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向秋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朝阳 122000)
高校后勤保障服务的模式分析与选择
牟向秋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朝阳 122000)
论文对高校后勤保障服务改革下的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对影响高校后勤保障服务模式选择的因素做了相关的论述,旨在为高校选择更有利于自己的后勤保障服务模式提供一些参考。
高校;后勤保障服务模式;分析;选择
为了更加符合高校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的后勤保障服务进行了一些列的改革。高校后勤保障主要向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因为社会化的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更加能够符合高等教育的特点和需要。在高校后勤保障服务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保障服务模式。面对这些不同的保障服务模式,我们怎样去分析和认识呢?我们又怎样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去选择呢?这些都是我们高校后勤保障服务管理者面临的难题。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如何分析和认识这些不同的模式以及我们怎样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去选择不同的模式进行了论述。
众所周知,高校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是我国高校的一个特殊的服务部门。它为学校的教职员工、学生以及科研、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学校的和谐建设、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胡锦涛同志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六条:“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的校园发展与建设也应该包括这六项基本特征。在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中,和谐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是关键,因为高等学校的发展与构建和谐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有机统一的。只有在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下,才能够加快学校建设的步伐。因此,高校的后勤保障工作在我国的高校建设与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所谓高校后勤保障服务模式,指的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在一定的时期内为该校的教职员工、学生以及科研、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服务的一种方式或者方法。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向社会化的方向改革,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变迁过程中反映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折射。这其实是一种更好、更适合高校发展的后勤保障模式代替了旧的、不利于高校发展的后勤保障模式的过程。但是,我们知道一种新的模式替代一种旧的模式,是一个长期而且艰巨的过程。这种过程需要经历很多不同的制度的变迁及其演变,这种变迁及其演变势必会带来新的矛盾,当然也会同时出现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随着我国高校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进程的不断发展,后勤保障服务必定会显现出多种不同的模式。但是,从当前我国高校发展的趋势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后勤服务保障模式都适合我国高校的发展。在这里,笔者主要介绍三种有利于我国高校发展的后勤保障服务模式。具体的分析如下:
(一)非社会化模式
高校后勤服务保障非社会化模式,指的是高校后勤保障服务全部依靠原来的后勤服务实体提供的一种保障方式。这种非社会化模式有两个基本的特征:第一,在后勤服务保障这个体系中,虽然人员、资源按照国家的文件形式进行了剥离,但是实质上并没有剥离。也就是说,在后勤服务保障体系中人员的身份没有发生改变,资源的产权也要没有发生改变。第二个,高校后勤保障服务的需求双方是单一的,也是唯一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后勤保障服务这个系统不能进入社会领域参与竞争,高校本身也无权选择社会企业来为学校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准社会化模式
高校后勤保障服务的准社会化模式指的是学校的后勤保障服务主要是由学校后勤服务体系提供,其中允许社会企业参与部分的学校的后勤保障服务的一种保障方式。在这种模式下,供需双方都有一定限度的选择性。而且优质优价的社会市场规律在部分后勤保障服务领域开始显现作用,使得高校后勤保障服务向着更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方向进行。但是,高校后勤保障服务体系并没有完全独立开来,还是会受到学校的某种制约,也就是说,高校后勤服务体系还不是独立意义上的法人主体,学校仍然要承担后勤服务体系带来的经营风险。
(三)完全社会化模式
完全社会化模式指的是高校后勤保障服务体系完完全全地走向了社会化,面向了经济市场。在这种完全社会化模式下的高校后勤保障服务体系中,学校可以通过竞争机制来选择更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后勤保障服务的提供者。在工作人员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服务质量水平的高低来支付相关的报酬。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第一,高校后勤保障服务体系完全按照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进行了改革。第二,高校后勤保障服务体系和社会企业具有同等的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第三,高校后勤保障服务体系获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协调发展的。第四,在这种模式下,高校后勤保障服务体系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总之,通过对以上三种我国高校的后勤保障服务模式的论述,我们知道三种模式各有各的特点,同时也各有优劣。因此,具体选择哪一种后勤保障服务模式,还要视各个高校的具体情况而定,高校不能盲目地跟风。
那么,究竟怎样的后勤保障服务的模式才更利于不同高校的发展呢?高校究竟该如何进行选择呢?下面,我们就影响我过高校后勤保障服务模式选择的因素进行探究,旨在为高校选择更有利的后勤保障服务模式提供一些参考。
(一)地域方面的因素
由于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显示出很大的差异,这些都影响了高校后勤保障服务模式的选择。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高校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为省会城市是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中心,因此,省会城市较非省会城市市场经济更为发达,人口素质普遍较高。在这些地方,社会化的高校后勤保障服务的模式更容易发展与形成。因此,在省会城市的高校选择非社会化或者选择完全社会化的模式较多。而在非省会城市,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科学技术都与省会城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样非省会城市高校的后勤保障服务模式的社会化进程也会相对滞后一些,他们更多选择非社会化、准社会化、完全社会化这样循序渐进的模式。
(二)成本与效益的因素
高校选择什么样的后勤保障服务模式,首先考虑到成本和效益方面的问题。因为成本和效益直接影响着一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在非社会化模式下,高校后勤保障服务体系仍然属于学校,其中的管理人员仍然是学校任命的干部,这种体制下的内部协调成本相对较低。但是,这种模式也有其弊端,就是在体系内部会因为分工不够细化,体系内部员工的竞争意识不强,从而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准社会化服务模式能较好地将社会资源引入高校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中,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服务资源的共享,同时,在准社会化服务模式下,高校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也能通过竞争提高服务质量,这些都是其优势所在。但是,这种模式学校会因为要协调各服务企业之间的摩擦而造成成本的增加,这也是准社会化服务模式的弊端所在。
完全社会化模式能够合理地进行资源的配置,在节约学校教育经费的同时提高服务的质量。但是,这种模式,会使得高校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出现完全市场化的经济行为,从而忽视了高校服务育人的宗旨,给学校的效益带来损失。
(三)后勤生活安全因素。
和谐与安定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的主题。因此,高校在选择后勤保障服务模式的时候,一定会将学校后勤生活安全稳定纳入重点考虑的范畴。如水、电、气、消防、食品、卫生等都涉及到了学校后勤生活安全的领域。
在非社会化管理服务模式下,高校后勤保障服务系统是由学校统一管理的,而且后勤保障服务人员具有准教师身份且对管理环节熟悉。因此,可以将学校的安全风险控制到最低。但是在这种模式下,高校食堂饭菜的质量、价格不能令学生满意。
在完全社会化模式下,由于市场机制参与调控,使得学校食堂的饭菜在品种、质量、价格等方面给同学们带来了实惠和便利,但学校也会因此承担间接管理带来的食品卫生安全风险,且此风险不易掌控。
在准社会化服务模式下,学校可以引进部分服务企业,使得学校的后勤保障服务系统进行有序的竞争,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校食堂饭菜的价格,同时也可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但是,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会因为要协调各服务企业之间的摩擦而造成成本的增加,从而导致了一定的弊端。
总之,由于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进行了改革,出现了多种高校后勤保障服务的模式,它们各有千秋。但是,并不是每一种模式都是适合我国高校的发展。因此学校管理者需要认真分析、权衡把握,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学校的后勤保障服务模式,从而促进学校快速、稳步的发展。
[1]魏平峰.构建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模式的分析与选择[J].高校后勤研究,2009,(4).
[2]庄苏.论高校新型后勤保障体制的构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陈新业,康钢,张万春.论高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系统化制度构建[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G64
A
1673-0046(2012)10-01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