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基础会计》教学改革初探

2012-08-15 00:49侯轶婕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方法课程

侯轶婕

(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030006)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能解决职业岗位综合的复杂问题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因此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会计学教学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一直在探索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期达到《基础会计》教学过程的技能化、仿真化、场景化,将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放在首位。

一、坚持能力本位,贯彻素质教育,更新教学方法观念

过去我们一直坚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教师所处的地位一直居于主导。而在《基础会计》传统的授课方式中,也一直沿袭从会计的概念入手,主要介绍借贷记账法原理,通过编制会计分录、登记T形账等形式掌握知识。对于初学者而言,会计描述的内容抽象难懂,学生入门难、上手慢。这种“教师讲台滔滔不绝,学生台下瞌睡连天”的尴尬局面一直难以扭转。因此,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亟待更新。而手段的更新依赖于观念的更新。一般认为,教学方法即教师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包括教师教学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在笔者看来,作为教师要做的不仅是怎样去教,更重要的是如何教学生去学。目前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逃学现象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们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等原因造成的,教师也要从自身找原因。课堂教学过于呆板、授课模式异常单一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纵观现有的基础会计课堂教学,教学方式还是停留在教育者的“教法”的强化与推广上,都还是以讲授法为主;教学地点还仅仅限于一般意义的教室为课堂的狭小空间;教学手段还主要是采用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讲授、课后考核的方式。诸如此类的教学方法,既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的差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也无法从根本上调动受教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等各项能力,不利于其职业素养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当转变观念,积极引入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授课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理清思路,转变方法,实现基础会计教学的仿真化、技能化

会计专业课程中的教学内容相对复杂且体系性较强,教师如果根据原有的教学体系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难以树立会计核算的具象,让学生很难直观地把所学的知识与会计实践联系起来。因此在近六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案例导入,启发学生对会计工作流程的具体认知

案例教学法从最初产生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我们都知道,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把案例教学引入会计教学实践中,对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大有益处。所谓“案例教学”,是指围绕某个给出的教学案例,综合运用已有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判断、分析,从而提出解决方案,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内化知识、主动学习、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学生在过去的知识体系构建中并未接触过会计,也不知会计为何物。如果在授课过程中直接照搬书本、宣讲概念,难免会使人不知所云,因此,笔者在上课伊始就抛出一个情境让学生思考:一家企业购买原材料进行生产,原材料价格为50 000元,运费5 00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款项通过银行支付,这项业务中需要取得哪些原始材料证明其发生的真实可靠性?这些资料如何用会计的语言进行记录、计量和报告。继而引入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及会计报告等一系列相关内容。并展示真实的记账过程,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懂得会计工作的基本流程,明确自己的所学内容。当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上的安排,选择适合的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掌握知识点

讨论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和实际授课内容,围绕本节课所涉及的处理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在课前精心设计讨论主题,让学生在课下准备资料,课上由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探讨讨论结果,展示讨论成果,并最终由教师总结、反馈的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讨论主题的准备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可以在发表见解的展示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比如笔者在讲授会计要素的过程中,就预先布置一个讨论话题:假设你毕业后要开一家超市,为保证超市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运转,需要哪些必备条件?让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后进行课堂引导,先让学生展示他们搜集的材料,然后引导他们总结哪些属于资产、哪些属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这样就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情境学习会计专业知识。通过讨论,可以打破传统课堂的压抑气氛,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师生之间有了更好的协作空间,形成更加和谐的课堂氛围,也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输出量增加,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融“教、学、做”于一体,构建以工作情景为基础的实践教学环境

众所周知,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就基础会计教学的过程来说,如果仅仅是从理论的角度进行阐述,那么难免会让学生空有一腔技能无法施展,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仅让学生在教中学,更让学生在做中学。由于实际工作中一般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都是实行相应的岗位分工责任制的,因此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都设有出纳员、会计员、审核员和会计主管,各自明确岗位职责与实训任务,每隔一定的时间就轮流交换岗位,使学生能分别体验各个岗位的不同要求,这样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就能很快适应各岗位的要求。在实务操作的过程中,笔者选用了一个工业企业大量真实的核算资料,配以实际工作中使用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材料,由学生独立完成对该工业企业当月经济业务的处理,包括审核和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和科目汇总表、登记账簿、财产清查、成本核算、编制会计报表等内容,系统地训练学生单独处理全盘经济业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增强内涵,真正实现课程教学规范化

对于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应充分理解教学方法的内涵,建立一定的教学规范,并注重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打破传统、教学相长。

(一)制定相关的教学规范性文件,对教学方法体系实施约束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约束,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造成每位教师在讲授同一门课程时标准不一、各自为政,从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因此,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系部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实训项目书、教学进度表等规范性文件,规范教学环节,并据此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技能训练。每位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方法改革。教师在参与教研会议时,要将近期的工作进行总结,及时反馈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积极和有经验的教师相互讨论,以此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双师型”技能教学人才的培养

无论是对课程体系的规范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让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能够活学活用,既有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又有职业技能再现能力。而这也需要教师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因此,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的时候,教师成为为学生打好坚实基础的关键因素。所以,教师首先必须成为既懂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又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的“双师型”人才。其次,教师需要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达到高职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顺应高职院校对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1]曾英姿.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5,(35).

[2]靳能泉.高校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教学研究,2008,(3).

[3]崔仙玉.启发式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1).

[4]周玄毅.互动式教学应始于互动式教案——以本科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实践为例 [J].中国大学教学,2009,(7).

猜你喜欢
基础会计教学方法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项目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