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茹
(安顺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创新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长久动力,一个创新能力不强的民族难以在世界民族之林享有竞争优势。教育是知识的传播和创新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高校体育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是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将致力于与体育面面相关的各行各业,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创新教育也是普通高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普通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前沿阵地,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出体育特有的教化功能,如何利用体育学科优势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为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和塑造出创新型人才,是值得当前高校广泛关注和认真探究的紧迫课题。据此,应依据当前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发挥出高校体育学科特有的探究性功能等特点,深入开展体育创新教育,为满足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培养具出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奠定良好的创新基础。
创新一词在《辞海》上解释为:抛开旧的,创造新的记录、局面、成绩等。在《韦氏词典》上的译义为:一是创建新的,二是刻意创新。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动词释义为抛弃旧的、创造新的;名词释义为创造性、新意。陈小蓉教授在《体育创新学》中将体育创新的概念定义为:是创新主体在特定的体育运动领域中,对创新客体在现有体育运动理论与技术实践基础上所进行的发明或改造且实现一定社会价值的创造性活动。
笔者在总结我国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将体育创新教育的概念界定为:体育创新教育是指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价值取向的有利于受教育者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自由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教学实践。它主要涉及大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和体育专业教育两个领域,同时满足健康、实用、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等多方面的价值要求。
时代在呼唤着创新,我国体育教育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人才主要类型侧重于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然而在目前的体制下,我国体育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因知识面窄、专业不够扎实、综合素质不强而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原因是创新能力匮乏,进一步究其深层原因是学生时代创新教育的脱节。
高校从2002年9月1日起全面实行的由中国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中有这样的明确规定:高校《纲要》要落实以人为本,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增强体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因此,开展高校体育创新教育,设法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前普通高校《纲要》的题中之义。
高校开展的素质教育就是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以开发大学生的潜能为核心,以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的体育创新教育,也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扬学生创新精神为宗旨,因此,体育创新教育也是当前普通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策略选择之一。
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基本要求之一。高校大学生对新事物也颇感兴趣,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体育教师要抓住这一个性特点对大学生进行体育创新教育,体育教师要设法调动起大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思维,满足他们个性发展的需求。为此,开展体育创新教育也是实现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体育教师不仅要以丰富的本专业知识为基础,还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广博的科学知识为后盾。体育教师是体育教育的组织者,要培养出富有体育创新能力的学生,必须以创新型的体育教师为前提。相关研究表明,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要加强教师自身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素质。首先,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上好每一节课的传统方式,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树立创新思想、认真学习体育创新理论和方法,积极进行创新教学实践探索活动。其次,体育教师要灵活运用创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次,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找捷径”、“想点子”,正确评价学生的创新热情。最重要的是,体育教师要积极参加体育科研活动,体育科研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推动教学工作的创新和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每次教育改革的贯彻落实都是以思想中的观念革新为先导,因此,首先必须正确把握创新教育的实质,树立创新教育观为指导思想。高校要支持体育教师的创新之举,同时,高校体育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反思,通过学生自身实践与体验,唤起学生创新的动机与兴趣,指导他们学习和运用创新的方法,为完成目标去体验不同的效果和收获,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完善他们的创新人格。体育对培养大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及进取心等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便利条件。因此,必须树立创新教育观为指导思想,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坚持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摒弃墨守成规的思想,激活自己乐于创新的意识。其次,教师要强化创新主体的人格培养,培养学生知难而进、勇于探索的精神。困难面前,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能承受挫折的良好心态。最后,要强化创新协同观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
大学内部的人文环境,其结构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校园物化环境,包括场馆群落、器材设施、校园景观等,其建筑风格与布局中所隐含的办学理念都蕴藏着人文思想和创新精神;二是校园精神文化环境,通过师生的行为和认知来体现,包括校园历史文化传统、大学精神、校园人际关系以及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等精神现象,能集中体现学校的文化环境特点;三是校园管理文化环境,通过学校行为表现的学校制度、课程环境等,是校园人文环境的内在驱动力和深层基础。以上三个层面的内容共同构成校园人文环境空间的价值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体育创新教育质量的高与低,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大学的人文环境。其作为体育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极大地影响到大学所造就人才的健康体魄,影响到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高校大学生体育创新素质的培养要以良好的人文环境为主阵地。同时也要重视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关系,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创新素质,以期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体育创新型人才,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宏伟战略目标。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否活跃有赖于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这就必须以创新体育教学方法为手段。网络社会在飞速地发展,信息技术水平日新月异,多媒体教学方法在体育学科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多媒体教学方法,以达到创新体育教育的目的。以跨栏跑教学为例,课前可带大学生到多媒体教室,看国际大赛中刘翔与国外高水平运动员一起比赛的影像视频资料,通过技术手段慢放,比较分析这些国际级优秀运动员“八步栏”和“七步栏”的不同技术特点,然后在“跨栏跑”教学中再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技术特点去大胆实践,以此达到激发创新意识的目的。其次,在日常教学中,高校体育教师的讲解示范要生动形象、妙趣横生,营造“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宽松环境,给大学生以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间去发散思维,在探索中实现体育创新。再者,还可以根据高校大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心理特点,将实用体育内容与健身体育、生活体育、保健体育等现代化体育内容融为一体,使其具有全面性、多样性和更多选择性,从而有利于高校大学生体育创新思维的拓展。总之,要顺利开展体育创新教育,就必须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延续,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对学生实施创新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它的顺利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拓宽了学生的活动范围,已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它对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作用,这是由其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课外体育活动跟体育课堂教学相比较,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兴趣性、自主性等特点。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无拘无束、思维活跃,在所进行的体育项目运动中说不定来个突发奇想的运动方式和规则,然后在其基础上总结和改进,就实现了体育创新。但是值得说明的是,课外体育活动与课堂体育教学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两者只有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相互配合,才能发挥高校体育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有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创新人才已成为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而普通高校体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必须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同时革新那些对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起束缚作用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评价方法等。同时,体育创新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创新型师资队伍为保障,有了创新型师资队伍,才能不断地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1]高燕华等.大学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6):81-82.
[2]陈海娟.大学校园人文环境的价值功能探析[J].江苏高教,2010,(6):96-97.
[3]张金梁.大学体育教师创新教学能力的培养[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9,(5):127-128.
[4]何元春.论课余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4):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