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华 蔡海燕
(台州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随着来华学习汉语人数的剧增,中国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接受留学生学习汉语。比较而言,地方高校在学校影响力和区域位置诸方面缺乏优势,在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诸方面亦有所不足,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高校在对外汉语教学和留学生管理方面的水准和质量完全低于非地方性高校。事实上,地方高校在对外汉语教学和管理上为了克服先天条件的不足,在某种意义上更重视留学生的针对性教学和过程性管理,以期提高质量、获得认同、赢得声誉。
中国浙江省台州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校,自2004年开始接受留学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努力探索,围绕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即培养留学生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言语交际技能,[1]逐步形成了符合学校和地方实际、富有成效的教学模式。
通常情况下,非地方性高校有单独的留学生教育教学机构或部门,其长处是教学资源配备较充足,短处是这种教学配置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比较而言,地方高校由于教学资源配置不充足,不得不另辟路径,从而避短扬长,自成格局。台州学院在教学资源配置上以非线性思维进行师资的整合和优化,打破专业、课程的壁垒,由汉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等相关专业课程资深教师担纲对外汉语课程,有效凸显汉语学习的专业性,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体现课任教师的适用性。
根据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需要,我们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师任教《汉语综合》、具有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资质的专业教师任教《汉语口语》、英语言文学专业的《听力》教师任教《汉语听力》等等,教师的专业背景相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自身的特殊性来说,也许有所欠缺,但就其所任课程而言,则是真正的专家。如《汉语综合》课程,课任教师长期从事现代汉语教学,熟悉现代汉语的教学体系、学习重点难点等,在教学上就能既有面上的宏观把握,又有点上的细致指导;《口语》课任教师是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又有多年指导中国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经验,因此,在留学生汉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切中肯綮;英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任教《听力》,由于该课程教师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自身汉语水平亦较高,比照中国学生学外语与留学生学习汉语,在听力问题上有许多共同性,在教学上亦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用……诸如此类,我们充分发挥教师专业优长,构建了一个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对外汉语教学团队。
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体现对外汉语教学自身的特殊性,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我们不断追求资源配置效率,拓宽教学资源再挖掘的思路,开展多元化的研修、教研活动,取得资源的延伸价值和溢出效应。一是研修提高。团队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参加各类培训或项目,如,参与国家公派教师项目,参加国家汉办“对外汉语教学研讨会”、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强化班”等。二是理论提升。撰写《对外汉语语法、语用的情境教学》、《地方院校视域中的对外汉语课程规范建构》、《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的教学策略初探》等教研论文,将感性的教学经验上升为理性的理论思考。三是教学研讨。全员参与、常态化的教学研讨活动是进行教学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各类层次班级、课程均需以公开课的形式接受团队教师的听课,经过自评、他人点评,就汉语听说读写课型各自的侧重点及相互的重合点,汉语初、中级不同层次课型的要求,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等诸多问题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展开充分讨论,在及时解决教学问题的同时,也不断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而一些专题性的教学研讨会,如中越教师互开观摩课,专题研讨越南留学生的学习特点,则进一步提高了教学针对性和适用性。
这种在教学资源配置上以非线性思维进行师资的整合和优化,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也产生积极的影响。重视寻找教学资源整合的契合点,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手段,实现课程的融合和价值的再大化,成为一种共识。
比如,针对大多数年轻留学生期望通过学习汉语获得更多的就业或继续深造的机会,尤其希望持有较好成绩的HSK证书利于回国就业、或继续来华攻读硕士学位、或申请中国政府奖学金这一需求,我们以常规教学为主,以HSK辅导为辅,将HSK应试辅导融入相关课程,围绕阶段目标组织教学,使柔性目标与刚性目标相辅相成。具体做法是:第一阶段,两个月之内,通过课堂教学听说读写的集中训练,通过目的语环境下汉语的生活化实践,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汉语交际语感。第二阶段,两个月之后,继续强化第一阶段目标,同时结合学生参加HSK的意愿,加快学习节奏,扩大词汇积累。因为按照常规教学积累词汇是远远不够的,词汇量贫乏,语言识别和语言表达就会受阻,听、读、写、说等各项练习无法深入。我们要求初级班学生坚持每天识记20-30个生词,通过数月自学,至少完成HSK大纲要求掌握的甲级、乙级词学习,中级班学生则加强同义词与近义词用法辨析。第三阶段,循序渐进开展分项练习,比如初级班的听力、阅读、写句等,中级班的访谈听力、查找病句、各类体裁阅读、句段扩展、篇章缩写等。最后是统练迎考。通过这种强化学习,绝大部分学生不但顺利通过相应等级的考试,而且汉语水平、汉语能力的提高可谓突飞猛进。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地方经济资源、地方文化资源等课外资源,为留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经济和文化提供开放性的学习平台,是台州学院对外汉语教学的特色之一。
众所周知,文化知识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因素对话语生成和理解所具有的制约作用、文化因素直接影响汉语学习和使用等问题,都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知可感的问题。[2]围绕语言教学的中心,适度注入文化内容,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强调文化体验式教学,是我们建构开放性教学平台的立足点和着力点。
这个开放性平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所有的语言学习和训练都或多或少涉及到文化知识,但课堂教学侧重于向学生传授与语言密切相关的表层文化知识,课堂外交流侧重于让学生感受深层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精神,[3]正如课堂上让学生知道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课堂外让学生体悟为什么在这个场合要说这个话。
这个开放性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了校园文化资源、地方经济资源、地方文化资源三大资源,使留学生学习形式和活动载体的设计和组织有特色、有用、有效。
校园文化多姿多彩,既充分展示中国文化,又充分尊重留学生的本国文化;既有传统文化的内涵,又有现代文化的元素,具有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特点。留学生生活于校园中,耳濡目染、感同身受,极易引起共鸣,并积极参与其中。比如台州学院的校训“澡身浴德,修业及时”,语出《礼记》和《易经》,从载体到内涵都富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留学生在理解校训的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比如参加清明踏青、端午品粽、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活动,留学生不但了解中国传统节庆习俗(通常,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也向中国学生介绍本国类似节庆的不同习俗),还进一步理解课堂上所学中国古典诗文的意境和情怀。中国的古典乐器、中国画、中国武术等等都深深吸引着留学生。2007年,越南学生陈氏河玲在教师指导下,结合留学生活体验,创作了中国画《江南秋色》,荣获浙江省来华留学生“梦行浙江”首届才艺大赛二等奖。此外,具有现代文化特色和时尚元素的校园演唱会、派对等也颇受留学生喜爱,留学生参与演出并受到中国学生的欢迎。
地方经济是地方社会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社会、经济的缩影。通过考察台州地方经济,特别是考察合资企业、特色制造业、特色农业,使留学生不但了解台州经济,更重要的是拓展了他们未来事业发展的视野。台州地处中国大陆黄金海岸线中部,位于上海经济区南翼,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塑料模具、医药化工、家用电器、阀门水泵、工艺礼品等产业和产品,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台州也是中国著名的果品和海洋渔业生产基地,蜜橘、杨梅、柚、青蟹等素负盛名。台州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济贸易关系,并接受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投资,外资或合资企业达1700多家。我们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与留学生所在国有合作项目或经贸来往密切的企业,如苏泊尔集团(中国最大炊具制造商,在越南设有分公司)、茗元茶叶公司(韩商投资)、祥和集团(生产电子材料、出口韩国日本等),留学生运用所学汉语了解企业情况,尝试充当临时翻译,有效锻炼了汉语的言语交际能力。实践活动之后,一些企业还主动要求我们推荐优秀学生担任翻译工作。在参观橘子、杨梅、柚等水果生产基地时,技术人员通常会给学生讲解生产历史和技术,指导学生采摘果实,一些留学生兴之所至自编自唱橘子歌。
地方文化源远流长,融自然景物、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于一体,既可以满足留学生领略自然风光的娱乐心理,又能够激发其学习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台州自古以“海上名山”著称,又是中华下汤文化发源地,自然景观奇丽,且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特别是天台山被誉为“佛宗道源,山水神秀”,是中国道教南宗本山,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还是日本、韩国佛教天台宗祖庭。考察台州文化已经成为台州学院留学生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比如,教师带领留学生登临古城墙(又称“江南长城”),告诉学生“江南长城”与“北京长城”的渊源关系;漫步明清古街(又称“紫阳古街”),告诉学生中国江南传统的手工作坊和古建筑的特点;参观国清寺,给学生讲解佛教天台宗的来龙去脉;游览天台山,讲解中国道教知识;所到之处,还有诸多的名点小吃、民间艺术……学生眼观耳听心悟,是语言学习,也是人文深呼吸。而且,每次活动前,我们要求学生上网查阅材料,了解各名胜古迹的地理位置、自然人文景观、小吃特产等信息,教师也会打印资料分发给学生。学生每学期通常还要完成1-2篇考察报告,叙述观感或心得。
此外,由于近年在越南、韩国等国家经商的浙江台州籍人士越来越多,我们除了积极创造条件使留学生了解台州经济、社会、文化的特点,还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一些台州方言。
在留学生常规管理之外,台州学院开展的“1+1”活动是提高留学生管理效率的有效方法。所谓“1+1”活动,是指一名留学生与一名中国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形式。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我们选择一些热情、有责任、学习优秀且语言能力强的学生参加活动。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帮助留学生融入汉语氛围,了解相关规则,体验人文情怀。
留学生入学之初,“1+1”活动的中方同学帮助办理入学手续、指引日常起居、熟悉生活环境、处理困难问题等等,同龄人热情的目光、猜测比划的手势、夸张的保姆式发音示范和日常用语的反复听说操练,使留学生很快消除了陌生感、紧张感,自觉融入目的语交际氛围中。比较于让留学生自行熟悉环境而进入留学角色,“1+1”活动无疑更高效。
留学生开始正规学习后,“1+1”活动的中方同学就成为汉语教学的“助教”。一方面,任课教师鼓励留学生课外多多接触中国同学、请教学习上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对中国同学进行了汉语正音、正字、规范语句等,以期同学间的辅导取得良好效果。这类课堂外的教学在入学初期几个月进行得极为频繁,结对双方就课程内容进行学习和训练。通过课堂内外的配合和促进,1-2个月后,每一个留学生的言语交际通常都会取得较大的进步,由入学初的听不懂、不会说,渐进至日常听说无大碍、交流趋于主动、学习进度加快的良好状态。
随着言语交际的日益顺畅,“1+1”活动的丰富性也日益彰显。“1+1”变成了“1+N”或者“N+N”,留学生们逐渐与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成为朋友,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中国学生的活动中。比如,中外美食大比拼 (留学生和中国同学制作各自拿手菜肴、点心,互相品评);中外学生普通话大赛以及举行足球篮球乒乓球赛事,甚至中国学生组织的班级郊游,也邀请留学生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不但对提高留学生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言语交际技能起到重要作用,也使留学生教学管理更具针对性,有序而富有成效。
“1+1”活动还为中外学生的文化、情感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当一批批留学生学成归国之际,他们和中国学生的拥抱、不舍的泪光,便是跨越文化的情感的真实见证,这种人文情怀的体验是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1]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程棠.对外汉语教学目的、原则、方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