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学雷,田桂娟
(1.唐山学院外语系,河北唐山06300;2.唐山开滦一中语文组,河北唐山 063000)
电影字幕英译策略探究
——以《唐山大地震》字幕英译为例
苏学雷1,田桂娟2
(1.唐山学院外语系,河北唐山06300;2.唐山开滦一中语文组,河北唐山 063000)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震撼心灵的电影,在全国公映之后,该影片也被推向国际市场。字幕翻译的质量对影片在国际市场的广泛传播有着直接影响。文章通过对《唐山大地震》字幕翻译进行分析后,指出“压缩”和“删除”是字幕翻译所特有的两种重要翻译策略,同时也指出了该片字幕翻译的不足之处。
《唐山大地震》;字幕翻译;压缩;删除
随着各国交流的逐渐深入和英语的广泛传播,作为文化交流途径之一的电影越来越受到重视。电影配音字幕翻译在异国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已成为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1]。然而我国的翻译研究多集中在笔译、口译方面,配音字幕翻译虽偶有学者涉及,但是关注的程度及探讨的深度还远远不够,这与配音字幕在影视作品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相符的。因此翻译研究的视野必须拓展,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笔译以外的语篇方式上,特别是对涉外新闻、文化、文艺等影视片的外语配音、字幕进行考察、思考,进而对此翻译方式的原则、策略、标准等提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描述和论证,借以指导实践[2]。
(一)字幕的定义
我们一般所指的字幕翻译是指将电影或电视对话的翻译同时在屏幕上表现出来(Subtitles,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captions,are transcriptions of film or TV dialogue,pres-ented simultaneously on screen)[3]。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类型,它是将原声口语浓缩为书面译文。字幕分两种:语内字幕(intralingual subtitles)和语际字幕(interlingual subtitles)。前者是指将话语转换成同语言文本;后者相反,指在保留影视原声的情况下将源语译为目的语叠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本文探讨的字幕翻译主要是语际的,也就是说,源语材料被转换成译语字幕,而字幕又和画面同时播放出来。
(二)字幕翻译受到的制约
字幕翻译主要涉及两个制约因素,即时间和空间。Got-tlieb称字幕受到“textual or qualitative constraint”和“formal or quantitative constraint”的双重限制。前者指影视作品的对白和图像决定了字幕在屏幕上的位置和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后者主要指字幕受到的空间限制。时间限制指语言和图像的同步配合,一般来说,字幕的显示时间应该与画面中人物的讲话速度同步。讲话速度越快,字幕的显示时间越短。影视剧单行字幕的显示时间一般约为两秒。《国际字幕标准》要求的显示时间更长,原因是观众此时的注意力不在字幕而在画面。对聋哑人来说,字幕的显示时间应该更长:单行4秒,两行7秒,三行8秒。字幕的行数也受规范的制约。就双语电影字幕而言,上一行是源语字幕,下一行是译语字幕。在电视中,标准的做法是一或两行的字幕,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少占画面空间。字幕位置通常置于画面的下半部分。考虑到观众可能是有听力障碍的人,设置字幕的规范做法是字幕位置不能覆盖画面中讲话人的嘴[4]。
在讨论由于媒体自身的特点对字幕翻译形成限制的同时,译者也应看到影视的多媒体性质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许多十分有利的条件。一般在书面翻译中译者只能靠文字符号传达信息,而字幕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同步出现的画面、伴随的音乐、自然声响、人物说话(尽管观众听不懂其内容)的语调等语言外信息,这为克服文化差异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
此外,观众的阅读速度通常要比电影对白的节奏慢,因此译文应简洁。简洁这一点在汉译英时更应注意。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特定差异,汉语一字一音,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比英语来得节省、简约。因此字幕翻译尤其是汉译英时不能要求对等。
(三)字幕翻译的特点
Gottlieb总结了字幕翻译的五个特征:书面性、附加性、瞬间性、同步性和多重性。钱绍昌教授提到影视翻译的无注性,即译者无法在观众难以理解之处作注解……另加的字幕使观众目不暇接,另加的旁白使观众不知所云[1]。
与此同时,字幕随镜头的切换而变化,具有不可逆性。因此,译者必须保证这种递进式信息的衔接和连贯,保证观众以最少的努力获取最清晰的信息。字幕宜选用常用词、小词和简短的词语,句式宜简明[2]。上述特点也要求字幕用词简单明了,让观众一目了然。另外,影视作品受众广泛,这也要求字幕翻译应雅俗共赏,老少皆宜。
任何文本的翻译最基本的当然是直译和意译。这两种翻译手段本文将不再赘述,本文主要探讨字幕翻译所特有的两种翻译策略即压缩和删除。由于时间、空间的制约,字幕译者常常要采用缩减的翻译策略。对原文的删减在其他翻译类型中虽然也有,但决不会达到字幕翻译中这样的广泛和有力度。因此有人便将字幕翻译称为缩减式翻译或受制约的翻译。缩减法在实际翻译操作中可分为两种:压缩和删除。
(一)压缩
压缩是指在对信息接受者认知力判断的基础上,对与信息接受者在有限的时空中的认知活动无关紧要甚至毫不相关的信息可进行删减节略,只译出原文的精髓要旨。一些冗余信息被删除,可以凸显相关性更强的信息,表达方式相对简洁。源语中的语义内容和文体特征都会有所删减,但信息会通过图像声音等得到补充。这种翻译方法可以帮助观众付出最小的努力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这一翻译策略在《唐山大地震》字幕翻译中比比皆是。
例1.长大了可以搞文艺。
She can be an actress when she grows up.
“文艺”本是文学和艺术的合称,有时特指文学或表演艺术。但在这里“文艺”被浓缩翻译为“当演员”,只翻译出原文的主旨。
例2.我爸买的电扇。
Dad bought a fan.
译文并没有忠实原文,因为有了画面的帮助,观众可以提取到“电扇”这一信息。简短的翻译缩短了字幕长度,节省了观众的阅读时间。
例3.八月份的《读者文摘》《大众电影》,给你解闷啊。
Here are some magazines to keep you entertained.
《读者文摘》和《大众电影》是中国读者熟知的杂志。但外国观众对这两本杂志却不熟悉。译者没有将这两本杂志名称译出,只译出了原文信息的精髓,这样观众可以花最少的精力获取话语中传达的主要信息。
例4.别光喝酒了,喝碗丸子汤。
Don’t just drink.Have a bowl of soup.
由于饮食文化的不同,译语观众未必了解所谓的“丸子汤”。如果完全忠实原文,那样的译文只会额外增加观众理解上的负担,因此译文就从简了。
(二)删除
译者把源语的一些词汇直接删除,主要用来处理非言语内容。在不造成观众信息缺失的前提下,为凸显相关性最强的信息,一些重复的话语、语气词、填充词、附加疑问句可以省去不译,尽管这样可能会影响语义和文体特征。
例5.他们的照片都在唐山市救灾办。有亲人的都联系上了。没联系上的基本可以认定是孤儿。
Her photo was posted in the emergency rescue office.No relative contacted her.Without anyone having contacted her,she should be an orphan.
译者删去了“唐山市”。整个影片以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为引子。中国观众对唐山这座城市有着难以磨灭的记忆,而英语观众未必熟悉。为使字幕简洁易懂,“唐山”直接删除。
例6.大强,登呀,别嫌我烦。年年烧纸,都跟你俩说……
Da Qiang,Deng.Don’t think I’m annoying.Each year…We talk to you both.
由于观众可以看到烧纸钱的画面,而且由于受到空间的的限制,该行字幕如果对等翻译将会太长,因此“烧纸”一词被省去。
例7.咱家那条胡同,挨着铁路二小的南墙。
Our alley is next to the railway’s school.
同样本例中译者并未字斟句酌把每个细节都译出。“二小”这里完全删除。但这对观众对于情节的把握不会造成影响,并且节省了字幕空间和观众提取信息的时间。
总的来说,《唐山大地震》字幕译者成功地运用了以上翻译策略,译文简洁而流畅,缩短了英语观众与影片人物间的距离,能够使观众与影片产生共鸣。然而该片字幕翻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则表现在错译以及语言含糊不清上。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例子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例8.你还年轻。我想得开。你再走一步吧。
You are still young.I’ve thought about it.You can move on with your life.
地震后,元妮婆婆从济南来到唐山,看到震后凄惨情景之后,要求把方达带回济南并对元妮说了上面一句话,其实这句话只不过是鼓励元妮改嫁的委婉说法。但是译文却没译出这一重要的隐含信息。字幕翻译虽然强调简洁明了,但不能给观众制造理解上的障碍,应保证用最少的努力获得最佳的理解效果。因此,上述译文可改译为:
You are still young.I’ve thought about it.You can move on and remarry.
例9.我儿子复员就该回济南。
My son should have left the army to come back to Jinan.
地震中,大强为了挽救自己孩子的生命,冲进正在坍塌的家属楼而被砸死。大强母亲震后见到元妮,对儿子的死甚是后悔,才有上面这句话。但是译文却把假设和事实搞混了。因为复员是事实,而复员后回老家才是假设。因此以上译文可以改译为:
My son should have come back to Jinan after he was dis-charged from the army.
例10.我看大门行吧。我看厕所。
I can be a guard.How about a bathroom attendant.
方达长大成人之后,面临高考,在元妮看来,考大学是身体残疾的方达的唯一出路。而方达旷课逃学,母子二人为此争吵,方达才说了这句气话。但译文明显把“看大门”译错了。因为“guard”是警卫、保安之意,是需要身体健全,最好是身强体壮的人。方达此话只不过想表达自己哪怕是做最低等工作也要自食其力的意思。因此该译文可改译为:
I can be a doorman.How about a bathroom attendant.
例11.他是我们学校研究生,也是学临床的,杭州人。
He’s a graduate student.He’s in residency.He came from Hongzhou.
“residency”其实指的是医师毕业之后,正式行医之前的住院实习期。而且英语中也鲜有“in residency”这样的表达。该译文可以改译为:
He’s a graduate student.We are from the same depart-ment.He is a Hongzhou native.
从改译中可以看出,“临床”这一信息被删去,只译出话语中的主旨。毕竟观众对于方登和其男友的专业并不感兴趣,甚至有些英语观众也不知道“临床”为什么专业。
字幕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传输与移植的过程。字幕翻译要力保在有限的语言和时间内,根据导演及剧作者的意图,向处在特定文化背景的观众最有效地传达最相关的信息。观众的接受与认可是译者努力的方向。尽管字幕翻译有其特殊性,受到时间空间的制约,经常会出现压缩与删除的现象,但是在重要事实和细节方面首先应该做到准确,其次译文应该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自然流畅,并且符合目标观众的语言表达习惯。这样才能让观众在最短时间内迅速有效地理解对白,不影响观众对电影完美的视听感受。
[1]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1):62.
[2]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4):38.
[3]Baker Mon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244-248.
[4]杨洋.电影字幕翻译述评[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7(4):94.
(责任编校:李秀荣)
Study on the C-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Movie Subtitle——With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Aftershock as an Example
SU Xue-lei1,TIAN Gui-juan2
(1.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Tangshan College,Tangshan 063000,China;2.Language Section,No.1 Middle School of Kailuan Coal Mine Co.,Ltd.,Tangshan 063000,China)
Aftershock is a touching movie.After its release across China,it was put into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Therefore,the quality of its subtitle translation has a direct effect on its suc-ces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in this film,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condensation and deletion are two important strategies in subtitle translation and also points out some mistranslations in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this film.
Aftershock;subtitle translation;condensation;deletion
H315.9
A
1672-349X(2012)04-0049-03
2011-12-19
苏学雷(1980-),男,河北保定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