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明 ,赵 霞 ,张占奇 ,郭 赓
(1.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 300204;2.天津音乐学院,天津 300171)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激增。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高地,被社会寄予了更高的期待。大学是人生中充满激情和希望的阶段,同时也是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阶段,大学生这一群体在承受着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心理负担的同时,还承受着人生成长期所遇到的各种困惑和校园内外激烈的竞争。于是,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以其独特性和显性化态势,愈加引人关注。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为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联合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要特别注意防止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特别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引导大学生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剖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之间的理论联动,归纳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中的实践功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内容、新方法,以丰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增强大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削减心理危机对大学生的伤害,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是指通过对预警对象的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因素,发出危机警报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的一种心理危机管理机制。[1]现实生活中,心理问题往往与思想问题交织在一起,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把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或思想素质等,从而导致错误地选择切入点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预警,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给大学生带来新的心理伤害,造成大学生新的心理症结。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从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等方面考虑问题,更要从心理和精神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心理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条件的同时,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方法论的指导。从哲学上来讲,人的思想形成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等多次反复,最终从感性向理性飞跃的心理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引导学生不断强化这一心理过程,因此客观上为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中起着积极而独特的作用,以其特有的工作方式,见微知著、预知先判,从那些初露端倪的现象中观察到可能发生的各种心理危机,在危机来临前预测危机,在危机处于萌芽状态时发现危机,动之以理,晓之以情,促使学生思想内部发生深刻变化达成共识,从而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理性化解心理危机。
科学发展观在高校育人模式中的贯彻和运用,进一步强调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突出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不断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体现人文关怀,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2]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对象是人,因而其根本任务是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同样是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的宗旨和核心。因为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人的素质直接影响危机预警的各项工作,人是决定危机预警是否有效的关键。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有效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使危机主体顺利化“危”为“机”,促进心理成长。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理解心理危机预警,必须把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纳入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以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的科学做法。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而动机又来自于需要。人的行为就是不断地产生需要、满足需要的过程。[3]马克思认为,个体的人应该“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4]说明需要是人的本性。恩格斯更加明确地指出,“应该用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5]从这一原理出发,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大学生行为的产生和选择是与其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一。
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当人的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产生紧张心理,如果这种紧张心理继续发展,以致无法用常规办法解除,就可能会酝酿危机。有效的危机预警就是及时收集并分析预警信息,把握个体的心理需要,满足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并且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人的需要越迫切,低层次的需要所占成分越多,对人的行为影响程度就越大。这些心理需要为危机心理预警提供了依据。
因此,认识需要、研究需要,满足大学生正当的、合理的内在心理需要,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心理危机预警的主要理论支柱和实现危机化解的有力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对塑造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危机预警的短期目标是引导正确认知,合理宣泄情绪,培养良好意志品质,防范心理危机的出现;根本目标也是优化人的心理品质,健全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0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明确规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危机预警在工作的根本目标上和最终培养方向上是一致的,本质上都是帮助人解决心理和思想问题,都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层次上进行,都是立足于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这是两者实现联动的动力源泉。
人的心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统一整体,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相互交叉,知、情、意三方面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人的某些思想问题可以通过心理教育来解决,而某些心理危机因素也可以通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得以排除;一些心理危机的预警工作实际上是在做人的思想工作,而一些成功的思想政治工作常常也能起到排遣心理障碍,预防心理危机的作用。对危机预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两方面的解读,既可以在内容上实现交叉,又可以在方法上实现互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讲,一些教育范畴,如形势任务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等,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重要职责,心理教育主体很少涉足;另一方面,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来讲,诸如考试焦虑、社交障碍、求职困难、择偶恋爱以及各种神经症等问题,是心理教育主体从其专业视角涉及的主要工作范畴。这两方面的教育看似关联不大,实则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合力不但有利于个人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有效预防心理危机的产生,而且有利于高校稳定和谐,构建“平安校园”与“和谐社会”。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现实存在、情感、价值、命运,即对人的生存状态,发展趋势的关注,它与人生、生命、意义等问题紧紧相关。[6]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其根本宗旨和根本目标是为了解放人、发展人,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与尊严,充分尊重其个性发展。注重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有效性的最佳途径。心理教育的客体是人的心理状态,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环节中,增强人文关怀是有效的方略,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方法。做好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应坚持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真诚地亲近他们,要和学生建立起思想上相互信任、情感上相互理解的朋友式的关系,加强交流,增强沟通,为学生构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危机预警不仅具有联动的必要性,也具有理论上联动的可能性。从实践功用的角度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在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构建和实施过程中也大有可为的空间。
科塞提出“安全阀”理论,即:安全阀可以发泄敌对情绪,转移目标,通过这一系统机制减轻潜在的破坏性力量,延缓危机的爆发、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安全阀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能够有效地“缓冲”问题,提供敌对情绪的替代目标,“通过这些安全阀,敌意不至于指向原初的目标”。[7]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实现“安全阀”的“缓冲”作用,使其在缓冲地带能及时、正确运用心理干预、媒体引导教育、激励等手段处理好潜在的危机,起到化解危机于无形的作用,这样就很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安全阀”实践功能。
调控与整合是建立在哲学关于分析与综合原理基础上的。所谓整合,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使各个不同的部分在保持自身特质的前提下,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实现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不断促进新事物的生成。从高校的现状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大学生心理预警和干预的主要力量,他们具有明显的组织优势,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为广阔的知识结构,也是最了解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状态的教育者。他们一方面可以发扬其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也可以整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各种资源和力量,构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形成一种合力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控和整合实践功用。
思想政治教育在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该功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决定的。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计划性,它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自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过程,因而它更有可控性和针对性。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正面性,所谓正面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总是选择积极的价值内容和最有利于受教育者发展的教育方式,对危机的预警和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广泛性,与强调面对面的心理咨询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覆盖到整个大学生群体,能够动员多种教育力量和渗透方式。这三个重要特性,从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中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支配功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提升和发展人的一项重要教育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直接教育功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教育功用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制度和设施等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直接教育作用。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大学生善待生命、尊重生命价值、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和设施既可以作为一种育人环境发挥间接的影响,也可以作为一种直接的教育力量对受教育者或通过教育者的育人活动参与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中的直接支配功用。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危机预警的联动,要求我们找准两者的切合点,密切结合当代青年实际,深刻把握哲学规律,提高教育主体的技能和素质,优化校园环境,为构建科学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量变与质变转化律告诉我们,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质变的产生。一个人出现心理危机时,当事人可能及时察觉,也有可能“不知不觉”。一个自以为遵守了某种习惯行为模式的人,也有可能潜存着心理危机。这是一种“潜伏”的“量变”阶段。量变质变规律的联动为危机预警赢得了时间和展开教育活动的空间,此时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专家等教育主体提高警惕,不断深化认识,深入学生,检测和把握学生生活、学习等全方面的信息,准确过滤危机信息,及时进行“前期干预”,把大学生心理危机控制在“量变”阶段而避免危机的恶化而形成“质变”的不良结果。
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主体是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伴随着西方后现代理论的兴起与发展,尤其是哈贝马斯为代表的“交往主体”理论的兴起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维度的日益提升,“主体际性”或“双主体”范畴成为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的热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与干预,既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心理指导者这个“教育主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不断提高思想和心理干预技能,培养全面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促进教育效果;同时也需要大学生这个特殊的“自我教育”主体,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从产生心理危机的内部根源出发,积极寻求支持,进行自我心理调试,使学生能“自我认知”、“自我分析”、“自我调解”,最终达到心理危机的“自我化解”乃至最终“消失”。
“心理”是一个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统一范畴,“心理问题”蕴涵了人的意识中的“知”“情”“意”三个大方面。传统观点认为“知”在三个因素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情”和“意”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然而,伴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竞争的日趋激烈化、心理反应的敏感化等多种情况的现实环境,情感因素、意志因素在心理危机的产生与预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有学者甚至认为情绪情感的影响力可能超出了认知因素。[8]校园环境、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尤其对“情”(即影响人的心理的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更为深刻。要增强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的实效性,就需要教育者打破传统从“知”的角度来认识事物的思维惯式,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同时,注重优化校园环境,建设良好校风、学风,实现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辩证统一,充分发挥两方面的协调育人功能。
[1]李国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117-1118.
[2]刘保峰.以人为本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4(5):98-100.
[3]崔浩.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J].浙江大学学报,1998,12(1):111-113.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
[6]李俊伟.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的理性审视[J].科学社会主义,2008(4):77-80.
[7][美]L.A.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3-34.
[8][美]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毛彩凤.笛卡尔的错误:情绪、推理和人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