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诗举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目前,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与教学关系的认识并不统一。有人认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属于教学型高校,不是研究型大学,教师搞不搞科研无所谓,关键要提高教学水平。为此,本文围绕何谓真正的大学与大学教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为什么需要科研、新建应用性本科院校需要什么样的科研、科研如何促进教学等四个方面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毋庸讳言,一些新建应用性本科院校存在轻视科研或者人为割裂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现象,这与对大学和大学教师的认识偏差有关。关于大学功能的说法不一,但是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首要功能或者是基本功能,是不容置疑的。正所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显然,教师是大学实现人才培养功能的主体。1931年12月2日,梅贻琦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他又在《大学一解》[1]一文中说道:“大学之设备,可无论矣。所不可不论者为自由探讨之风气……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此即为著名的“从游论”。显然,梅贻琦所说的“大师”即“大鱼”,是指能够自由探讨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学术见解,并且能够教授学生学习与研究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教师。我们不能将梅贻琦所指的“大师”狭隘理解为极少数处在学术巅峰的所谓学术大师,这会让大多数教师,尤其是会使新建应用性本科院校教师感觉高不可攀。钱伟长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提出:“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而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子,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2]显然,梅贻琦所说的“大师”相当于钱伟长所倡导的“好老师”。
一言以蔽之,只有具备浓厚的学术气氛高校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只有能通过科研进行知识创新的大学教师才算作好老师。
应用性本科院校是介于研究性大学与高职高专之间的“中间类型”高校。[3]目前对于研究型大学需要搞科研并不存在争议,然而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尤其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要不要搞科研的认识还不统一。有人认为新建应用型高校属于教学型高校,教师主要职责是教学,教师只要教好书就行了,不需要搞科研,或者说科研可有可无。笔者以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首先,是实现本科生培养目标的需要。国家在制度层面已明确规定本科毕业生要取得学士学位应当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四条规定授予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必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第九条规定本科毕业生必须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才能取得学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也规定本科生应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一个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因此,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素养,才有资格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通过在授课过程中进行知识创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使学生的科研方法和科研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与提升。正如钱伟长曾经说过:“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精神反映在工作上,首先是科研要有创造,不搞科研的教师是不可能教好书的”。[4]
其次,是适应新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需要。应用性本科教育主要体现在学术、技术、职业的结合以及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高。[5]应用性本科教育既不同于研究型本科教育,也不同于技能型的高职高专教育,绝对不能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学术研究完全割裂开来,否则就与高职高专混为一体了。创新态度与创新能力是一种素质,它要求人们有一种批判的精神,时刻追求者崇高的境界,时刻有一种超越的目标。[6]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并非仅仅对知识的应用,没有研究性工作。恰恰相反,应用型人才所开展的应用性研究,更具广泛的意义与作用,在理论创新方面常常给人们以启发。[7]因此,新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学术、技术、职业等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并相应具备一支具有一定科研素养的应用型师资队伍,才能适应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需要。
最后,是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要依赖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地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支持。新建应用型师资队伍需要在校地、校企合作过程中得到锻炼与培养。只有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互利共赢机制,校地合作才能健康、有效、和谐、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和科研优势,主动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充当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智库,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因此,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进行智库的储备,需要一定数量具备一定研究能力教师,针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拟定科研方向,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新建应用性本科院校与研究型大学的区别不是要不要搞科研,二者的区别在于研究内容或研究性质的不同,新建应用性本科院校教师应侧重应用性科学研究,而研究型大学应侧重理论性或基础性科学研究。新建应用性本科院校只有通过提高应用性科研水平,才能最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时下,导致很多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提出质疑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所谓科研成果似乎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关系不大,究其根源,还在于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合理。突出表现为职称评定偏重论文数量和刊物的级别,不注重论文的内容或质量,而且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研究型大学不加区分,诱发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急功近利,导致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能够有效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实际问题的应用型研究缺乏。很多教师只是为了评职称而闭门造车,大多数文章水分过重,只是空洞的理论重复,人云亦云,无病呻吟,结果付出大量时间精力,甚至支付高昂的版面费,发表的文章大多质量低下,严重脱离实际,甚至与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背道而驰。因此,要完善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建议建立或完善“学术代表作”评审制度①,淡化论文数量或级别的要求,并区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研究型本科院校的科研要求,有效引导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联系教学工作实际或社会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应用型研究,使教师的研究做到有的放矢,“研以致用”。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应用型教学性研究和应用型专业性研究两个方面。以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政学科为例,应用型教学研究的内容包括财政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或培养定位的研究,以及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或培养定位,相应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案例教学、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的研究,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财政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专业性研究主要是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在收入分配、民生、公共服务、区域发展、产业政策、环境保护等方面,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财政政策建议,当然部分人也可以申报国家级应用型科研项目,参与国家层面的财政政策研究。
因此,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的意义取决于科研的质量以及科研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上。
目前,要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新建应用性本科院校必须在转变思想观念、营造科研氛围和建立健全科研对教学的促进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钱伟长曾经说,“讲好课有两条,一要有学问,二要口才好。有学问比口才好更重要。因此,教师必须搞科研,这是培养教师的根本途径。教师的提高,主要不是靠听课进修,主要靠做研究工作,边研究边学习,缺什么学什么。”[8]在一些新建应用性本科院校,大多是在专科或中专学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很多教师在短期内还没有养成科研习惯,甚至还存在少数教师对科研有抵触情绪,科研氛围往往不如老牌本科大学浓厚。如果教师长期缺少科研,就会形成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如果一门课,反复讲,没有任何的知识更新和创造,时间长了,教师本人在讲授过程中也不能产生激情,会感觉枯燥乏味,甚至厌恶教学,难以产生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新建应用性本科院校,一定要大力宣传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要让广大教师明白,只有通过科研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在应用型教学过程中发现疑难问题,通过应用型科学研究解决问题,再将应用型研究成果运用到应用型教学之中,如此反复,就可以实现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之间呈螺旋式上升。
其次,要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激发科研热情。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至关重要。目前应主要围绕三个方面来营造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研氛围:一是要挖掘青年教师的科研潜力。新建本科院校的年轻教师比重较大,青年教师大多接受过博士和硕士阶段的科研训练,具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科研潜力,要依靠科研制度的激励作用,使广大青年教师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上。二是要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围绕一些高级别科研课题和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引领作用,带动整个学科师资队伍发展,实现1+1>2。三是建立经常性学术研讨制度。学校要提供场所、设施等必要条件,促进学术交流,尤其是要提倡学术批评和学术争鸣。
最后,要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提高教学水平。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职能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一定要防止科研与教学相脱离,要力求应用型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优质教学资源。目前至少应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克服当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隐形流失问题。由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授、副教授数量相对较少,而且很多都被安排在管理岗位,他们拥有一定的学术名望、社会地位和信息优势,参与学术交流和取得科研经费的机会相对较多,但是他们大多将时间和精力耗费在管理事务上,很少上课或者不上课,国家和学校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及其相应的科研成果,大多很难转化为教学资源。国家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虽然规定了教授、副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但是很多学校在执行过程中,也只是流于形式,主要为了应付检查或评估。为此,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和科研政策制定等方面,鼓励科研能力强和教学水平高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上课堂,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的隐形流失问题。二是要改革命题与考试制度。考试制度往往制约课堂教学内容,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不要教条地泛化所谓“教考分离”、“统一命题”等命题方式,否则就不利于教师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特长,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中,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赋予授课教师相应的命题自主权,尤其是对一些非基础性的应用型较强的专业课程,不宜采用“教考分离”、“统一命题”等命题方式,而是适度允许授课教师自主命题。例如,可以将一套试卷分为基本题型和自主题型两部分,基本题型由试题库抽取,自主题型由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的授课内容自行命题。三是要建立健全学术报告制度。一些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很容易忽视学术报告制度,其实教师可以通过学术报告的形式,向全校范围内有兴趣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师生面对面的交流,让更多同学了解研究背景、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起到启发性和创新性教育的作用。四是建立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制度,将各自的教学、科研成果与同一教研室老师之间进行交流,通过集体商议、反复酝酿,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分合理地吸收到教案中,充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五是建立本科生导师制。传统上,导师制主要是针对研究生培养而言的,似乎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无关。然而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导师个人或群体,以本科生为特定指导对象的个别化教育实践,以体现个性化教学和促进个体不断创新发展的程序范型。例如,财经类专业本科生要经过社会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训练,其中教师的指导环节非常重要,在本科生导师制情况下,学生和导师之间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和特长互选,可以让学生参加导师课题研究或者让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直接来自导师课题,导师指导学生将社会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创新教育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统一和融合。
注:
①“学术代表作”评审制度是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和历史系从2010年开始试点的职称评审办法,其基本思路是:在职称评审环节,专家要对申报者科研成果的内容与质量进行严格评审,不论级别,不论数量,只论质量,亦即只要教师取得了足够份量的科研成果,哪怕仅仅是一项成果或一篇文章,也能晋升相应级别的职称。
[1]梅贻琦.大学一解[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
[2][8]钱伟长.对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意见[J].上海高教研究,1985,(2).
[3]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
[4]钱伟长.谈教师创新和学生创新的关系[J].群言,2002,(8).
[5]陈解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J].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
[6]工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5.
[7]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