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宏萍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江苏泰州225300)
对高职优秀拔尖人才的理解离不开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准确把握。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1]12号)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做出了最新定位。文件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可见,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根本目标的最新定位。
从实践看,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主要可分为三类:适应产业特别是一些新技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胜任高端技术领域岗位工作的知识型技能人才;具有较高技术水平,能够指导一般技能人才工作的技术员、工艺师等技能型人才;有较强的现场管理能力,或者具有多种技能的复合技能型人才[1]。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优秀拔尖人才,当是指那些渴望以相关职业素质及专业技能来要求和塑造自己,有志有潜能将自己打造成岗位适应性强、胜任技术密集型岗位、“手脑并用”型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学生。
高职教育需要培养具有“螺丝钉”精神的优秀职业人,但绝不能把优秀学生当作“螺丝钉”来培养,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2]。由于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和实用性的特征,在实践中很容易出现片面强调其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功能,盲目追求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个体的个性和兴趣的发展,忽视“职业人”所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承担着在全院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任务,因此,思政部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素养方面自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一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事实,也使思政部在培育学生优良思想道德素养方面有着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优势。
目前,我院思政部承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促使学生通过规划职业生涯明确自己的成才方向与路径,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有效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有助于明确优秀拔尖人才后备人选的培养方向与举措,为此,思政教师应注意做到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培养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有句名言:“如果我不知道要驶向哪个港口,就没有任何风向适合我。”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高职新生往往存在着人生目标不明确、自主学习能力弱、学习方法不适应等方面的不足。为此,思政教师一方面需充分利用课堂授课的优势,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比较规划与否对人生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个人的职业发展,产生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的意愿。另一方面,思政教师要有计划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测试、撰写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参加院级、省级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引导学生尤其是优秀拔尖人才后备人选在活动中形成规划意识,主动认识自我、关注自我、规划自我、发展自我。
其次,帮助学生掌握科学规划的基本方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集理论性、实务性、操作性于一体,适合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思政教师应以问题与任务情境为载体,以填写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及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为基本任务,组织学生按照“知己”、“知彼”、“知路”、“执行”的步骤,以学期为时间段,依次填写专业课程与实践实训安排;所在专业的发展前景、最新动态;专业涉及行业的就业岗位群相关信息;与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发展前景、企业文化、用人要求;生涯人物访谈记录、优秀毕业生事例;学习目标、方法策略、社会实践计划等内容。通过逐项合作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各个阶段的具体任务,熟练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流程与基本方法。
再次,督导学生执行落实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授课不应仅停留在课堂讲授这一环节,思政教师在课外还应主动与授课班级学生辅导员联系,了解班级优秀拔尖人才后备人选,指导督促这些学生认真填写生涯规划档案,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惑与难题。与此同时,思政教师必须主动与教务处联系,组织人员汇总优秀拔尖人才后备人选在公选课、职业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项目方面的需求,为学院对优秀拔尖人才后备人选“点菜式”服务提供决策信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充分利用时间,通过各种途径、抓住各种机会充实自己、锻炼自己。
高职思政课现阶段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其中,“基础”课主要侧重于思想、道德、法律教育,告诉大学生作为个人应当怎样行为。“概论”则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线,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应当怎样行为,从而指导大学生在有组织的社会内的行为应当如何。两门课程虽以理论传授为主,但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人在社会的行动上。
多年来,思政课面临着大班授课、学生兴趣不高、手机网络冲击课堂的挑战,教学实效性不高始终是一个无法突破的瓶颈。要解决这一弊端,思政课教学就必须坚决打破照本宣科、我说你听的授课模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以教育部统编教材为依托,以解决高职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为切入点,以提高学生科学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为落脚点,强调回归生活、学以致用、知行统一,在“人本——文本”教学体系下,从“情境、会话、协作、意义建构”四个方面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环境,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空间立体教学三个环节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三环交融”教学模式,增强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着力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学生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
“三环交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具体由如下三环构成:第一环——课堂封闭空间的理论教学环节,该环节应突出师生会话,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由教材体系向“人本-文本”教学体系的转化;第二环——课外开放空间实践教学环节,该环节注重师生协作,构建全员化、多载体、双“抓手”、有联动、可操作、能推广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三环——网络虚拟空间立体教学环节,该环节强化师生共享,打造师生共建、共享、共进的网络立体教学平台。
实施“三环交融”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组建团队开展互动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表现有所行动,并从中发现、培养优秀拔尖人才。具体来说,思政部需首先组建教师教学团队,按专题单元安排教师编写教案、制作课件、设计案例分析与互动环节、收集视频图片等素材、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其次,思政教师组织授课班级学生根据专题及单元要求,组建若干支10人以内的学习团队并领取各自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任务,每支学习团队要在团队负责人的组织管理下,在规定的课外时间完成并在相应的课堂上展示交流汇报任务完成情况;再次,教师要在学生活动中观察发现培养优秀拔尖人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安排这些学生完成更多的任务,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合作、协调、管理、沟通等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最后,教师应开辟网上互动板块,一方面发布团队任务便于学生及时下载,另一方面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问题困惑,并将优秀学习团队、优秀学习作品公布于网上,扩大影响面。
作为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离不开学院的顶层设计及全院资源的整合。一方面,学院要从培养计划、制度保障、资源保障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为各院系部具体实施协同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学院要安排相关部门牵头在全院范围内调研学生现有学习、实践、竞赛、社团活动的类型、级别、要求和时间分布,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共享、优化组合,避免各部门各自为阵、无效重复、穷于应付、流于形式的现象存在。此外,学院还应开辟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工作专门网站,向全院任课教师公布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对象的名单、培养对象的权利与义务,培养工作中的有效举措、存在问题等内容,使全体教师参与到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对象的培养、管理和督学等具体工作中来,形成“全院上下一盘棋”的良好格局。
为了有效贯彻落实学院关于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对象工作,思政部应在学院顶层设计的框架下,结合自身职能与特长,积极寻求各教学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支持,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促成学生的知行转化。具体如下:第一,组建学生社团,可包括辩论、就业服务、理论研究与宣传、公益服务、读书、文明修身等方面的主题,在思政部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分主题分期分批组织社团成员面向全院开展社团活动,在社团活动中进一步培养优秀拔尖人才后备人选;第二,参加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的组织管理与指导工作,学院每年一届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思政部都有老师参与组织管理及指导工作,思政部要继续与团委、学工处合作,通过活动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交流,以自己的知识、修养影响引领学生;第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思政教师自身及优秀拔尖人才的实践活动能力,既可弥补课外教学、校外教学中思政教学的缺位与不足,又可促成师生知向行的转化,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与发展。
[1]魏东坡,赵宏霞.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J].中国校外教育,2012,(4):26-28.
[2]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