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需要心理特点之探析

2012-08-15 00:47王丽荣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马斯洛马克思主体

王丽荣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需要心理特点之探析

王丽荣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根本动力,对需要心理的探寻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核心议题。该文旨在通过对马克思需要理论和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分析,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需要心理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需要心理;特点;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离不开接受主体的动力驱动作用,其中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根本驱动力量。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类心理结构中最根本的东西,是人类个体和整个人类发展的原动力。”[1]需要构成了接受主体接受的出发点和归宿。

需要的研究由来已久,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需要理论。各种需要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人类的需要心理。研究各需要理论的精髓,对于深刻理解接受主体的需要心理,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哲学意义上的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和心理学意义上的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需要心理特点。

一、对马克思需要理论的体认

首先,马克思的需要心理学思想非常丰富。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开始探究人的本质,开展了一系列以人为核心的研究工作。“需要”这个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考察分析人类历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逻辑起点。他从宏观的历史唯物论角度来研究人的需要问题,把需要作为科学的研究对象,肯定了需要的合理性和历史作用,并对需要的性质、分类与结构及影响需要产生和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科学的论述。他的理论带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性质,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原则性和指导性,这是其他理论所无法比拟的。

其次,马克思把人作为一个类、一个社会的动态整体系统来看待,对人类的需要发展过程进行了考察。认为人类的需要是随着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人类首先是生存,然后享受,最后是发展。这几种需要在每个社会中都有,但其优势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由低向高转移的,即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最高层次的发展需要才会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优势需要。他也对社会中每个主体的需要进行了研究,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演进,人们接触到的社会规范是不同的,形成的价值观也各异,即使是在同一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个人的社会地位等因素的不同,也会使人形成不同的价值观,产生接受主体个人需要的差异性、个体性。在每个主体身上,其优势需要也是由低向高发展的。这反映了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

再次,马克思认为,不理解人和人性的发展性,就无法理解需要的发展性和历史性。人的存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既是自然的存在物,又是社会的存在物,而且还是有自由意识的存在物。人的需要既有自然需要又有社会需要。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不同,动物的需要基本上是本能的,具有消极的、被动的特点,而人的需要则是自觉的、主动的和积极的,满足需要的手段则是创造性的。“任何人不仅生活在纯粹的自然环境中,而且首先生活在一个社会环境中,也就是说,生活在与其他人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这样,每个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动态平衡,必须不仅从自然界得到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而且必须顾及他人的需要和利益,必须在和别人的关联中实现自己的利益,满足自己的需要,于是,在个人需要和利益之外,又必然形成社会共同体的需要和利益。个人需要或利益同社会共同体的需要或利益总是处于对立统一之中。”[2]这种对立统一决定了需要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自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功利需要与超功利需要以及需要与满足需要的能力和手段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体认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其心理学理论中影响最广泛的部分,几乎涉及到了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受到普遍的关注。如何正确看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科学运用它的一个前提。

首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从微观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和探讨人的需要问题的。其研究的对象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人的需要,即“似本能”的需要。这既不同于弗洛伊德的生物还原论,也不同于行为主义的外因决定论,而是以内因论为其依据的。可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以人为中心的,重视了人的因素,所以,西方评论界认为,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又一块里程碑,其对人的需要的研究相对来说更精微、更具体。

其次,马斯洛对人采取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健康的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以满足为基础的需要层次论,丰富了人的需要的内容。他把人的需要看成是一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他充分重视人的创造力,强调尊重人、关心人,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这对社会的进步、人的发展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再次,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立论前提脱离了现实和历史的抽象的人和人性。尽管马斯洛并未否定环境、教养和社会对人的需要实现的影响,但认为这不能决定需要的产生和发展。因此,他注意的仍然是人性的自然因素。实际上,人们需要的产生和满足,是离不开一定的心理背景、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的。马斯洛忽略了人类最为本质的规定性,即人类同时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生存、生活的社会存在物。在一系列社会矛盾中,特别是在人类最基本的活动——生产劳动中,会形成和表现出人的本质规定性,即人的社会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需要的特点

通过对马克思需要理论和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分析,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特殊性,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需要具有如下特点。

(一)社会制约性与主体性

人的需要本身取决于人的社会本性,取决于个人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地位及人的客观的生活条件。接受主体需要的提出同样离不开社会的物质、文化发展水平,其满足也不应该超越客观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接受主体需要的发生和发展必然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主客观条件来调控人的需要,体现出需要的社会制约性特征。所以,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教育者不仅要研究接受主体的需要,而且首先要研究形成接受主体需要的客观条件。同时,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的最大不同是人有自我意识,能够意识到自己和自己的需要,并把自己的需要反映到意识中,形成主观的情欲、目的和动机,体现出需要的主体性特征。

(二)发展性和多样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3]“一旦满足了某一范围的需要,就会游离出、创造出新的需要”。[4]这实际上说的是需要的发展性和多样性。正是这种发展性和多样性,使接受主体可以不断地产生新的接受动力。随着历史的发展及需要满足对象范围和满足方式的改变,一方面,需要在纵向上不断向更高层次、更高要求发展;另一方面,人的需要又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既有生理需要又有心理需要,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既有个人需要又有社会需要等等。每个接受主体的需要各不相同,同一接受主体在不同时期需要也不相同。

(三)内隐性和外显性

接受主体的需要以一种主观欲求的形式反映为主观目的和动机时,是内隐的、不可见的,表现为内隐性;一旦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主观的目的和欲求变成实践的结果即客观现实时,则表现出客观的一面,形成外显性的的特点。

(四)多层次性和渐进性

接受主体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如马克思划分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马斯洛划分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各层次既是共存关系又是递进关系。即各层次需要同时存在着,但各层次需要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由低层次需要向高层次需要的提升和跃迁关系。

(五)指向性和反复性

人的任何需要都是追求特定的对象以求满足,因此接受主体的需要总是指向某种具体的物质或精神的接受对象,表现出指向性的特点。但是,满足是相对意义的。对接受主体来说,其需要的满足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是反复出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陈代谢的作用,物质需要、精神需要都可能不断地重复出现。人们不会因为吃了今天的饭而不再需要吃明天、后天的饭,也不会因为受到一次嘉奖就不再存在对这种荣誉的需要了,这就是需要的反复性特点。

(六)共同性和差异性

从总体上来看,接受主体的有些需要是共同的,如都有生理需要、尊重需要等,这是需要的共同性特征。但对于每个接受主体来说,因其经济状况、文化背景、政治地位、心理特征等的不同,都会有自己处于支配地位的优势需要,表现出与众不同,如有人追求物质需要,有人追求精神需要,这是需要的差异性特征。由于接受主体间的相互比较和相互影响,必然会使差异性需要趋同、共同性需要分化。所以,共同性和差异性需要是同时存在的。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9.

[2]彭柏林.道德需要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7-1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0.

Analysis on Nee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for Recep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Li-rong
(College of Marxism,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12,China)

Need is the basic driving force of the recep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analysis on need mentality is its core issue.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arx’s need theory and Maslow’s need hierarchy theory,the paper explored the nee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ep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recep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eed mentality;characteristic;analysis

G651

A

1008—7974(2012)03—0095—03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项目批准号:09YJA710026)规划项目资助。

2011—12—20

王丽荣(1964-),女,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

卞实)

猜你喜欢
马斯洛马克思主体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