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 涛
(山东政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权力·政策·秩序
——《盐铁论》研究的学术史考察
化 涛
(山东政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盐铁论》作为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名著,其内容涉及到西汉帝国具体的财经政策、执政理念、治国方略、外交方针以及民众生活等诸多方面,是研究西汉政治史与社会史的宝贵资料。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相对有限。运用现代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研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
王权政治;权力支配;秩序构建;《盐铁论》;现代转化
《盐铁论》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中后期,是对当时关乎国计民生问题的辩论与商讨的记录,其内容涉及到具体的财经政策、执政理念、治国方略、国家统一等方方面面。或者说,《盐铁论》作为中国古典的政治经济学名著,反映了西汉帝国当时的社会实况和政治形态,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横切“面”。因而,它作为思考和研究西汉社会与政治的宝贵资料受到历代诸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总体上还显得相当薄弱,仍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讨。实言之,当我们深入《盐铁论》对其研究,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对历史本身的简单重温与回顾,而更多的则是对书中双方所辩论问题的审视与反思,这或许对当代中国一些社会政治问题的有效解决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自从桓宽编辑成册《盐铁论》以后,历朝历代诸多学者均对文本中所描述的“盐铁会议”有所解读或评价,但大多散见于他们的其他著作之中,而对《盐铁论》展开系统的、专门性研究的著作极为有限,就目前检索到的资料而言大陆还未曾出现过,仅有台湾学者徐汉昌《盐铁论研究》、林平和《盐铁论析论与校补》两本著作。《盐铁论》是研究西汉社会史、西汉经济史、西汉思想史和西汉政治史不可忽视的资料,学术界对其研究的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桓宽编撰成《盐铁论》到民国时期。这一阶段对《盐铁论》的评论是充满分歧的,可谓言异义殊。既有汉代司马迁对“兴利之臣”——桑弘羊主持的政策“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评价,又有北宋王安石对桑弘羊的推崇以及同时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桑弘羊的指责等等。传统的封建社会下由于儒家学说主导地位的确立,对《盐铁论》的研究总体表现出对文学贤良的赞扬与对桑弘羊一派的贬低。至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对桑弘羊进行了高度评价,他曾说:“桑弘羊起而行均输、平准之法,尽笼天下之货,卖贵买贱,以均民用,而利国家,若弘羊者,可谓知钱之为用者也。”[1]当然,也有学者仍旧以批判的态度对待桑弘羊,如经济学家马乘风先生则认为他“事析秋毫的用尽一切心计,去剥削大众,把剥削的成果,一半供给统治阶级,一半装进自己的私囊中。”[2]总之,这一时期对《盐铁论》的研究都囿于某一方面或各执一端,缺乏系统的整体研究。
第二阶段: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这一时期由于特殊的社会政治斗争的氛围影响,学术界对《盐铁论》的研究也呈现出极为鲜明的特色,即将文本视为儒法斗争的缩影,把贤良文学定格为腐朽、落后、保守的儒学分子加以指摘;而以桑弘羊为首的论辩阵营则被看作积极有为的上进分子大加赞赏。这一阶段批判儒家而弘扬法家成为学者对《盐铁论》研究的主流观点。
第三阶段: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至今。这一阶段由于摆脱了文革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传统束缚,加之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导致了学术界对《盐铁论》中经济思想的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相对于前两个阶段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但立足于政治学的层面对之展开系统、全面研究的著作还未曾问世。
通过回顾学术界对《盐铁论》研究发展的三个阶段,我们可以深入归纳出其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集中表现为以下特征:第一,重视对《盐铁论》文本的点校与整理。第二,研究视角大多是历史学、经济学、思想史,而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关政策的政治性与社会性分析,尤其从权力支配,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层面对《盐铁论》进行解读可以说还非常罕见。第三,对《盐铁论》文本的主要内容极易达成共识,但对书中辩论双方性质的断定成为学者争论的焦点,而且观点多、分歧大。
首先,就《盐铁论》文献资料的点校与整理,可以说自桓宽将“盐铁会议”的内容整理成书之后,就引起了历代学者的关注及校补。特别进入明代随着《盐铁论》刻本的增加,使得文献资料能够广泛传流。其中,嘉庆年间的张之象第一次对《盐铁论》作注,对当时乃至后世学术界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有清一朝,随着考据和辨伪学风的兴起,学者通过文献互引从音韵、训诂等方面对《盐铁论》进行了文字校勘、内容考证和文本的修订,尤其以卢文弨、俞樾、王先谦三人取得的成就最为斐然。近代以来,学者对《盐铁论》的文献研究又出现了一个高潮,成果更是层出不穷:以徐德培《盐铁论集释》、杨树达《盐铁论要释》、王佩诤《盐铁论札记》、陈直《盐铁论解要》、王利器《盐铁论校注》、马非百《盐铁论简注》为代表,尤其王利器的《盐铁论校注》博采众长,至为精良。
累累著作无不体现出历代学界对《盐铁论》文献资料的重视程度,但遗憾的是上述学者大多停留在基本文献的梳理与考证增补方面,尤其对文本具体内容或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分析还是相对薄弱。学者大多在其著作的“序”中对会议内容进行言简意赅的述说,或者绕过内容而对会议性质进行简单界定和论证。
其次,就目前而言,对《盐铁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历史学、经济学、思想史的领域,而且成果也相对较多:如吕思勉《秦汉史》、白寿彝《中国通史》、林名剑《秦汉史》、王寿南《中国通史》等从历史层面进行研究,对这次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客观描述;谢天佑《秦汉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史稿——兼评自然经济论》、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林文勋《中国古代专卖制度与商品经济》、张传玺《论秦汉时期三种盐铁政策的递变》、罗庆庚《两汉专卖政策的发展与演变》、杨华星《试论盐铁会议及西汉后期的盐铁政策》等经济学著作或论文均对《盐铁论》中涉及到的具体财经政策特别是专卖制度进行了剖析和评价;候外庐《中国思想通史》、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和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张林海《〈盐铁论〉刑、德之争及其当代意义》、王伟《盐铁会议儒法关于王朝指导思想的对立及成因》等都对文本中涉及到的诸多问题从思想文化维度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释。同时,还有学者对《盐铁论》中代表中央政府的至关重要人物——桑弘羊进行了评价或个案研究。个案研究的成果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吴慧 《桑弘羊研究》、安作璋《桑弘羊》以及晋文《桑弘羊评传》。
应该说,上述研究成果各有所长并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帮助。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从历史学层面的研究大多重视内容描述而轻视分析;从经济学层面的研究大多囿于具体财经政策的论述,缺乏经济政策的政治性分析;从思想层面研究往往着重于思想观念的演化与变迁,而相对忽视思想与社会、政策与文化的互动。或者说,迄今为止无论是着眼于书中具体政策的研究,还是聚焦于其中有关人物的个案析解,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点状的研究态势,而将《盐铁论》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从整个宏阔的社会背景下,采用思想与社会、政治与文化互动的方法对其进行全方位、整体性的研究寥若晨星,尤其以“权力”、“政策”、“秩序”为统纲,运用政治学中权力支配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切入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更是付之阙如。
再次,学术界对《盐铁论》文本的内容没有异议和分歧,学者一般认为其基本包括盐铁官营问题、同匈奴和战问题、法治与德治问题以及仁义与权利问题四个方面。然而,有意思的是学者在对文本内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对论战双方性质的断定呈现出“百花齐放”之态,观点多、分歧大。抑或说,对论战双方性质的判定历来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学界有名的一桩“公案”。
承上所言,学术界对《盐铁论》研究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对书中所言论战双方性质的判断。换言之,为了便于对《盐铁论》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解读,我们有必要将以往学术界的主要观点进行系统归纳与评述。
双方的论战是一场儒法之间的斗争,《盐铁论》一书记载的内容即是西汉双方斗争的一种体现,一直是学术界颇为流行的观点。如萧公权先生就曾认为:“儒法之争胜于合流,汉代儒法冲突最详之纪录,无过桓宽之《盐铁论》……然盐铁之议确为史实,而书中所举双方辩论之内容亦确能代表西汉中叶法儒思想之正面冲突。”[3]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受特殊政治环境的影响,《盐铁论》为儒法之争缩影的观点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如梁效在《读〈盐铁论〉——西汉中期儒法两家的一场大论战》文章中写到:“儒法两家的斗争从来是很激烈的。公元前八十一年召开的盐铁会议,就是儒法两家从政治、经济到军事、文化所进行的一场大论战。”八十年代初,马非百先生在《盐铁论简注》一书中有如下评价,他认为文学贤良“高举儒家学派的旗子”,桑弘羊“主张法治,反对礼治”,舌战群儒,是“儒家学派的死对头”。[4]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此种观点仍然存在,如王伟在文章中写到:“《盐铁论》记载的是以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家同以桑弘羊为代表的法家之间展开的激烈辩论。”[5]甚至国外也曾有学者认为《盐铁论》反映的是儒法之争的问题,如美国学者本杰明·史华兹说到:“著名《盐铁论》几乎是一部有关相互对立的儒、法两派哲学的经典著作。”[6]
将《盐铁论》一书描述成儒法之争的缩影,应该说在整个思想文化史的研究领域占有支配性的地位并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这一说法有其合理之处,儒法之争应该成为我们解读《盐铁论》的一个重要社会背景,但我们也不能简单的将之限定为纯粹的儒法之争的视域。更确切地说,《盐铁论》反映的问题是当时各种社会矛盾的总爆发,我们对其研究应该关注到更多的社会因素。
《盐铁论》表现的并不是儒法之争,而是儒家内部政治思想的分化与分歧,这也是学术界的一种观点。如王利器先生在1956年《盐铁论校注·前言》中将汉武帝、桑弘羊划归为法家,把这次会议定为儒法斗争。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修正前说,认为简单地划汉武帝、桑弘羊为法家,无疑是不恰当的。王先生观点的转变缘于他对汉代思想变迁和桑弘羊思想世界认知的深化。他不仅看到了儒学独尊的支配地位,而且也看到了桑弘羊个人思想的复杂性。无疑,王先生的研究更加趋向微观化和细致化。应该说,西汉帝国尽管在标榜的层面凸显儒家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但实践中仍贯彻了富有行政理性的法家制度。
有部分学者跳出思想史研究的传统观点,摆脱了纯粹思想层面的束缚,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政治现实入手分析,进而认为《盐铁论》反映的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徐复观先生即持此观点,他在其著作中说:“霍光为了达到专政的目的,即创出内外朝分权对峙之局,势必进一步削弱外朝以伸张自己的权力。……霍光由侍中奉车都尉一跃成而‘大司马大将军,受遗诏辅少主’,军权已经在握;但财经大权虽不能收在内朝手上,他也不甘心继续放任在资深望重的桑弘羊手上。要从桑弘羊手上夺取财经大权,必先打击桑弘羊所凭藉的财经政策。……盐铁之议,也成为霍光夺权的一种手段。”[7]束景南、余全介曾发表论文认为“盐铁会议的本质是霍光用来打击桑弘羊从而巩固自己极度专权局面的一次政治运动。经过这次会议,霍光的党羽取代桑弘羊,控制了帝国中央朝政的财政大权。”[8]同时,晋文在《桑弘羊评传》一书中也表达了对“盐铁会议”实质的看法,他认为霍光与桑弘羊之间不存在政见的分歧,对具体的财经政策而言两者基本相类,会议的召开根本上是霍光为了打击桑弘羊而实现夺权的目的。当然,我们不否认“盐铁会议”的召开在一定程度上出于霍光夺取桑弘羊财经大权的意图,然而这只是此次会议召开的一个背景而已。
对《盐铁论》的实质,冯友兰先生则认为书中记载双方辩论的矛盾“本来是地主阶级与商人之间的矛盾,后来转换为政府和民间的矛盾,当权派和非当权派之间的矛盾”。[9]显然,冯先生是从政治视角以是否执掌权力为标准对辩论双方进行了划分。这种主张有其简单、明了的一面,但容易局限于阶级分析的视野,不便于对阵营内部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英国学者鲁惟一将《盐铁论》一书反映的双方争论理解为以桑弘羊为代表的“时新派(modernist)”和以文学贤良为代表的“改造派(reformist)”之间的意见分歧。同时,他进一步指出:“时新派的政策产生于秦之统一中国和商鞅、申不害和韩非的原则对帝国实施的吏治之中。他们的目标是有效地利用国家的资源,以使中国富强……改造派的观点坚持完美政府的理想,旨在通过基本的道德原则来改善人”。[10]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分析双方分歧的时候,抓住了他们分歧背后的共同性原则,即双方都把已知的华夏世界作为一个单位而不是作为若干个国家来治理。可以说鲁先生是在不完全拘泥于传统儒法之争的背景下,从政治现实与文化理想分层视角展开研究的。他对双方性质的界定、各自特征的分析以及双方分歧背后的共识归纳对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学术界还有另外不同的声音存在,那就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展开对双方辩论性质的讨论。他们认为双方争论的实质是两种不同经济力量间的博弈。如王宝国在《〈盐铁论〉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历史影响》一文中阐释到“大夫和文学的辩论不仅是简单的儒法斗争,更是两种经济力量的博弈。由于民营经济只适应封建社会短期的经济需要,而官营工商业是小农经济的附属物,官营经济适应了地主制经济和封建政治的需要,维护了官僚集团的经济利益,即此次会议的实质是民营经济与官营经济的争斗。”当然,《盐铁论》记载的的确主要是财经政策论争,表面看来确乎是两种经济力量的斗争。但是,我们更应该思考封建专制时代推动这两种经济成分斗争背后的政治性因素。
显然,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对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存在着一些分歧,这恰恰反映出了《盐铁论》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学术界对《盐铁论》研究的诸多分歧以及其本身的复杂性,启发我们必须在历史学、经济学和思想史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借鉴政治学的相关知识对《盐铁论》展开深入研究。或者说,在借鉴以往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治学的层面出发,以“王权支配社会”的特定视角对《盐铁论》展开解读还有足量的空间和余地,值得我们继续深入。
其一,经济是财政之源,财政乃庶政之母,经济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可谓自古以来就是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特别在我国古代社会,经济与政治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那么简单、机械。我们应该重点考察《盐铁论》中政府积极倡导的财经政策与帝国权力的扩张、收缩以及王朝兴衰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说,我们需要阐明具体经济政策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关系,剖析政策的实施究竟是应对当时财政危机的权宜之计,还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必然的产物。更确切地说,就是要将王权如何影响相关制度的变革和政策调整作为深入考察的内容,研究王权如何渗入社会并加以控制的问题。
其二,一朝政局的变动,往往与一朝统治思想的调整如影形随,或者说政治的实践与意识形态有着密切关系。《盐铁论》中双方关于具体政策的论争恰恰为我们展现了两种不同的政治观和治道理念的对立,它们的对立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这两种政治模式在实践中又是如何根据政治的需要完成合流,进而实现“霸王道杂之”的统治之术?或者说,不同的思想和理念以什么方式与机制“指导”了政治实践?《盐铁论》反映出当时社会思想界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治道理念,而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是为什么在政治实践中却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基本政治形态。
其三,对《盐铁论》性质的再探讨。对《盐铁论》和“盐铁会议”应该做出区分。“盐铁会议”本身是一个历史事件,就其召开的背景而言确乎有出于霍光与桑弘羊政治斗争的需要,但这只是会议的性质而非《盐铁论》的性质。《盐铁论》是对这次大辩论内容的整理,它的性质并不是权力斗争决定的,而是当时整个社会问题的集中反映。
一言以蔽之,《盐铁论》是中国历史中王权支配社会的一个缩影,它反映出西汉帝国时期政治全能性和权力弥散性的“权力——依附”型的社会特质。抑或说,《盐铁论》映射出王权在文化领域操纵了儒、法等诸种思想的融突、调试,以便形成更好地服务于统治的政治意识;在经济领域,它则直接通过政治权力影响和决定各种经济政策的调整和演变,进而控制社会物质的生产和流通;在政治领域不断改组行政机构以便强化绝对服从的权力体系,诸如此类的内容是我们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 6 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176.
[2]马乘风.中国经济史(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32.
[3]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257.
[4]马非百.盐铁论简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1.
[5]王伟.盐铁会议儒法关于王朝指导思想的对立及其原因[J].求索,2007,(7).
[6][美]本杰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M].叶凤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8-9.
[7]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 3卷)[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1.76-77.
[8]束景南,余全介.盐铁会议的本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66.
[10][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M].胡志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01.
Power,Policy and Order——A Survey of Academic Study on Salt and Iron Theory
Hua Tao
(Shandong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Jinan Shandong 250014,China)
As one of the well-known classic works of political economy,Salt and Iron Theory refers to many aspects of the Western Han Empire,like the specific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olicies,the concept of governance,statecraft,diplomacy and people’s lives,which is considered as the valuable information to study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Western Han.However,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is relatively limited.The use of modern political science theories and methods will better serve the contemporary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monarchical power politics; power domination; order construction; Salt and Iron Theory; modern transformation
D0-05
A
1672-0547(2012)01-0077-04
2012-01-16
化 涛(1979-),男,山东临沂人,山东政法学院政治与行政管理系讲师,政治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政治与社会、政府理论与公共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