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霖
(郑州城市职业学院,河南 新密 452370)
柴可夫斯基在其自传中写道:“一个伟大的民族,不仅要有丰富的音乐艺术文化,还要有具备一定音乐素养的广大民众。”而培养具有音乐素养的民众首先要从学生开始,先抓好学生的音乐素养的教育。因为音乐可以调节紧张的学习气氛,提高人的涵养、陶冶人的身心、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同时音乐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还是当前形势下我国普通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设法提升当前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他们健康的身心和高尚的情趣,是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提高当前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每一个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应关注的问题。笔者为此作出以下探讨,希望论文的观点能为当前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一份微薄之力。
“素养”在辞海上的释义为:一是修习涵养,二是平素所供养;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为“平日的修养”;于光远教授于2001在其专著《教育素养新论》中定义为,“素养一般指的就是人们在后天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所获得的以社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系统社会特性”。
“音乐素养”一词于1995年由国外学者DavidJ.Elliot在其著作《Music matters,a new philosophy of music.education》中首次提出,后在音乐教育界被广泛引用和应用。传入我国后,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音乐素养概念进行了多维度的界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刘清帆硕士在其毕业硕士论文中将音乐素养的概念定义为:“音乐素养是个体所掌握的音乐知识、个体的音乐能力和个体的音乐价值观三方面的综合体现”。
早在1989年,国家教育部就在所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音乐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由此可见,对当前大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课程纲要》的全称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于2006年11月29日颁发,自2007年新学年开始正式实施。它是我国高校音乐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当前高校制定音乐教学大纲、课程拟定、教学组织开展及教学督导评估等的重要纲领。《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当前高校要通过音乐知识的传授与指导,来发展当前大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及审美情趣等,以此达到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的目的。”因此,设法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是当前高校音乐教学的题中之义。
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曾强调:“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加强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音乐素养也是其中之一。加强对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不仅能提高大学生音乐审美意识,培养出高雅的艺术情趣,同时也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另一方面,目前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加强对大学生音乐素质的教育,是实施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团队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受关注。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招聘单位不仅关注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实践经历,而且更关注一个人是否具有团队精神。据相关调查显示:音乐文化素质较高的大学生,他们的性格多外向开朗、善解人意,在交际圈里有很强亲和力,团队精神强烈,很乐于融于一个团队。其次,音乐活动本身对大学生们就有较高的合作精神和纪律要求,例如合唱等,其需要彼此间的默契配合,长此以往,磨炼出了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亦为将来成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现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之一。因为音乐素养教育的意义十分重大,它在育人的过程中不仅针对音乐领域,而且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领域一直发挥着强大的教化功能。而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要求正是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健全发展。因此,提高当前大学生的音乐素养,不仅能促进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是实现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音乐教师是音乐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在学生音乐素养形成的过程中其角色作用至关重要。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目前高校中部分音乐教师的音乐专业素质不够扎实,教学方法传统老套,课堂教学气氛平白无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音乐素养的提高。为此,高校首先在音乐人才引进方面除了参考教师的文化修养和思德品质外,还应该以专业素质的高低为首选。音乐教师首先得具备扎实的音乐专业基础知识(如乐理基本知识、视唱练耳、音乐教学法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其次还要擅长几种乐器演奏和演唱若干首古今中外的名家名曲;再次,能比较深谙地掌握中西方音乐史中的经典名作名曲名家及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主体内容等)。“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要的是在教学方法上要学习和灵活运用国内外比较流行的音乐教学方法。此外,高校还可以安排现有的音乐教师有计划地参加职后教育,加快他们的专业成长,逐步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目前高校中仍存在着大学生的整体音乐基础知识较为匮乏、音乐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等现象。首先要改进课程设置,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确保在全校各个专业开设《音乐基础理论》、《中外音乐史》、《音乐欣赏》等基础理论课程,为大学生进一步掌握音乐技能、培养审美情趣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构建音乐教育体系的多元化,既要汲取西方音乐中的“营养”,又要增加我国传统音乐教育的比重。要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改进课程设置,要以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音乐素质的提升为宗旨,简化现有教材中难度大、专业性强的基础理论知识,多选择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终身爱好,使他们学会鉴赏音乐、感受音乐之美。还要力所能及地开设一些声乐、器乐、舞蹈、表演等音乐实践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大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系统的音乐基础知识,而且在音乐技能上也会有很大的长进,为其音乐素养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音乐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欣赏不太熟悉的作品之前,最好先听,只有首先通过感官的欣赏,才能使学生进入到情感的欣赏,再通过学生的理解、教师的提示,进而进入到理智的欣赏中,最终对作品的形式、内容等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对于学生较熟悉的且旋律感强的作品,最好先唱再听,经过讨论后再作总结。其次,音乐教学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影像资料中,视频效果给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详尽的解说、鲜活的人物形象、宏伟的画面、动感的音乐之声,能有效地将情境、情感融为一体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大学生们感知鲜明、印象深刻,不仅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总之,教学方法与手段要灵活多样。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特点,切忌一听到底或一讲到底。要努力把听、唱等教学手段综合交织在一起,努力提高大学生学习的音乐素养。
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很多高校音乐教师都会选取有深刻思想内涵,可以充分体现出知名作曲家的正统音乐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却很少涉及社会流行的通俗音乐。事实上,正如我国著名作曲家陈小奇曾说过:流行歌曲的流行正说明了它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大众基础。流行歌曲节奏明快、通俗易懂,其中的歌词也多以现实生活和爱情为主,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时代感,非常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深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同时,对音乐的学习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音乐素养普遍欠缺的当代大学生一定要从基础开始,由俗渐雅地逐步推进。不能一开始就高要求,必须由浅入深,可从质量较高的流行歌开始入手,汲其精华。例如前几年风靡大陆的台湾S·H·E组合有一首流行歌曲叫《不想长大》,还有韩国青春偶像剧《My Girl》的主题曲《Never say goodbye》,这两首作品的曲作者都是采用了莫扎特最成功的后三部交响曲中的《第四十交响曲》这个最为人熟知的主题作为副歌的旋律,间奏部分再加上大量管弦乐的庞大编曲最终形成。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在校园中广泛流传的歌曲,逐步向高雅音乐过渡,由俗渐雅,逐步达到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的目的。
课外音乐活动是课堂教学以外的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组织学生们走出教室和校园所进行的与音乐相关的活动。课外音乐活动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和有益补充。此类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而得到的身在其中的亲身感受,使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审美体验,更好地理解音乐与生活、音乐与文化的关系,对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等会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能为大学生提供机会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去亲身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愉悦感。一方面为学生将来走进社会的音乐生活提供有效可行的指导;另一方面,通过音乐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为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开辟了第二课堂。
加强对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对高校素质教育实施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大学生音乐基础普遍较为薄弱,音乐素养的培育任重而道远。因此,建议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必须针对现状,参考与采用以上的培养途径,同时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构筑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1]于光远.教育素养新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
[2]刘清帆.中等专业舞蹈学校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目标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3]范倩.论大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培养[D].山东师大硕士论文,2007.
[4]谢霜.高职院校大学生音乐素养教育的若干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8,(6):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