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构建积极心理状态

2012-08-15 00:49:04刘文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院校心理

刘文杰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8)

目前,在社会发展和转型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并不断伴有社会恶性事件发生。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其心理健康问题正逐渐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

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特点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同的方面有:

1.在人生阶段上处于青年时期,个体的生理发展已经接近完成,已具备成年人的体格与功能,但心理发展上还未完全成熟

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处于鼎盛时期,不再满足于书本、课堂教学和家长的说教,开始学会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接受新事物快,有强烈的参与和创造欲;随着生理的成熟,性意识觉醒,感情欲望增强,渴望浪漫纯真的爱情,女生热衷于服饰和化妆,男生注重刚健的体魄和男子汉气概的表现;但缺乏生活经验和丰富知识的积累,看待问题容易主观、片面和简单化。

2.在成长阶段上处于依赖生活向独立生活过渡的时期

在高中阶段紧张学习任务的重压下,多数学生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进入高校后,学生们开始脱离了父母无微不至的生活照料,学会打理自己的饮食起居,遇到问题喜欢自己解决处理,心中的快乐与烦恼愿意与同龄人分享和诉说。大学又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准备阶段,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未来社会生活充满渴望和焦虑,一方面期望到社会中工作,实现经济上独立;另一方面不知该如何适应社会,以及如何找到理想的职业。

高职院校的学生有自己的成长环境,又有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表现:

1.学习意识不足与学习能力的障碍

在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不是佼佼者,除了与重点高校学生相比智力水平上的略微差距外,这些学生大多缺乏学习意识,不能体会学习的乐趣,把学习当做枯燥乏味的苦差事。不仅在课堂上不听讲,开小差情况严重,在课堂外基本不读专业书籍。根据我校《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消费情况的调查报告》,学生最爱看的书是漫画小说,其次是娱乐杂志和报刊,名著古籍和专业书籍读得很少。而且大多数学生每月购书花费不足20元,阅读消费严重不足。高职院校的学生还存在学习能力的障碍,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果不佳也挫伤了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较弱。

首先是学习生活上的被动性和无计划性。学生把学习理解成按时上课,认真听讲,完成老师的各项作业和要求。在课余时间,大部分同学都是在宿舍中度过,上网、玩手机和睡觉是一种常态,女同学在周末会去逛街,男同学会去玩玩球等,可以说课余时间比较单调和空虚。

其次是缺乏意志力,不能坚持。很多高职学生决定做什么事情,或确定目标时决心很大、干劲很足,但缺乏坚持和韧性,当感到疲劳、枯燥和乏味时,往往会选择放弃。一方面,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宠爱,父母几乎不让自己的孩子吃苦;另一方面,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缺乏社会历练,勇猛有余,韧性不足。

最后是对情绪和情感控制能力弱。从高职学生在校园内的人际关系看,同学之间的矛盾大多产生于生活小事,矛盾的产生和解决都比较快。矛盾产生时情感和情绪不掩藏,当面争论和发泄情绪的事情较突出,但同学间的友谊仍受到珍视。在异性交往方面,有的刻意追求浪漫温馨,有的表现出严重依赖等,面对矛盾时,情绪波动较大,体现出性心理的不成熟。在师生关系上矛盾很少,但一旦发生矛盾,学生的情绪反应很激烈,也可能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二、高职院校学生成长中的困惑

1.如影相随的“学历之痛”

高职院校入学门槛比普通本科院校要低,有的学生在高中学习不错,高考失利而进入高职院校,会在心理上产生挫败感和自卑感。有的学生在初高中成绩不好,因能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而感到满意,但自知自己的学历证书“含金量”不高,也会产生自卑感。这种心理困惑会一直影响到学生步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的时期。

2.交友恋爱中的相处之道

随着身心的成长和思想的成熟,学生思考的问题变得深入和复杂,人格与个性也逐渐形成。每个学生既希望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彰显,也希望能得到认可和赞同,更渴望友谊和爱情。在交友和恋爱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与别人差异很大,产生很多矛盾和苦恼。在高职院校,很多学生逐渐认识到沟通和交流的重要,社交礼仪、心理健康、恋爱观等相关选修课程受到欢迎和追捧。

3.网络冲击下的校园生活

信息社会中的网络为人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种强大的力量毫无悬念地冲击了校园生活,高职院校的学生也不例外。网瘾或者说网络依赖症也相应产生,由于长时间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在现实世界中很多同学会出现情绪不稳、焦虑、抑郁、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甚至出现消极观念和行为,使其社交和学业受到严重影响。网络上暴力和色情等庸俗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影响巨大,甚至使学生发生社会越轨行为。

4.对步入社会的憧憬与茫然

对于即将毕业的高职学生来说,一方面渴望参加工作,实现生活上的独立自主、人格上的独立自由;另一方面,有限的阅历和不成熟的思想与复杂的社会之间存在距离,学历不高及无一技之长等因素将催生焦虑和自卑的心理情绪,学生们并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如何去做。这些说明学生们没有清楚的职业规划。

三、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心理因素的客观条件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营造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

1.家庭要成为终身教育的基地

家庭的启蒙教育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当个体逐渐成长到青春期时,会或多或少表现出一定的“叛逆性”,挣脱家长的管教和束缚,家长也越来越感到教育孩子的难度增大。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的成绩大多不是很出色,他们深深体会了在家长的压制下学习的痛苦和折磨,他们的反抗也带给家长失望的情绪。经历了高考,进入了高职院校,家长和孩子都想松一口气,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大了,管不了了,从而把管教责任推让给学校,对孩子学习成长方面关心得少了。而这种做法正是陷入了一个家庭教育的误区,对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家长需要改变的是教育的方法和形式,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成绩,而要树立生活教育的理念,得当的沟通方式和方法是家庭教育实施的载体,让孩子体会到家长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同时,父母也要注重自身形象,父母的言行能使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得以升华,深刻影响孩子的一生。

2.高职院校要强化“管理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院校的学生有差异性,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高职院校更应强化“管理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的环境,在教学软硬件设施能满足学生学习和实践需要的基础上,重点抓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形成良好学风,鼓励和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努力成才。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健全各种管理制度,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引导学生多参与校外社会实践,从而了解社会、培养能力,为日后能有效地胜任各项工作打下基础。

3.社会将是职业教育和人生教育的综合课堂

相对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更为重要,因为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社会就是造就人的大环境。良好的社会风气、文化环境以及完善的社会教育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可以提升公民的幸福生活指数,更能给青年提供一个大有作为的环境。如果社会提供给高职毕业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多的成功条件,使毕业的学生感到为事业奋斗的幸福和体会到人生的意义,社会就会在良性循环中稳健发展,反之,如果社会不能给青年人以希望,社会也将陷入不稳定和混乱的状态之中。

四、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自我调整的建议

让高职生学会自我维护心理健康,是高职生预防心理异常最好的方法。笔者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困惑,提出几点自我调整心理的建议:

1.充实自己,追寻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教育人和培养人的终极目的都是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使人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并在社会实践中去实现生命的价值。人生要想充实和快乐,就不能虚度年华,在学校期间多读书、读好书,滋养和培育自己的优秀品质和专业技能,为步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人活着不仅仅为了吃饭”,巴金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人生要有一定的价值追求,具备一种以苦为乐的精神,不畏痛苦和失败,活出一种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境界。

2.正确认识自己,健全人格

高职生一定要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能力、行为和性格特点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并在行动上扬长避短,积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情绪,并且学会反思、内省,逐渐地弥补自身的不足。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健全优秀的人格会获得丰厚的回报。在待人接物时,如果高职生能做到真诚地对待别人,信任和理解他人,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等,人际关关系就会变得持久和融洽,即使有些小误会,也能很快消除。

3.爱好一项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祛病强身,而且还能提高心理素质、塑造健康心理。高职学生爱好一项体育运动,经常锻炼身体,不仅为步入社会打下身体素质的基础,而且能舒缓学习和生活压力带来的焦虑情绪。其实不论是参加体育运动,还是在一旁观看体育比赛,人们都能感受到一种良性的心理刺激过程,这种心理刺激和心理感受能提高应急能力、减少紧张情绪,还利于培养团队和合作精神,降低自闭症和孤独感,有效预防精神疾病等。

4.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高职学生可以经常参与校内或校外开展的社会公益活动,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使学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锻炼和充分发挥,从中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从而有效地克服不良的心理体验。

总之,时代和社会在发展变化,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和特点也在发展和变化,持续关注这一群体,研究使高职院校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构建积极心理状态的途径,既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期待。

[1]董瑞婕,陆琦.高职生常见心理障碍及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信息,2011,(1):263-264.

[2]韩翠玲.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心理健康,2010,(10):88-89.

[3]张春燕.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1,(11):230-232.

[4]李耀原.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谈[J].高教前沿,2010,(10):65-66.

[5]冉超凤,黄天贵等.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院校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