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艳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本位”的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开展实践教学。所谓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各项能力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职教育办学质量高低的指标之一。
会计是一门应用实践型很强的学科,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会计专业课程时都考虑到了实践教学,但仍然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导致实践教学的成效不明显。
有资料显示,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中少则67%,多则96%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会计专业的教师也是如此,从学校到学校导致从事高职会计教学工作的教师没有机会从事实践工作。从事教学工作后,教学任务的繁重使得很多教师客观上没有时间,主观上也不愿意从事实践工作。同时,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资金、师资数量不足等自身的条件限制,没有提出鼓励教师实践学习的激励措施,在工作考核中也鲜有关于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办法,这些情况都不利于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缺乏实践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对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介绍少之又少。即使有很多教师考取了“会计师”等证书,具有“双师”名誉,但真正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却很少。除此之外,我国对于教师职称的评定要求中一直以来没有涉及到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以山西省为例,山西省直到2011年职称评定要求中才明确提出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教师这种实践经验不足的现状,必然影响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技能的掌握。
实训是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实际训练的简称,是应用性的实践教学。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训实习一直是困扰会计教育工作者的问题之一。就校外来说,一个企业的账目反映了一个企业的运作情况,里面有企业的很多秘密,这些是不会轻易泄露的,而实践实习的学生,不但专业能力欠缺,不能较好地处理企业的财务问题,而且流动性很强,大部分不会长期在某一个企业工作,以上这些原因使校外企业不愿给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为了弥补不足,很多高职院校建立或布置了会计模拟实训室,但在实训室里进行的实训往往只注重会计基本技能的培训,强调会计核算,忽视会计知识的综合运用,并且受到教材涉及面比较窄和缺乏实际工作情景的限制,会计模拟实训室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无法达到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要求。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仍然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没有围绕会计工作过程设置课程,导致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虽然学习了会计专业,但对会计的工作程序不清楚。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将不同课程的课时分为了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两部分,但由于缺乏“工作过程”这个基础,实践教学孤立、不系统,学生即使非常熟悉每一门课程内容,但仍然不能处理实际会计问题。
第一项保障: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师资水平。为了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技术应用人才,高职会计专业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双师教师队伍。所谓“双师”,对于教师本身来说,双师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实际的表现就是既要具有讲师及以上的职称,还要具有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等技术职称;对于学校的师资队伍来说,双师结构要求学校既要有专职教师,又要有兼职教师,既要有来自学校的教师,还要有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
首先,拓宽渠道,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会计实践会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变化,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使学生适应会计岗位需求。高职院校要创造有利于教师学习的条件,比如选派教师进修、鼓励青年教师获得更高学历、考取双师证书等,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还要与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将会计教师有计划地安排到工作单位挂职锻炼,使教师掌握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对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聘任和待遇上给予照顾,在工作考核办法中加入实践能力的考核部分。
其次,借鉴外国经验,多渠道引进人才。聘请有经验的同时具有师范素质的会计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并且这部分教师的比重可以逐渐加大,就像美国社区学院,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基本保持在1:1,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专兼教师的比则达到了1:3。还可制定有别于其他高等教育教师的聘任条件。比如:美国有几个州要求职业教师不光要有大学本科学历,还要取得学士学位并在相关专业领域有一至两年的实际工作经验。
第二项保障:稳固校外实训实习单位,完善校内实训条件。学校可以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还可以按照企业要求采用订单式培养,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实现校企合作、互利双赢。
但毕竟会计专业的学生全部去企业实训不现实,学校更多地要在校内实训室上下工夫,克服校内实训的种种不足,完善校内实训的实训条件。第一,营造仿真的工作情景。购置凭证、账簿、报表,陈列会计专用器具,桌椅按业务程序摆放,在墙壁上悬挂会计人员工作规范等文字图示。第二,教师在实训前准备好所需资料,可以在资料中加入一些不合法、不合理的凭证等资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及职业道德;增加财务管理的筹资和财务分析、税种的申报及缴纳等业务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训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彼此交换核算资料,互相审计,培养学生的会计监督能力。第三,实训教材要全面、系统。以会计机构健全、业务处理规范、核算资料完整的某一家企业作为原型编写实训教材,并且要根据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加工整理,同时根据国家政策制度的变动作出相应的调整,教材中的会计资料最好是连续三个月或者半年的,以便学生做好月度、季度、年度的结账工作。
第一层:学习前认知实践。在学生学习专业课之前,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和会计机构,了解生产经营过程和组织情况,感性认知会计资料,使学生热爱所学的会计专业。
第二层:学习中实训调查。关键要基于实际工作过程来设计会计专业课程。“基于实际工作过程”是将会计工作任务具体化,然后根据具体的工作任务设置相应的学习领域,每一个学习领域就相当于一门课程。比如:针对票据、货币资金和有价证券的收付、保管、核算,可设置《出纳实务》系统学习,而不用再放在《会计基础》等课程里分开讲授。基于实际工作过程来设计会计专业课程,不是对学科体系的否定,而是将学科体系进行的重新整合。
在学习领域体系下开展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更为系统。先根据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的每一学习领域分别随课分散实训,实训与理论结合,边讲边练。在该领域学完之后,对该领域的全部技能再次综合实训,使学生对该领域的技能有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在学生学习完全部学习领域后,可组织学生对全部学习领域按照会计实际工作流程做综合领域实训。在实训时,运用会计岗位模拟方式,通过模拟企业业务,让学生分岗位操作企业核算全过程,使实训过程尽可能接近实际工作,让学生熟悉各岗位之间的程序、凭证业务传递及内部控制关系。在此阶段,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起调控引导的作用。
在假期要求学生做与会计相关的社会调查,并在调查结束后,根据调查的目的、情况,结合自己的感触撰写调查报告。通过调查,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会计现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观察及写作能力。
第三层:学习后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直接参与到实际工作中进行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教学形式,也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其他能力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在实习期间,企业相关人员可充当教师的角色,指导、督促学生实习,保障实习的效果。实习结束后,学生要根据实习情况撰写实习报告,并由学校给出成绩。
总之,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必将有助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与职业发展的要求。
[1]李玉珍.会计“三维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3).
[2]秦淑媛.浅析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科技信息,2009,(8).
[3]郝一洁.会计的职业能力与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职教论坛.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