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圆
(大连科技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语言与文学研究]
试析“NP了都”句式的话语功能
王方圆
(大连科技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NP了都”是一种特殊的汉语句式,论文分析“NP了都”句式的内部构成特点,指出这一句式所表达的意义来源于句子本身的意义和语境(前后续句给定的语境或隐含的共知的语境),并运用“预设”和“关联”的相关理论分析这一句式传递说话人“通报意图”的原因。
“NP了都”;预设;关联
我们经常能听到“什么年代了都”、“博士了都”等这类“名词性短语+了都”的表达,论文将这类表达标注为“NP了都”句式。此前有学者对“(都)NP了”句式进行研究,从邢福义到邓思颖、张建强、田庆书对句式整体的研究,再到连蜀、张建强、田庆书、宋红梅对句式“都”的分析,总的来说都是从语义的角度考察。而“NP了都”不同于“(都)NP了”的语义表达,在语言交际双方的共知语境下“NP了都”会传递一定信息。因此,论文在借鉴前人对“(都)NP了”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功能的角度认识“NP了都”句式,分析“NP了都”在完成交际时,如何传递说话人意图、表达说话人何种意愿及情感等问题,以期在对外汉语教学上有一定帮助。
“NP了都”出现的格式通常有三种:一是“NP了都”+后续句;一是前续句+“NP了都”;一是“NP了都”独句出现。在书面语中“都”后面常伴有叹号、问号等符号标志。
邢福义在考察“NP了”这一句式时认为能进入这一句式中的NP具有推移性,邓思颖同样认同邢福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一结构是空动词从属小句。陆俭明进一步概括总结了进入“NP了”句式中的NP都是具有顺序义。我们认为,进入“NP了都”中的NP同样具有顺序义或“系列推移性”,但发生时间推移的关键在“了”,接在NP后的“了”表示NP发生的状态变化,是“NP了”体现了系列推移性。依据陆俭明这里的NP,同样可分为两类:
(一)具有显性的系列推移性NP
1.指人名词或短语
主要通过头衔、职位、身份、关系等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呈现出的等级性或阶段性来表现系列推移性,从而进入句式。如:
A.表示衔位或身份:
(1)怎么还住这样的房子,局长了都!(衔位)
(2)博士了都,连个论文都写不好!(身份)
B.表示相互关系:
(3)我和他啊,老朋友了都,还用介绍吗?(关系)
(4)客气什么呀,老夫老妻了都。(关系)
2.时间名词或短语
主要包括时间段、时间点名词或短语以及代名组合的短语等。如:
A.时间段名词或短语:
(5)他们俩的感情,整整八年了都!可还是分手了……
(6)老刘,我这儿有几封读者来信,您帮我回一下儿吧,我拖了好几天了都。
B.时间点名词或短语:
(7)还不睡觉?十二点了都!
(8)三十岁了都,还不结婚。
C.代名组合短语:
一种是由“指示代词+名词”构成的短语,一种是“疑问代词+名词”构成的短语。如:
(9)这么多年了都,早忘了。
(10)什么年代了都,还写信?
(二)具有隐性的系列推移性NP
有地点名词和指物名词两类,通常情况下,NP之前可以加入副词“已经”。
1.地点名词
(11)醒醒吧,快到北京站了,(已经)丰台了都。
2.指物名词
(12)怎么能给他住三星级的酒店,他家的房子早高级别墅了都。
此外,“NP了都”句式中“都”作为强调非主谓小句或空动词从属小句“NP了”这一变化状态的语气副词,有夸张意味,不可省略,且要“重读”。
(一)预设
在语用学中,预设(presupposition)也叫做前提、先设。从预设的角度看,被明示的成分可以理解为语用预设,它表达了发话者的“通报意图”,而语用预设则是作为传递信息的前提而存在,使对方注意并接受信息,从而完成语言交际。
魏在江指出,预设具有信息突显性和增强话语说服力的功能,语用预设常常涉及到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背景知识、语用意图。在有些情况下,语用预设是通过语言上的明确的标示,如预设的触发语等表示出来的。
在“NP了都”这一句式中,通过语气副词“都”的夸张强调,使出现在序列中的某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得以明示,其明示的成分即预设的触发语——“NP了”。这一预设一方面突显该NP自身的属性特征。如:
(13)老朋友了都,还用介绍吗?
(14)博士了都,连个论文都写不好!
(15)春天了都,还穿羽绒服?!
说话人和听话人对句式中出现的“NP了”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有一个共同的背景知识。如:“老朋友了”是说话双方共知的认识早、交情深、关系好的两个人;“博士了”是双方共知的学识渊博的人;“春天”是共同认知的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等等。因此,用“老朋友了”、“博士了”、“春天了”等等这样一种语用预设,引发听话人注意,再通过“都”加以强调,引导听话人向说话人的发话意图去正确理解说话人下文所要表达的内容。
另一方面则突显NP时间上的长久或加深。上文(5)至(10)句中“整整八年了都”、“好几天了都”、“这么多年了都”都是表示时间的长久;“十二点了都”表示时点在时间线上的增加,“三十岁了都”表示年龄在时间线上的增加,“什么年代了都”则隐含时间在推移的过程中慢慢增多。
这种突显信息的功能提供了一种语用预设,表明了说话人有某种信息要传递,但语言交际中,说话人不仅要表明他有某种信息要传递,更要表明他所提供的信息有某种关联,要让人们把注意力集中于对他来说最有关联的信息,而这种关联就是要让受话人明白说话人的“通报意图”,从而实现交际。那么,“NP了都”向受话人传递了一个什么样的“通报意图”?
(二)关联
Sperber和Wilson把关联定义为“假设P同一系列语境假设之间的关系”,即会话过程中的后一话语与前一话语,以及会话赖以存在的语境在语义和语用上都有一定的联系。
关联是依赖语境的,这个语境是一种心理建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不仅包括交际时话语的上文、即时的物质环境等具体的语境因素,也包括一个人的知识因素,如已知的全部事实、假设、信念以及一个人的认知能力。这是因为交际者通过经验或思维已经把有关的具体语境内在化、认知化了。
如果是“前续句+‘NP了都’”,前续句将为“NP了都”提供交际时话语的上文等具体的语境因素,达到语用关联,让受话人了解说话人意图;如果是“‘NP了都’+后续句”,后续句则作为补充语境,加强上下文的关联作用,受话人更容易明白说话人的表达意图;如果“NP了都”单独出现,则是说话双方隐含了共知的语境,形成话语与语境内在的关联,也就是说,双方把有关的具体的语境内在化、认知化,由此达到一种不用多说便可明了的状态。“NP了都”因为这种关联传递了这样的“通报意图”。
一方面,“NP了都”表示否定,有不满、批评、责怪、埋怨或惊讶的语气。这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全句体现一种反常的现象。通常前续句或后续句中会有否定的词语或反问的语气。如(2)句、(7)句、(8)句、(10)句等,对(2)句交际双方的共同认识是学识渊博的“博士”写论文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在后续句中“连个论文都写不好”是一种反常现象,通过前后这样一种语用关联,自然就向受话人传递说话人一种不满的态度、批评或惊讶的语气。像(7)句、(10)句等交际双方隐含了共知的语境,即“本不该如此却如此”的反常现象,此时的“NP了都”则表示一种批评、责怪、埋怨和惊讶的语气。另一种只是单纯的不满、责怪、埋怨和惊讶。如(6)句只表示责怪自己;再如“啊?十点了都!”句表示说话人没有意识到时间很晚了而很惊讶的语气等。总之,表达了说话人的“通报意图”。
另一方面,“NP了都”表示肯定,有认同、称赞、提示或感叹的语气。如“教授了都,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能难倒?”表明说话人认为这样简单的问题教授是可以回答的,增强受话人对“教授”这一概念的认同或肯定。类似的句子如“大老板了都,还能没钱?”、“70了都,还不老?”再如:“人家,博士了都!”表示称赞;“现在的计算机,(已经)酷睿双核了都,你还用什么英特尔啊?”表示提示;像(5)句、(9)句则表示感叹,或叹时间之长,或叹程度之深。又如:“九点了都?!”、“十年了都?!”等通过语调或是书面上的标点符号表示惊讶或感叹的语气。
“NP了都”是汉语里的特殊句式,在交际中起着一种语用预设的作用,自然地形成关联,使受话人清楚说话人的说话意图,完成交际。其关联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显性的,即如果伴随这种预设的前后出现句子,则预设(“NP了都”)自然地形成与前续句和后续句的关联;一种是隐性的,即独立成句,此时隐含了说话双方共同背景知识和语用意图,听话人可以自然补足语境,理解说话人的表达意图。而说话人“通报意图”是一方面表示否定,有不满、批评、责怪、埋怨或惊讶的语气;另一方面表示肯定,有认同、称赞、提示或感叹的语气。因而一个句式意义的表达不仅要看句子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还要看到句子所处的语境。这种语境存在于前续句或后续句,也存在于隐含的共知背景之中。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让留学生引起注意,学会正确理解和表达。
[1]邢福义.说“NP了”句式[J].语文研究,1984,(3).
[2]邓思颖.空动词从属小句的特点[J].汉语学报,2004,(1).
[3]詹卫东.范围副词“都”的语义指向分析[J].汉语学报,2004,(1).
[4]马庆株.顺序义对体词语法功能的影响[A].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魏在江.关联与预设[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
[7]熊学亮,曲卫国.语用学采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H1
A
1673-0046(2012)4-01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