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句丽史”特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2-08-15 00:47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高句丽师范学院特色

(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吉林通化134002)

“中国高句丽史”特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宋娟,陈广政

(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吉林通化134002)

“中国高句丽史”特色课程作为吉林省精品课程,经过建设发展后,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进行调适和完善。教学团队就该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多样化探索,不断丰富、生动传统的讲授法;制作了精美的更具吸引力的多媒体课件,开展爱学校、爱专业教育;带领学生进行修学旅游和参与考古发掘实践;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把教学培养目标层次化定位,并与学生的就业实践有机结合。

“中国高句丽史”;教学方法;多样化;实践

“中国高句丽史”特色课程被评为吉林省精品课程以来,课程组成员严格按照省级精品课程的相关要求建设该课程,以期更大限度突出其特色,发挥其价值。尤其是在我校“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新型培养模式下,课程组成员针对这门课程进行了一些探索性改革和实践。

一、“中国高句丽史”特色课程建设历程

1995年7月,为了进一步加强高句丽历史与文化及考古研究,促进东北民族疆域历史与现状的系列研究,在上级有关领导部门的关怀支持下,通化师范学院成立了高句丽研究所。这是我国最早的一个以高句丽历史与文化及考古为研究重点的学术研究机构,至此通化师范学院开始正式且有规划地对高句丽展开研究。

1998年3月,通化师范学院率先在高校历史系开设了“中国高句丽史”课程。1999年“中国高句丽史”课程被评为院级优秀课程。2002年该课程又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2005年,在通化师范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其在高句丽研究方面的地缘、人才、资料优势,将“中国高句丽史”课程建设成为吉林省精品课程。在“中国高句丽史”课程建设基础上形成的专门史学科(高句丽历史与文化)于2001年7月被评为吉林省重点建设学科(学科代码:060105)。2006年12月,专门史学科正式成为吉林省重点学科,下设三个主要研究方向:高句丽史、东北民族疆域史、渤海史。

2006年1月,高句丽研究所扩建为高句丽研究院,重新整合了研究队伍,扩大了研究范围,从此通化师范学院对高句丽历史与文化及考古方面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年,学校开始同吉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联合招收专门史侧重高句丽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将我们的培养层次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一些研究生毕业后充实到高句丽研究队伍中,为高句丽研究积蓄了后备力量。目前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研究院已经成功建成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专门史,两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吉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高句丽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形成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促进的良好局面,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高句丽史”课程的改革与完善。

二、“中国高句丽史”特色课程发展现状

“中国高句丽史”课程具有鲜明的历史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1]以耿铁华教授为首的教学团队一直不曾间断的加大其建设力度,根据发展需要对该课程的课程类型、教学目的、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学团队、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践、所用教材、课程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和调适,师生反馈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不足,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等东北亚国家对高句丽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我国一直将高句丽历史作为中国地方史、民族史、边疆史来进行研究。课程组成员在研究和教学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在突出高句丽历史与文化特色的同时,又不过分夸大其作用和文化独立性,不渲染高句丽研究领域的分歧和矛盾。而朝鲜、韩国则将其作为国史来进行研究和宣传,特别是韩国对高句丽的研究尤为重视。在不久前韩国高句丽研究财团东北亚历史财团出版的《韩国高句丽史研究论文集》、《东北工程相关韩国学者论文选》中,作者85%以上为历史学博士,70%以上为30-50岁中间的青年骨干。而我国目前在大学历史系开设高句丽历史与考古课程的极少,在诸多历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中,还没有一个以高句丽为研究方向的二级学科授予单位。国外大学历史系中以高句丽历史、考古为主干学科的博士授予权单位不下10余个。[2]不仅如此,我们的高句丽研究还多次受到国内外非学术性的干扰。高句丽研究学术上的纷争与干扰也影响到了“中国高句丽史”的教学。为了做到公正客观,课程组成员在教授的过程中既要传播为多数学者所认同的主流观点,又要介绍不同的学术意见,有时候不同国家或者同一国家的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容易使学生的认识出现困惑和混乱。如在“隋炀帝出兵征高句丽的性质问题”上,我国学者认为战争的本质应该是统一战争,而朝韩一些学者则认为是侵略战争,是隋王朝侵略了高句丽。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要从战争的起因、过程、结局、隋王朝与高句丽的关系等方面去分析事件的性质,让学生弄清楚历史的本原,整个过程需要谨慎、耐心和智慧,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要培养高素质、高学历、高水平高句丽研究后备力量的决心。

三、“中国高句丽史”特色课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中国高句丽史”课程原先和其他地方史课程一样安排在历史系本科学生大三时讲授。为了突出学校的研究特色,加强特色宣传,更好地调动学生对“中国高句丽史”地方史特色课程的热爱,我们把课程调整到大一第二学期讲授。因为这个时期的学生刚刚适应大学生活,还保持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和热爱,对于自己生活的第二故乡有着浓烈的好奇心,将他们所生活土地上的特色历史讲授给他们,强烈的亲切感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同时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充分考虑到大一新生的学习能力和他们还未形成完整史学体系的情况,“中国高句丽史”教学团队重新编成了《高句丽史简编》作为本科生教材,精心制作了教学多媒体课件,录制了教学录像,而原先的教材《中国高句丽史》则作为联合培养研究生教材使用,同时不断改进、提升、丰富我们的教学方法。

1.丰富传统讲授法,使其更加生动。在讲授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将一些历史事件编成故事等形式吸引学生的参与,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如高句丽迁都国内城这一历史事件经过大体是这样的,儒留王二十一年春三月祭祀时,祭祀用猪跑掉了,掌牲薛支奉命去追,一直从今辽宁桓仁追到吉林集安,发现国内城,回去向王禀报国内城周边优越的环境,王同年九月亲自赴国内考察,次年十月,迁都国内城,筑尉那岩城。针对此事件,设置了三个层层深入且富有趣味性的问题。第一问:掌牲薛支为什么要一直追着祭祀用猪跑,而不把这头猪射杀,或者废掉它的腿?第二问:集安桓仁相距100多公里,猪能跑那么远吗?第三问:掌牲薛支发现国内这个好地方向王禀报后,王才亲自实地考察,然后决定迁都,这是否就是儒留王迁都的真正原因?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古代祭祀相关知识、高句丽祭祀相关情况、高句丽国家当时发展战略等展开思考和解答,学生讨论后,对迁都国内城这一高句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更加深刻。

2.制作了精美的、更具吸引力的多媒体课件,开展爱学校、爱专业教育。我们将与高句丽历史文化考古相关的音乐、动画、图片、视频、出土文物照片等加入多媒体课件制作。如在第一节课导论中将高句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期间集安市政府制作的宣传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集安》,集安女儿、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空政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接厚芳老师演唱的歌曲《长白山下小江南》等融入到课件中,增加课件的视觉、听觉吸引力。透过优美的旋律、怡人的MV画面,学生对集安的风土人情、历史文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产生了强烈的想深入实地考察的愿望。此时学校高句丽研究院陈列室的展览就派上了用场,我们带着学生参观高句丽研究院,在课程组老师讲解后,学生对我校的高句丽研究以及国内外的高句丽研究状况有了大概了解,然后进入陈列室,展出的高句丽出土文物和精美壁画图片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使他们更加热爱此门课程,深深为学校在高句丽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而且他们还很可能将自己对此门课程的热爱迁移到其他课程,增强对所学专业的热爱。

3.带领学生进行修学旅游和参与考古发掘实践。自“中国高句丽史”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以来,通化师范学院历史系每年都组织学生赴集安进行修学旅游。修学旅游其实在我国很早就已经出现,历史上“游”与“学”一直紧密结合在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其经典写照。[3]修学旅游主要是在休闲娱乐的轻松方式下,实现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阅历的目的。2004年7月,“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文化遗产地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修学旅游目的地,因为其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成为更能满足人们需要的高端旅游资源,比普通旅游资源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更大。通过组织学生到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地进行修学旅游,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养,同时也使他们深刻地了解了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本身的脆弱性和宝贵性,从而萌生了更好地开发和保护这些珍贵资源的想法。与此同时,学校历史系还与通化市文管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的学生得以有机会亲自参与通化周边地区的文物发掘工作。通过考古实践,弥补了学生考古知识贫乏、动手能力差的不足,加深了其对相关历史、考古专业知识的理解,还增强了学生们的团结合作精神。

4.邀请校内外高句丽研究专家学者开展高句丽历史文化考古方面的专题讲座,参加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研究院每年召开至少一次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开拓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学校历史系每年会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集安博物馆等单位从事高句丽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莅临我校给学生进行专题学术讲座,使学生在一睹高句丽研究领域专家学者风范的同时,更深层次地理解高句丽历史、文化、考古的相关知识,了解国内外高句丽研究领域的相关动态、各学者的研究专长。同时学校科研处举办的“教授论坛”邀请校内教授级高句丽研究方面的教师定期给全校师生所做的讲座,学校图书馆每年在“世界图书日”系列活动中邀请我校高句丽研究院院长耿铁华教授为全校师生做的有关读书、研究相关方面的讲座,激发了全校师生对高句丽历史文化深入了解的热情。

5.教学培养目标的层次化定位与学生就业实践的有机结合。随着历史学专业学生招生情况和就业形势的变化,我们也在不断调整完善教学培养目标,实行层次化培养并且把教学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就业实践紧密结合,缓解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因为层次化培养目标能方便明确目标,区分重点,更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中国高句丽史”课程培养的不仅是初高中高句丽基础知识普及型人才,同时也通过老师、学生双向选择,挑选出一些专业功底扎实,对高句丽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同学作为未来高句丽研究储备性人才进行重点培养。派一些老师对历史系学生自发成立的高句丽研究会这个社团进行专业指导,从中选拔出一些学生进行重点辅导,指导他们申报一些高句丽研究方面的大学生科研立项,带着他们参与我们的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培养他们基本的科研能力。集安博物馆目前已经成为我校历史系学生的实习基地,我们也鼓励历史系学生考取导游证后在集安博物馆和各景点进行讲解实习工作。总之,我们努力将学生层次化的培养目标和多样化的就业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将来可能从事初高中历史教师,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博物馆解说员等职业进行分层次培养。

多年来,课程组全体成员一直致力于“中国高句丽史”特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期望这门课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丰富学生有关东北地方的历史、文化、考古知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强化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思想意识;补充传统历史教科书对边疆民族史记录的不足,完善史学体系的构建;使学生和社会民众充分认识到高句丽地方史的社会功能,发挥其提升民众认识、服务地方经济等社会功效。

[1]耿铁华,秦升阳.高句丽历史课程建设的特色与价值[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0(4).

[2]耿铁华.改革开放三十年高句丽研究著作综述[J].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2009(1).

[3]陈非.修学旅游初论[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9(8).

G642.3

A

1008—7974(2012)07—0111—03

本文系通化师范学院教学研究课题“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句丽课程的建设与改革”阶段性成果。

2012—07—13

宋娟(1982-),女,山西晋城人,现为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研究院教师,历史学硕士。

徐星华)

猜你喜欢
高句丽师范学院特色
遵义师范学院作品
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特色种植促增收
洛阳师范学院
寻找最美校园 牡丹江师范学院
完美的特色党建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高句丽乐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