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中存在着协同性原理
——读《纯粹理性批判》有感

2012-08-15 00:47邹剑波乐见玲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知性光年康德

邹剑波,乐见玲

(1.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2.广东商学院 华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

康德哲学中存在着协同性原理
——读《纯粹理性批判》有感

邹剑波1,乐见玲2

(1.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2.广东商学院 华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

康德哲学认为,万事万物只有在协同性中才现实地存在,凡是能认识的都要跟其他东西发生作用。这似乎跟经验到的常识相悖,遥远的天体之所以能被我们看到,是因为我们处在协同的关系中,但是我们看到它的同时它是否还依然存在,就是一个问题了。那么,相互联系是否意味着同时并存呢?

先天综合判断;协同性;辩证法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纯粹知性的四大原理体系,以构成自然科学的根本大法。他通过先验分析论分析了我们的知识结构,论证了自然科学知识中有关对象的知识是如何可能的及如何建立的,回答了自然科学统一体里面有哪些逻辑结构。他认为,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一切自然科学都包含有纯粹知性的概念,所以包含有先天综合判断。他把纯粹知性概念称为范畴。自然科学家是直接面对对象的,是人为自然界立法,而立法的依据就是范畴。为什么呢?因为范畴代表了主体的一种能动综合能力。主体能动性它有一个根源,就是人的自我意识。康德把主体的这种自我意识称作先验统觉。至此,自然科学如何可能这个问题才算得到比较满意的解答。是人的先验统觉作用通过各种范畴建立起一系列先天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在自然科学里面是这样可能的。

但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先验统觉把范畴运用于具体对象时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还存而未答。康德通过原理分析论来回应这个问题。他认为,范畴是先天的,他来自于知性;而经验的东西则是后天的,来源于感性。而这两个方面缺了一方都不能叫知识。一个知识必须既有感性的内容又有知性的形式,但是两方面来源不同,一个来源于主体的认识结构,一个来自于物自体作用于人们的感官所刺激起来的那些材料。那么来源截然不同知识成分如何结合在一起呢?必须要找一个中介,这个中介必须同时具备知性和感性的特点。康德认为时间的先验规定可以作为知性范畴和感性现象之间的一个中介,这就是图式。想象力赋予了时间12种先验规定,分别对应于12种范畴。这样,通过12种范畴的图型,就可以把范畴运用于经验之上,而通过这种运用就可以建立起一整套人为自然界立法的法规。

这些法规是什么呢?就是直观的公理 (量的原理),知觉的预测(质的原理),关系的原理和模态原理。其中,关系原理也叫经验的类比,包含实体性、因果性、交互性(协同性)。实体性即时间中的持存性,因果性就是时间中的相继性,交互性就是时间中的协同性。万事万物都是同时并存、相互作用的。但是,这个同时性很容易遭到人们的责难,那就是相互作用的事物不一定都是同时的!

比如说遥远的天体,它们的光线要达到我们的眼球,要通过望远镜与我们的眼球发生作用,才能被认识,才能确定其存在。问题是,有的天体在离我们几十亿光年外,如果几十亿光年前的光线传到我们眼里,我们借此认识的是几十亿光年前的天体,那么我们凭什么相信它们此时此刻还存在?我们所认识岂不是几十亿光年前的而现在也许早已不存在了事物?

如果把问题当作立论,那就是,几十亿光年外的天体从发出光线到传达到我们的眼球,需要经历几十亿光年,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几十亿光年前的天体,至于那个天体现在是否还存在则是未知的。因为在我们看的同时发出来的光线至少还要等几十亿光年才能到达我们的眼球。

问题本身设定了一个“光源”,到达我们眼球的光线正是由它所发出的;不仅如此,问题还把光源与光线相独立开了,就是说,光线可以脱离光源而独立传播。按照问题,可以设想这样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光线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光源突然死亡,而光线仍可以穿透时空直达我们的眼球。

以日常生活的经验来看,一盏离我们有一段距离的电灯,在我按下开关的一刹那,至少还是有一束光线射出的,然而在土中的光线似乎更多地倾向于与电灯同时熄灭,因为在那一瞬间过后,它再也没有传入我们的眼球。同样,太阳在被乌云包围的瞬间传出的光线,也不会因太阳与我们距离更远而让我们察觉它可以继续在黑暗中穿透过来。

但是在茫茫宇宙太空中,什么事都有可能。而且就现代科学理论来说,光本身是一能量束,这就决定了它能脱离光源而独立传播。就如一支手枪,子弹出膛以后就独立飞行,直至击中目标。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不能确定现在这个时刻,遥远的那个天体是否还存在,科学的大厦会遭到严重打击,人类理性将无处立足。所以至少还应该设想另外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是天体与光线就像人与飞砣或风筝,无论打得多远、飞得多高,仍然与其“主人”一线相连。在这种情形下,天体与光线看似分开了,其实却是一直连通着的。如果把天体看作一点,那么光线就是这一点上引申出来的射线,一直伸至无穷天际。

第二种可能是天体与光线就如同电线上或水中的电流,只要电源持续供电,电流就前仆后举、接踵而至。相反,只要电源一断电,那么客方就无法再获得持续的电流。这样一来,就无法设想在天体死亡几十亿光年后,它发出来的光线还在继续赶路。

前者强调天体与光的直接相连性,但光源突然死亡却不能保证光也随即消失,就像人虽然不在了,飞砣或风筝依然可以存在一样;而后者就没有了这种局限性,天体与光的息息相关显得更为密切。在观测者、天体与光之间,“我”发现天体是因为它发出来的光到达了我的眼球,同样我发现光的同时也就发现了天体。对于我来说,天体与光总是同时并存的。

康德提出来的协同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一切事物必须在协同关系中才能有其他关系。只有天体与光线处于交互性的关系下,我们在看到光线的同时,才能立刻认定天体的此时此刻实存。但是,受牛顿绝对时空观的影响,人们很容易陷于绝对同时性的迷信深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曾彻底地破除了这种迷信。他认为,离开一切相互作用的同时是不存在的,同时本身是相对的。同时性只在现时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存在,同时的意义就在于作用与反作用同时发生,同时消逝。

但是重要的不在于光线是否能离开光源而独立存在,而在于弄清楚我们为什么会这样思维。因为一旦我们这样想了,我们就把光源与光线独立开来,而这样一来,时间和空间就成了客观存在着的绝对实在,又陷入了绝对时空的迷雾之中。这不仅把时间和空间还原成为有形的存在物,还犯了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的错误。一方面,光被肢解成一束束独立的光线,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其整体性。另一方面,看似持续传播的光线其实是静止的,因为它总是在途中,所以当我们思维它的时候,它总是定在某一点上的。这正如用一部魔法照相机,把我们的生活在喀嚓一声中定格成一张张静止的照片,在这里我们看不到运动,感受不到活力;而只有再用一台魔法放映机,把这些照片有序地播放,活生生的生活才可能被还原。但还原出来的已经不是现实生活,而是虚拟出来的另一个世界了。我们的思维就象一个万能的魔法师,不但如此,他似乎还富于表演欲,但又总是喜欢玩点小聪明。只要我们识破它的这点小聪明,就能避免撞上它布下的烟幕弹而神志不清。

在对待光的这一点上,思维给我们的烟幕弹便是一开始就引导我们把光想象成正在赶路的小伙子。他没有任何跟家人联系的手段,因而当他终于到达终点时,我们看到的是十几年前的小伙子而不是眼前的这个。因为此刻的他正在远方的家门口呢。

而一旦我们这样想时,我们就糊涂了。魔法师的照相机和放映机就会乘虚而入,由于他的分解和还原是如此地天衣无缝,处在迷幻状态中的我们并不会察觉任何的不妥。历史上,近代以来的所谓科学方法采用的正是这一手段,我们称之为形而上学的或机械的思维方法,以区别于辩证法。

辨证法认为,万事万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中,在此基础上所谈的运动和静止、主体和客体等等才有意义。康德用交互性原理表达了几乎一样的道理。那就是,事物只有在交互性中才现实地存在,凡是能认识的都要跟其他东西发生作用。因此,把光源与光强行分开本身就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更别说由这一错误前提引发的错误结论了。

正如社会中的人可以既非主体又非客体,光也一样。把人看作主体或者客体,是因为我们不得不如此。否则我们便无法思维。但我们至少能体察到,我们只是浑然整体中的一份子,我们没有权利也没有必要把自己与他人割裂开来,只是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如此。事实上,正是因为有光,我们才能肯定光源的存在,反过来也一样。不可想象的是光源消失了,光却仍然可以继续存在。光和源的区分是必要的,但两者浑然一体的事实并未因此而减弱或者消失。前者是由魔法师主导的强有力的势力,只要稍一不慎我们就会为其迷惑;后者好象是本位主义者,它看似固步自封,却往往走得更远。

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结论是,虽然是几十亿年前的光,但我一旦看到它,我就能设想并且进而肯定遥远的天体的存在。是人为自然界立法,而不是自然界为人立法。人的主体性恰恰就表现在这里。

[1]康 德.粹理性批判[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闻礼)

B516.31

A

1008—7974(2012)05—0053—03

2012—04—01

邹剑波(1982-),广东五华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知性光年康德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光年
光年之外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伊甸园
艺术百家
黄光剑:我与我的《十光年》
知性优雅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