使很多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

(三)缺乏对体育课程评价方案的细化和操作化

课程评价不仅包括教和学的评价,还包括课程计划、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评价、课程实施中除教学外其他因素评价、课程管理评价等等。仅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和对教师的体育教学评价,无法对课程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因为它忽略了课程隐含的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取向以及体育课程目标、内容、结构、组织和设计等的课程本质问题,减弱了体育课程在整个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四、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一)终身体育思想已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终身体育思想是当代一种国际性重要体育思想,它是伴随着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的终身教育思想而形成发展起来的。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它是由人体发展规律和身体锻炼的作用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所决定的。终身体育主张在受教育后继续掌握体育和保健的理论知识,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掌握必需的体育技能,提高体力;在增进健康的前提下,强调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主张体育生活化,通过交往促进人的社会化,注重人的心理素质和情意的发展。终身体育要求体育课程把重点放在“发展”上、“个性”上、“身体差异”上。它具有的主要特点是:

终身性—— 学习体育贯穿一生;

普及性—— 强调每个学生都可在适合自己的活动中得到快乐体验;

开放性——要求冲破传统体育课程那种僵化、统一的体制,使学生学习具有广阔的选择范围;

民主性—— 强调学生学习机会均等,这并非指每个人都受到同样的体育教育,而是指每个人受到最好的体育教育;

自主性——强调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自主权和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权;

娱乐性——不以竞技运动为教学规范,而是要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求。

(二)体育课程目标呈现多元化

体育课程目标是编制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评价体育课程质量的依据,它决定着体育课程的内容、方法,制约着体育教学过程,具有导向作用。当前国内外体育课程的目标呈现多元化趋势。体育课程目标不仅把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列为首要目标,而且注重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同时强调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并主张结合体育课程内容的特点,把道德教育和合作精神的培养融会在体育教学过程之中。

(三)课程内容注重学校体育主体需求

学校体育的主体是学生。随着社会发展,学生对体育的需要呈多元化态势,主要表现为健身需要、健美需要、娱乐需要、终身体育需要、个性化和多样化需要。课程内容只有满足了学生需要,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实现终身体育。这也正是现代人本主义课程观在体育课程中的体现。

1.重视传授终身体育所需要的体育知识。这知识主要包括体育基础知识、保健知识、身体锻炼与评价知识,竞技运动知识等。

2.竞技运动项目是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竞技体育之所以仍然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继承和传播文化,乃至创造文化。竞技体育是体育文化的主体,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必须把这部分文化遗产的继承任务纳入到学校体育中来。竞技体育作为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有两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是选择项目时应考虑价值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生动性;二是要对竞技体育项目,进行“加工、改造”,使之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即所谓竞技运动教材化。

3.体育课程内容呈多样化发展。各国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完成,而主张教师在众多的教学内容中,根据自己和学生情况进行选择,同时,提倡尽可能地扩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一方面是指对外来教材的选择 (外部选择),另一方面是指扩大学生头脑中对学习内容的判断和学习方法的选择性。这样就加大了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从而更好地发挥了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各国也十分重视本国传统体育项目,因为这类项目符合本国的民族文化特点和心理习惯,具有普及性,深受人们喜爱。如日本把柔道、武道列为教学内容。

4.课程内容的健身化、娱乐化。健身、健美、娱乐体育内容在许多国家课程内容中所占的比例有加强趋势,大量的非竞技性项目已列为体育课程内容。许多国家还专门制定了健身教学大纲,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学生需求的变化。如日本制定了健身项目新体系、美国的健身体育教育新模式等.

五、我市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以人为本,确立终身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市体育课程改革要走出困境,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20世纪60年代以来,课程理论出现两次世界性的变革:一是学科中心课程观,它主要强调智力、技术技能发展,强调学科自身逻辑与规律形成的学科结构,而忽视了学生身心特点和个人认识需要。二是人本主义课程观,它主张统一学生的情意和认识、感情和理智、情绪和行为,注重人的能力全面发展,强调教育过程既要重视智力的培养,又要关注情绪、态度、价值观等内容。我市体育课程观的体质、技能、技术教育思想正是学科中理论课程观在体育课程中的反映,至今仍影响着体育课程的改革。而由学科结构向学习结构,由仅仅重视技术、技能、体质向重视技能、技术、体质、能力、个性协调发展转移的终身体育思想,正是人本主义课程观在体育课程中的体现。终身体育课程思想就是要实现人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我们应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和健康第一的思想,以适应世界范围内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发展趋势,从整体上把握体育课程的改革。

(二)从生理、心理、社会三重维度,把体育课程

目标定位于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上。体育课程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达到的预期结果,它决定着体育课程实践的方向和过程。我国体育课程的目标是在空间上,应从单纯追求学生外在技能、技术水平转到全面追求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上;在时间上,要通过体育课程,督促学生完成自己在学校期间生成发育技能的培养、传授知识的任务,还要培养对体育爱好的能力、兴趣、习惯,为其终身参加体育活动打下基础。体育课程目标确定包括:1增强体质,增进健康;2传授体育知识,传授技能方法,培养体育文化素养;3培养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4促进个性发展;5加强对学生道德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要重构课程内容体系

体育课程内容应服从于课程目标,并充分满足学生身心需要。选择教材内容既要考虑体育运动对人生物改造方面的价值,又要注重体育文化价值和养育价值,利用体育的文化因素,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道德的形成,努力改变以竞技体育技术传授为主的教学体系,构建健身、娱乐为主的教学体系。增加富有时代信息的娱乐性体育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需求。改变把体育运动素材当做教材的观点,从体育角度出发,全面理解体育文化的显性教材意义(健身和技能培养功能)和潜性教材意义(对人的社会化、人格培养和情感作用)。

(四)加大体育课程的灵活性

这里的灵活性主要指教学大纲的灵活性、教材选择的灵活性、教学形式的灵活性。灵活性过小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我国的体育教学大纲统得过死,作为教师只能机械地执行。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上应扩大选修教材比重,提供多种课程模式,供教师和学生从中选择。在课程结构上提倡多元化,不搞整齐划一。在教学方法上提倡互动性和多边性,不局限于传统教学方法和单项活动论和双向活动论,而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主张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多边互动。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张灵活化、快乐化、民主化,变被动的身体训练式的体育教学为主动思考型的体育学习,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主线组织教学过程,真正发挥体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和教师对这种学习行为的主导作用。

[1]林克明等.“健康第一”指导下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管理与评价的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

[2]陈俊钦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行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2005,(01).

[3]李国华.从《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学大纲》的比较看体育课程改革[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2).

Study on t he Ref or m and Devel op ment of PE Course in Tianjin Vocational Colleges

GUO Rui

(Tianjin Hongqiao District Staf f and Workers University,Tianjin,China 300131)

The paper makes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E curriculum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ref or m f o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ianjin.Relevant proposals are advanced as f or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PE teaching in Tianjin vocational college.

PE course standards;course objectives;course content;course evaluation

G712.07

A

1673-582 X(2012)06-0077-04

2012-02-26

郭瑞(1984-),男,天津人,现任天津红桥区职工大学体育教师兼推荐办负责人,助教,从事高职体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基于不同主体的课程质量综合评价
——以“交通运输规划”课程为例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