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生命德育策略探究
——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2-08-15 00:49毛高仙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高职生德育院校

毛高仙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400)

高职院校生命德育策略探究
——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毛高仙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400)

在我国,尽管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是高职教育以及高职生的境遇并不理想。如何使本就有某些“先天缺憾”的高职生在高职院校能够重新活出自我、成就最好的自己是高职教育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论文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高职生生命体认的现状分析以及高职德育困境的现实解读,试着寻求高职院校实施有效生命德育的可能策略,激发高职生对个体生命的积极体认,从新的起点走向自己理想的人生,促进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和至善幸福的达成。

生命;生命德育;高职院校;高职生

我国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1999年中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使高职教育进入了一个历史新阶段。但是受传统观念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没有得到社会舆论的积极支持,从学生个人到学校、家庭、社会都很少鼓励学生进入职校学习,甚至把进入职校学习视为人生的失败。由此,职校生更多的是作为传统教育视野中的被淘汰者、失败者这样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存在着。而我们现在的职业教育较现实地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病,侧重于使学生掌握一种或几种技能技术以实现其生命的生理延续。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是他们人生的另一个开始,如果对高职生命德育的重视能落到实处,从学生生命意识的现状出发,激发他们成就最好的自己、优化个体生命品质的热情和行动,那么高职生就不是作为“工具”,而是作为积极主动的“主体”参与到社会中去,则其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和至善幸福的达成才更成为可能。

论文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杭科院)为例,通过对高职生生命体认表现、高职德育困境的解读,试着寻求高职院校开展有效生命德育的可能策略和方法。

一、高职学生个体生命体认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高职生主要来源于中职生和高考没有考好“流落至此”的学生。在以分数作为主要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中学阶段中,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很难得到正面积极的认可,在他们或者放任不羁的外表下隐藏着脆弱的自尊和自信,有些甚至自暴自弃,在中学阶段就成为所谓的“问题学生”。延续至高职生活,高职生对自我生命的体认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

1.对自我有认知又无奈挣扎

对自我的正确认知无疑直接影响学生对人生的追求和自我价值乃至社会价值的实现。在2011年6月面向杭科院高桥校区六个二级学院各随机抽取的一个班级(总共254人)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对于人生经历中各因素对自己的影响和意义的看法方面,学生有比较明确的认知,共有75.7%的学生认为上大学以前家庭、学校和社会给自己的评价对自己的成长较有影响或非常有影响;在总结自己过去的经历时,分别有11.8%、20.1%、59.7%的学生选择“成功多于失败”、“失败多于成功”、“无论成败都有意义”。然而,当被问及对所学专业的选择时,37.5%的同学认为是“自己选择的理想专业”,18.1%的同学选择“别人帮您选的”,44.4%的同学回答“自己随便选的”,可以看到更多的高职生对专业的选择是被动接受的,至于原因,在访谈中学生谈到最多的是“学习不好不得已随便混个文凭”、“对专业不了解”等。对“上大学前的学习生活表现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吗”的回答,总共有75.7%的同学选择“比较认可”或“非常认可”,在面对面的访谈中,有学生笑着直接坦言:他们是从幼儿园开始就挨骂,父母老师对他们是失望甚至绝望的,例如字写不好、习惯不良、学习糟糕等等。有较多同学把“认可”也理解为对他们“也就这样了”“没办法了”的认同。

总体来看,高职生对自己的过往并不是没有感受,他们也把自己放在现实环境中进行理解,看到自己的表现与现实的背离而一直影响自己的生活学习,然而在现实面前基于社会的既定评价标准,他们的无奈挣扎亦表露无疑。

2.对生活抱期望却畏缩不前

对生活所持有的期望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高职生看似有不如意的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对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在面向学校的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中只有6.3%的高职生对“在大学里你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吗?”回答“没有,无所谓”,其他分别是25%“有明确目标”、42.4%“目标不确定”、26.4%“茫然追求中”。对于今后的择业,只有2.7%的学生认为自己“从没考虑”,而48.6%的学生对择业最关心的是“发展空间”,另外,分别有16%的关心“环境氛围”、29.2%的关心“经济收入”、3.5%的关心“地理位置”。从关于理想追求和未来择业方面的选择可以看出,高职生对生活有自己的期待,尽管生活多有碰壁,但面对现实,他们也衍生出本能的对生命发展的渴望,只不过这种渴望伴随着诸多的游移不定和茫然无措。在日常的学习中,很多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随意,学生直言为了将来的生存发展需要“混”一张大专的文凭。

其实,这种“随意”与“混”的状态非常直接地反映出了高职生的某种生存现状——在一直偏离的、被动的生活追求中,他们太缺乏破除困境的勇气和力量——而这恰恰是我们的教育对他们最大的亏欠。

3.对生命持诉求但宿命偏激

生命意识应当是人所有行为活动的最初原动力。对生命有体验、有感悟乃至积极的诉求,是幸福的根本所在。在高职生的人生历程中,其生命存在状态遭消极否定的更多,这也造就了他们极为矛盾的心态。

被调查的学生中有75.7%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善待自己、珍爱生命的人;在“有人说做一个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人对社会也是有意义的”问题上,有85.5%持赞成观点;对于“如果遇到为福利院的慈善售书活动或为某些有特别需要的人捐钱捐物,您会参与吗?”这个问题,69.4%的学生表示会参与,表示不会参与或不确定的比例分别为6.2%、24.4%。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反映出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有积极的态度和感性诉求。然而,当面对生命进行更理性深入的思考时,学生的回答使他们对生命认知的不确定性、随意性浮出了水面。54.2%的认为“大学生自杀是漠视生命的表现”,分别有21.5%、24.3%的持否定或“说不清楚”的态度;有57%的学生赞成“有人说思考死亡问题使人更明白人生是有限的,从而使自己更积极进取”的观点,共有43%的学生对此回答“不赞成”“不清楚”。生命是有很多偶然和不确定因素的,如果对生命不能持一以贯之的明确的认知并以坚定的意志去完善它,那么生命价值的实现、幸福生活的创造也是飘忽而随意的。在访谈中,高职生认为自己出于“混”的状态,过一天是一天,只要今天开心就行,明天的事自己没法考虑也不愿多想,对于人生发展规划则尽量回避,不会认真谈及。对待生命高职生表现得随波逐流的更多,他们对于凭借自我的力量多大程度上能改变人生很多持怀疑和否定态度,所以容易走向宿命偏激的一面。

二、高职学校生命德育困境的现实解读

高职生生命体认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也是高职学校生命德育困境的实际反映。在对高职学校的教师的访谈中得到最多的反馈是,学生太难教育了,难以沟通,行为习惯不良的很多,没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只专注于手机和电脑的学生比比皆是……高职学校的教育陷入了现实的困境,尤其是强调生命取向、倡导生命关怀的生命德育在高职院校行走得步履维艰。一方面,学校教师觉得学生难教,无法给予教育引导,除去一些能在专业学习中进入某些专业社团或工作室的少数学生外,更多的学生游离于学习之外,沉湎于各种娱乐休闲甚至完全自我封闭的世界,混混沌沌、不知所终;另一方面,学生认为学校教育激发不了他们的兴趣,为了混一张文凭只是挨时间,轰轰烈烈的校园活动或有专业教师指导的社团、工作室也仅属少数的一些“精英分子”,更多的人只是游走在校园生活的边缘,晨昏颠倒、无所事事、无聊至极。在这种状态下,高职学校生命德育是无法扭转高职生消极的生命体认,激发学生生命意识,促进其生命价值实现的。

究其原因,高职学校生命德育困境的形成或有以下因素的直接影响:

第一,应试教育模式造就的“唯分数论”,把成绩弱势的高职生长时间隔绝在师生正常的交流体系外,缺乏师生间正向交流带来的积极生命意念。由于在应试教育中没有学习优势,高职生在教育视野中始终被另眼相看,难以得到认同和肯定,师生交流中的平等性得不到保障,规训中学生得到的往往是对自己的否定性评价,这并不利于其生命的健康成长。

第二,在由“高考指挥棒”指引的教育体制下,高职生在课堂的理论学习劣势尽显,学习以外的任何活动或行为难以得到现行教育的赏识,高职生更缺乏实践自我、证明自己的机会。我们的教育往往把学生单一地捆绑在课堂知识学习上,学习以外的事件比如生活自理独立、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都被排斥,除了考试成绩外,没有什么能证明自己的成功。不能坐下学习的高职生感受不到自身的价值。

第三,高职院校的“规训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价值取向上呈现工具化,重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在这样的高职教育中,学生更容易淡化对自我人生的整体思考,没有对生命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认知,仅以“就业”和“金钱”为未来人生走向选择的标杆。当碰到任何挫折和困难时,缺乏应对的生活机智和生命意志,表现出挣扎、宿命甚至绝望。

三、高职学生个体生命积极体认激发策略

当高职生走进高职院校,面对新的发展希望和成长机遇。在通过教育努力使高职生能习得一技之长的同时,应重视其生命整体的和谐发展,而不只是使学生成为掌握娴熟技艺的“器械人”和“工具人”。只有当生命拥有丰满的存在时才是真正幸福的。调查中,学生对“在学校教育中,您觉得进行有关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教育是否重要?”的回答,67.4%的同学选择“重要”,20.1%的回答“说不清”,只有12.5%同学认为“不重要”,可见学生总体表现出对生命德育的需求。着眼于高职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理当结合专业教育努力推进生命德育的开展,激发高职生积极的生命体认,这也是高职院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科学设计课程,使高职生获得其个体完整持续的发展

职业教育在现实生活中一直强调的是训练受教育者掌握某种职业技能以增强学生对某种社会职业的适应性,在整体课程的设计中更重对专业能力的培养而轻学生生命完整和谐的发展。这样的课程设计满足了学生近期谋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眼前的就业,但却忽略了生命成长的可持续性,缺乏正向引导则容易造成学生人格的不完善发展和人性的异化,使学生仅仅追逐物质利益的获得而失去人生的整体幸福。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中必须继续提高科学性。尽管目前国内流行的从国外引入的CBE能力本位教育突破了以往职业教育的局限性,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调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中培养职业技能,有很大的教育优势。但是,这种职业教育模式以职业分析为基础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在教育中存在重视行为、忽视品德的倾向;并且因为强调针对具体工作进行具体职业技能培训,势必影响高职生今后人生中的学习拓展和职业迁移。因此,在课程设计上高职院校应当尽可能弥补职业教育现存的缺陷,注意突出综合性,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引导过程的每一步,强调行为之上情感心智的提升,使学生意识到良好的职业行为必须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和完善人格的指导。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应确保开放性,使学生在“学与做”的交替活动中掌握职业必备技能,同时学会在实践活动中寻求自己的创新创造;课程内容设置须有前瞻性,应当以发展的眼光,根据社会、产业、岗位需求和学科领域的变化,引进前沿科技知识,引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个性完善,使学生有能力应对未来社会生活的变迁,顺利借助学习拓展和职业迁移实现生命的可持续性发展。

2.优化教育过程,使高职生提升其积极完善生命的认知

高职生的生源特殊性使高职教育具有更为艰巨的使命——必须在教育的过程中使高职生摆脱对自我消极片面的认知习惯,重新建构积极、完善的生命认知取向。因为高职只有三年的学时,而且有很大比例的实训时间安排,所以安排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以对学生进行完整的生命教育和关爱生命的道德引导是不现实的,因而可以通过对整个职业教育的过程优化,提升高职生对自我生命积极完善的认知。在三年的职业教育中应当做到三个“坚持”:

第一,坚持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使学生的心灵精神得到正常的释放和升华。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在实现向生命的回归中,更倾向于培养学生关照生命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思维的健康是一个人生命走向完善的必要条件。从2012年秋季开始,浙江省高校把心理健康课程设为必修课,使学生更为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和关爱,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和社会,并积极通过行动善待和优化自己及他人生命的存在。在“您认为生命教育以下列哪种途径开展更有效?”的调查中,20.8%的学生选择“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10.4%的选择“开设专题讲座”,这两种途径的生命教育在高职院校可以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实现。

第二,坚持利用各专业课程的整体设计进行生命德育的渗透融入,使学生的生命意识伴随专业能力的成长而得到更大程度的激发。在现实的职业教育中,无论社会、学校还是教师、学生,都容易因为专业技能教育的强化而忽略了生命德育的融入,尤其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技能的培养挤兑了对生命德育的渗透,造就的是学生生命的异化。而事实上,在各职业技能的鉴定中都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要求,这恰恰体现了以专业职业为载体的生命可持续发展需要。在“您认为生命教育以下列哪种途径开展更有效?”的调查中,同样有20.8%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学科间进行渗透引导”。因此在专业学习中,教师应当积极融入相关内容的生命德育,使学生对生命价值的实现有更本真的认识,并以此为新起点促进自我生命的完善,对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第三,坚持推进师生间的互相对话与开放,使学生在生命叙事过程中通过交流生命经验和感悟进一步完善生命的认知。生命叙事是指叙事主体表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包括在自己生命成长中所形成的对生活和生命的经验、体验和人生追求,以及对他人生命的感悟。生命叙事将生命经历变成方法,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以生命为基点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摆脱了对道德教条的单纯说教,其过程充满了情感,易于引起说者和听者的生命感动与情感交融,贴近学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调查中只有1.4%的高职生认为对自己的生命价值观影响最大的人是老师,而有77.1%的学生选择了“父母、家人、亲戚”;“当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事情”时,通常会找老师交流的只有6.7%,45.2%的同学选择“与父母长辈交流”,仍有31.7%的高职生通常会“放在心里,自己化解”。面对对待生命看似或随意或漠然的高职生,教师尤其需要鼓起勇气与他们坦诚相对,开放自我生命意识空间,引导学生直面真实的自我,激发学生开放自我的意识,从而使学生形成与人真诚交流的惯性意识,唤醒自身的生命尊严并寻求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实现。身处校园、远离家庭,高职德育实效的形成呼唤教师在真诚开放与平等对话中给予高职生必要的生命关爱和引导。

3.开通多种渠道,使高职生增强其创造人生幸福的能量

长期以来,“美德袋”式的德育之所以受到批判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忽视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生动的主观性,忽视了通过活动实践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枯燥的道德教条。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必须重视德育实践环节,使学生在活动实践中体验生命的灵动和力量。在针对杭科院的问卷调查中,面对“在您个人成长中,有关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教育主要来自于——”的问题,28.5%的被调查者选择“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介”,27%选择“家庭教育”,21.5%选择“学校课堂”,11.1%选择“网络、手机”,6.3%选择“同伴影响”,另有5.6%选择“其他”;同时,在被问及“您认为生命教育以下列哪种途径开展更有效?”时,分别有20.8%的被调查者回答“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和“通过学科间进行渗透引导”,19.4%的选择“利用网络等媒介开展教育”,18.8%的认为是“开展校园主题活动”,10.4%的选择“开展专题讲座”,9.8%的倾向“校园环境设施的布置”。从被调查的学生回答看,高职生可以接受多种途径的生命德育。高职院校更当开发多种渠道,在课堂内外、校园内外,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德育活动,让他们的生命得到道德的关爱和自由的生长。

其一,继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使学生在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在西方国家,很多学校都专门设立生命道德教育专栏以展示有关生命道德教育的资料,并成立一些专门的学生协会组织开展活动,以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也在积极学习和创新。在对杭科院部分师生进行的访谈中了解到,大家对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都较满意,优美的山水校园里有已经建成的图书馆、创业园、实训楼……不同的时候都安排有热热闹闹的体育赛事、社团活动等。但是,大家也同样注意到了两个问题:一是高职院校要形成自己的校训校风。校训校风是一个学校教育理念的体现,是对学生的一种精神引导。在人员往来的校门口,需要用一句话、几个词对师生的学习生活、心灵行动发出倡导和引领,每一次的经过、每一次的默读对人产生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新建的高职院校,尤其要尽快形成自己的校训校风以凝聚人心,激发向上的动力。二是各院系要有自己专业职业的环境氛围设置。比如:一进入信息学院的楼道,就可以看到有关其专业宣传、学生作品的展示,明显让人感受到信息学院的特色,并使学生产生一种归属感、认同感,而这必定悄然渐进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甚至激发他们的某些行动。这两个问题看似抽象,但其在现实的高职德育中起到的恰是关键的引领作用。在这种统一的凝聚力和环境影响下,高职生所形成的对学校、院系、专业的认同必然促进其对自我选择的认同,并积极行动起来,实现自我生命价值。

其二,全面增强实践活动实效。实践活动可以是课堂内外或校园内外的,而校园之内进行的事实上就包括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总体来看,因为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学生的实践活动范围非常广泛。首先,教师要组织好高职生的课堂实践活动。现在校园里如火如荼开展的项目教学、实践教学,其中的各个环节和过程都需要教师有意关注学生的专业态度和行为养成,渗透有关的生命态度和价值的教育,使他们在职业技能得到培养的同时拥有伴随成才的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能够感受个体生命的意义,完善生命的价值。其次,学校要开展好高职生的各类校园活动。在现在的大学里,绝对不缺各种热热闹闹的社团协会活动或某些主题活动,比如职业技能大赛、心理健康活动节等。但是,在访谈中也有许多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是有些活动形式活跃却不能给学生留下什么,缺乏精心的设计,没有激发学生参与的意识和激情,没有引起学生对活动意义的思考;二是很多活动的主体往往集中于某些群体,置身其中的学生能力和体验进一步得到提高,而本身就有欠缺的高职生始终游离于活动之外,甚至在专业性的活动中更加被边缘化,没有机会体验成就感和价值感。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各类校园活动时,要注意活动设置的多样化,顾及到学生特长和兴趣的不同,并注意对学生明确目的的引导和激发。特别是在一些专业活动方面,能够让学生形成帮带制度,在团队中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再次,合作校企要在职业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全面引导。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实习时间较多较长,由于对职业岗位的直接介入,可以使学生对现实的工作生活产生最感性、最现实的认识,但是这些认识不一定科学,尤其是实习中诸多的不适应,反而会使学生形成对工作生活的恐惧以及对自我的否定。这时,工作导师、学校教师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整体情绪心态反应,给予必要而及时的疏导,使他们对工作和生活形成积极的调整和应对能力。

其三,积极发挥现代媒介作用。社会的变迁使学生暴露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世界面前,而现代媒介的发展更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接收来自各方的良莠不一的信息,这些扰乱着高职生正在形成中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现实的调查来看,高职生对通过电脑网络、手机等方式开展的生命教育是持肯定态度的,因此我们应当发挥现代媒介的积极作用,利用网络等提供的各方信息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辨别并逐步形成正确的认知。同时,借助QQ工具、手机短信等特殊的交流方式实现与学生的沟通,这些交流方式可以适当避免针对某些事件的当面交流可能带来的矛盾和冲突,留给当事人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而且这些途径能够突破时空局限,只要具备网络和电能,就使沟通顺利实现,可以让教师及时实现对学生的关注,给予他们正向的引导和帮助。这样,就给高职生尤其是不善与人交流的、不够自信的学生一种新的开放自我的渠道,从而有助于高职生形成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其实,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面前,使高职生习得辩证的思维从而辩证地看待自己人生中经历的种种,应当是促进他们悦纳自己、实现自我的智慧之举。

[1]刘铁芳.生命与教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2]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刘 慧.生命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刘 慧,朱小蔓.多元社会中学校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J].教育研究,2001,(9):8-12.

[5]林瑞青.生命德育模式引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4):24-28.

[6]吴亮奎.教育价值取向重建及消除边缘化学生的教学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6,(21):21-23.

[7]丁红玲.从规训教育向生命教育的回归[J].教育理论与实践职业教育,2006,(11):10-12.

[8]王晓蕾.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196-197.

[9]虞 萍.中西方生命道德教育比较[D].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8.

G718.5

A

1673-0046(2012)8-0021-04

该论文系2010年度浙江省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立项课题的结题论文,课题编号为H KY S Y-2010-6

猜你喜欢
高职生德育院校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