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晓静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科学部,江苏泰州225300)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指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是‘拔’出来的,而是在适宜的土壤中长出来的”。也就是说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才通常不是在原生态环境下生长,而是在良好教育下主动生成的。作为高层次人才聚集地的高等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拔尖人才的重任。建设一流的高校,培养一流的人才是高校发展的主旋律。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同样肩负着培养拔尖人才的神圣使命。
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蒋毅坚曾说过:“为育新才,先培沃土”,如何育新才,培沃土?笔者就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拔尖人才培养这两方面的对接来探讨一下高职院校类的人才培养工作。
为了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基础科学部以尊重个体,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强化日常交流和听说能力的同时,又巩固了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深层培养。汉英词典中拔尖人才译为:tip-top talent,而这类人才必须是集外语、专业、文化(中外文化)于一身的“三合一”标准[1],外语现已成为青年一代必须掌握的技能,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nssure)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一个心理实体,这从另一层面强调了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强调了熟练掌握语言是国际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趋势。如何去挖掘、培养这样高素质人才,对于高校中的公共英语教学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急需打破,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根据拔尖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我部将教学计划修订为:夯实基础、强化能力、提升素质。在这个大前题下,将教材的难易程度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对于大一的新生,要求他们夯实基础,培养兴趣,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要求他们培养独立意识,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院的公共英语教学共分三个学期,第一学期共计48课时,其中36课时围绕《新编实用英语》第1册1-6单元对学生展开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的训练,另外12课时围绕基于生活情境的6大主题,如问路指路、预约预定、运动健康等方面对学生的日常交际能力进行训练。第二学期共60课时,48课时围绕《新编实用英语》第2册1-8单元,在进行五大基本技能深入训练的同时,加大了人文素质的熏陶,另外12个课时围绕基于实际生活情境,如餐饮、购物、旅游、求职等,对学生的日常交际能力进行实际的操作。第三学期也是60课时,课堂成为了渗透人文素质,职业素养的主战场,同时学生还在带教老师的指导和要求下,利用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语言和人文意识进行实际的操练。
我部选拔出的18位拔尖学生在各自指导老师的带领下,除了不折不扣的完成课堂交付的一切任务之外,每次还参与教师的教研活动,对教学计划,教学进程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同时也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法上参与教师的讨论。从教师层面来看,因为学生的参与,我们的实际教学更有参照性,也更加切合学生的要求。而从这些优秀的学生来看,不但是熟识了所学内容,更从老师的角度了解了教学的全局,对于自身能力的提升找到了很好的平台。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最直接、最有效、最生动的环节;是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在课堂上学生不仅是获取知识,增进能力,同时也是情感、精神发生和孕育的过程,学习着知识也就是学习着人生,创造着知识也就是创造着自己。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老师们都充分认识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这就是学生群体中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教学中,教师加大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关注,允许学生思维方式多样化和思维水平多层化,采取小组搭配,提出问题,专题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拓宽思路,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努力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个体的教育,让他们的个性受到应有的尊重并得到充分的发展。
考试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一种主要手段,同时也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同时也是对教改成果的一种检验[2]。在教改实践中,大学英语课程根据自身的特点对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进行了改革,本着人才培养的信念,把知识、能力、素质作为衡量标准,更加看重过程考试,弱化了死记硬背的知识,摒除了高分低能的旧概念,由闭卷考试这样一种单一的考试形式转变为如课堂练习、书面汇报,录音录像、汇报演出等形式,老师们认真负责的用好分数权,真正引导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获取知识、用好知识,强调了能力的重要性。对于优秀学生来说,考试制度的转变无疑让他们找到了更好的发挥空间,不但强化了日常所学的知识,还将知识活学活用,应用到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部组建了一流的教师队伍,任课教师业务精湛、乐于奉献、对教改、课改充满热情。此外我部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所教班级学生特点进行自主的教改实践,真正形成一种尊重教师、宽松、和谐的氛围。同时,我部教师还利用暑期或节假日的时间,外出学习、交流,不仅提高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更是让教师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视野,为教师的知识更新,学术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面对着全院的学生,我部教师以其敬业高效的工作作风产生了“近者悦、远者来”的效应。对于18位优秀学生来说,更是获益良多。部门领导将教师教学和教师带教结合起来,制订了相关的奖惩措施,大力宣扬培育优秀人才的重要性,将拔尖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列为教师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从制度上确保了拔尖人才培养的持续性和可信度。
为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我院各系部都在为各自的年轻教师配备导师,我部自2002年起也一直在沿袭着这种制度。今年,为了培养拔尖人才,我部专门聘请优秀教师对优秀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活动,从个性,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对他们进行因人而异的辅导,充分发挥老师“导、助、督”的作用,对于一年级的优秀学生,帮助他们正确树立奋斗目标,缩短过渡期,尽快融入新的大学生活。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帮助他们明确发展方向,培养兴趣,引导他们自觉成才。我部18位优秀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了各自的导师,基础部办公室成为学生和老师平日交流工作、生活、思想,研究教研、学术的场所,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熏陶,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促进了智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个性的全面发展,更为今后的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新来源于实践,实践是创新的源泉,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些年来,我部组织并参加了各类相关的竞赛,从系级到院级到省级都有。尤其是今年,经过充分的准备,于2012年5月带领学生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高教社”杯英语口语技能大赛暨“第八届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我部拔尖人才之一的2011级学生张悦,以优异的表现在本次大赛中喜获非英语专业组三等奖。竞赛环节为学生成才提供了一个完全开放的舞台,使学生的才华得以展示,个性得以张扬,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了综合能力。
此外,根据学院的要求,基础部在全院范围内组建了16个社团,因为有了社团的存在,90%的同学参与到了社团的各项活动。选拔出的拔尖学生更是积极投身到社团的运营中,跟着导师学习团队管理,开动脑筋,组织各类活动,如两周一次的英语角,每月一次的英语小报,两月一次的专题讲座,每学期一次的全市六大高校的英语演讲大赛等等。第二课堂的开展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理性追求,同时也延伸了我院的育人手臂,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热心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秀人才。
第二课堂的切实推进是基础班教改的重点之一。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得学生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还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到了生活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总之,人才培养是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校课改的前提。而高校课程改革首先指向的是人的发展;指向的是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指向的是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张扬。高职院校同样需要重视学生的各项素质的和谐发展。培养优秀拔尖人才,任重而道远;教学改革也必须不断的探索、实践和总结。
[1]莫建萍.高校课程改革与ESP复合型人才培养趋势[J].社科纵横,2011,(11):163-164.
[2]林学军,熊卫华.高等教育考试制度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7,(4):45-47.
[3]卢冠忠,徐佩若,刘田.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4,(4):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