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迪辉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8)
顶岗实习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关键教学环节,亦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何加强顶岗实习的规范与管理,以培养高职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实践能力,提高顶岗实习质量,是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论文主要从心理学视角分析顶岗实习中学校面临的困惑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出路,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但经调查,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并不顺利,多数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原因主要有:顾虑管理成本增加;顾虑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顾虑商业机密泄露等,从而不愿意接收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来企业顶岗工作。企业如果没有积极性,顶岗实习只不过是表面文章,缺乏生命力,谈顶岗实习学生管理无疑是无本之木。
高职部分大学生仍存有“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从事管理等轻松体面的工作,而不是到企业到基层做一线工人,让其从事具体的操作型工作,有“大材小用”之感,工作中缺乏主动性、责任心和上进心;有的学生认为“顶岗实习”就等于就业,是一种脱离于学校而在企业中谋求利益与发展的职业生涯,从而侧重考虑企业工作环境、地理位置、薪资待遇等因素,淡化了对顶岗实习意义的认识;有的学生对实习身份的定位不准,认为自己只是学生,而非一个准员工,因此对自身难以严格要求,遇到困难就退缩甚至中途离岗。
由于顶岗实习全面推进,实习学生多,很多高职院校面临学生分散在各实习单位、实习地点分散、实习单位众多的情况。以我院园艺专业学生为例,参加顶岗实习的园艺专业学生共计147名,实习单位40余家,这样的分散给学校和老师在联系学生、关心学生方面带来不小的困难,也给学生顶岗实习实效造成较大影响。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因此要提高企业的参与意识,学校必须充分理解和尊重企业的需要,具体分析校企双方的所需和所能,在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与企业利益的追求之间寻找共同点,在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原则下,将学校的人才、科研等优势与企业的资金、资源等优势有效结合,从而建立深层次校企合作关系。
校企双方具有广泛的合作内容。从高校而言,可以利用师资、科研等优势为合作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与合作企业一起进行项目申报、产品研发、科技攻关、专利申请、行业标准编写等;优先为合作单位提供优秀毕业生;为企业提供优惠的场地,鼓励企业在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为企业提供学校实训设备、场地和实习学生,使企业减少生产成本,获得更大利润等。从企业而言,可以利用资金、资源等优势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基地;为高校提供奖学、奖教基金;根据科技发展的新情况、新动向,行业、企业按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开发专业课程;校企实训项目与生产岗位可相互“外包”,学校可承接企业生产流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岗位(在企业员工指导下学生交替顶岗生产),教学计划中的部分技能训练项目,学校可外包给企业,在企业内完成等。激发企业积极性,政府出台对企业愿意承担产学合作教育责任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法律保障也是非常必要的。
心理契约的概念由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正式提出。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经济契约而言的。当学生进入顶岗企业时,他同企业实际上签订了两份合同,一份书写在纸上即顶岗实习协议,另一份书写在心里即心理契约,也就是对企业的期望。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心理契约与顶岗实习现实情形有差异时,就可能发生心理契约违背,继而产生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实习积极性。
因此,就学校而言,应通过日常教育、顶岗实习动员等教育形式让学生正确认识顶岗实习,明确顶岗实习的重要教育意义。实习前,学校应邀请企业方为学生提供全面真实的工作预览,把对顶岗学生的期望、岗位的要求、学生与企业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等信息明示,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奋斗历程、发展前景、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以及竞争压力等,让学生了解并理解企业,明白自己将要担负的重要责任并形成正确的心理契约。就校企双方而言,均应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处理工作、生活中面对的各种困难,让学生感受校企双方的关注与关心无处不在。指导老师可组织开展具有特色而多彩的业余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行。企业可充分利用自身文化资源,教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如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各类教育活动,缩短适应期,增强准员工努力工作的热情与信念,激发企业与学生共同信守“契约”所默示的各自对应的“承诺”。
破窗效应理论由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的实验提出。破窗效应理论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敞开的大门、拉开的抽屉、桌上的钱物,可能使本无贪念之人心生贪欲;一个洁净场所,人们可能会不好意思随手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不甚洁净,人们就可能随地乱扔,并内心坦然,这就是破窗效应的表现。该理论给我们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启示,那就是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矫正和补救,如果顶岗实习中学生的思想波动、行为涣散不引起管理者充分的重视,就难免有人效仿,积重难返。
反馈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心理学借用这一概念,以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一心理现象称作“反馈效应”。
要防止破窗效应,及时做好反馈工作,首先要有师资力量的保障。依据《管理学原理》中的管理幅度原理,一般提倡一位专业教师带15-18个学生为宜。这样仅依靠原有的班主任、年级辅导员是远远不够的。在管理队伍组建方面,可采取学校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相结合,实习指导教师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相结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相结合等办法,这样将学生人数合理分解至管理队伍成员,反馈才有可能得以及时进行。
在过程管理中及时反馈。过程管理是顶岗实习质量控制的核心要素。一是要及时做好实习信息收集工作。学生要认真填写《顶岗实习回执单》(须由实习单位加盖公章)并及时返回学校备案。《顶岗实习回执单》主要反映学生顶岗实习基本信息,如到实习单位报到日期、实习的岗位、岗位职责简要描述、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及其联系方式等。二是加强学生实习过程考核。要求学生每周认真完成《顶岗实习周志》,学生需将每周的实习情况、实习内容向指导教师汇报。汇报可以通过邮件、递送等方式,周汇报是顶岗实习监控的有效手段。每月完成一篇《顶岗实习小结》,内容可以涉及对岗位的认识,对岗位职责、生产技术等的理解,对所用设备的掌握,对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的体会以及自己在顶岗工作过程中的见解,使指导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校企双方指导老师可通过技能擂台、岗位能力考核、顶岗实习总结会、学生反馈等形式对顶岗实习实效做出及时反馈,让学生感受校企双方的关心与关注,及时了解自身实习状况,提高实习质量。三是切实做好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以及实习工作的总结。制订完善的顶岗实习考评体系,从出勤情况、敬业精神、工作质量、创新能力等方面加强对顶岗实习的过程考核,以确保顶岗实习实效。
反馈效应也应运用于企业方。学校一方面可通过学校顶岗实习领导小组、实习指导老师与企业方就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及时沟通;另一方面可通过组织召开中期顶岗实习工作反馈会、顶岗实习总结大会与企业方互通信息,加强校企合作,真正使顶岗实习落到实处,实现互惠双赢。
顶岗实习应该是一个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多方共赢的教学环节,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开创学生顶岗实习的新局面。
[1]燕晓燕,赵哲,霍骁象.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教育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6).
[2]耿保荃.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