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右伏羲生地再辨析

2012-08-15 00:45马骏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水经注静宁秦州

马骏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 741018)

陇右伏羲生地再辨析

马骏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 741018)

天水地区历史悠久,人文汇粹,因其深厚的文化传统被誉为“羲皇故里”,近年同属陇右地区的静宁县就其本县的历史文化对“羲皇故里”称谓、归属提出了新的看法。本文从史前遗址分布、文物考证、文献考证等几方面就静宁理由做了论证和辨析。

伏羲生地;成纪;静宁;“羲皇故里”;辨析

伏羲氏,被尊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相传他风姓,蛇首人身(龙属),其母是华胥之族的华胥姑娘履大人足印有感而孕,历十二年生伏羲,故今十二年成一纪,而成纪也就成了太昊伏羲出生、兴起、最初活动地的名称。

20世纪80年代后期,各地旅游经济兴起,“羲皇故里”在全国争议颇多,河北新乐、河南淮阳都曾以“羲皇故里”自居。多年来,各地伏羲研究专家经过不断的纷争与考证并结合史前考古突破,在争执中逐渐形成了伏羲生于成纪(天水)都于陈蔡(河南,山东)的共识,陇右天水为古成纪终于得到了全国大多数人的承认。近年来,在陇右地区关于伏羲生地古成纪的争执又起。甘肃平凉静宁有学者提出,静宁县才是所有伏羲文化遗存的源头,“羲皇故里”自然也应在静宁地区,理由归纳主要有以下方面:

其一,静宁地区历史悠久,与伏羲深有渊源。静宁南部治平乡近年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经考证遗址下层属早期“仰韶文化”类型,距大地湾遗址28公里,该地出土了大地湾同期文物,这可能与伏羲文化有渊源关系。

其二,静宁“古成纪”遗址终得文物佐证。静宁与秦安交界的地区静宁治平乡有古城遗址一处,据静宁地方认为,这处古城应是“汉成纪县址”,而且近年在治平乡发现了一个汉代陶壶,陶器上铭刻有“成纪容三升”五字,据此,静宁学者认为“伏羲诞生地治平成纪之说终得文物佐证。”

其三,根据《水经注》中的记录,如果把汉代成纪放在静宁治平乡最符合《水经注》中所记载的河流分布情况。

初听初见静宁地区的观点,似乎的确有点道理,但若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其所持的理论、依据都存在着重要疑问:

其一,静宁“成纪水谷地”发现了与伏羲文化有渊源关系的史前遗址,这确是考古事实,但静宁县区域内的考古发现若与天水地区相比,则其规模、历史、影响都无法相比。离静宁治平乡不远的秦安大地湾遗址,它是一处以“早期仰韶文化”为主的巨大上古遗存,它以分布面积大、文化内涵深,延续时间长而著称与世,同时以“大地湾一期遗存”,“二期遗存”,“三期遗存”为特点的史前文化遗址,在今天水地区渭河流域可谓是星罗棋布。天水市秦州区耤河南岸的师赵村遗址、北岸太京镇后山的西山坪遗址,其历史、学术价值与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同等重要。而静宁“治平乡遗址”实际不过是秦安县大地湾遗址的向北延伸,因而,它的确是与伏羲文化有着渊源关系。

其二,上世纪80年代末,静宁县相关部门在地名普查和文物调查中依据近代冯绝武先生的观点,把治平乡与李店乡交界处一处汉代古城址确名为“汉代古成纪城遗址”,1993年上报了省政府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然而由于缺少文物实证和与古籍记载不一,多年来学术界对“治平成纪古城”一直存在着巨大争议。

2006年,静宁文物爱好者王宁喜从李店乡五方河村收藏了一件有“成纪”铭文的汉灰陶壶。陶器肩部刻有小篆体的“成纪容三升”五字铭文,据此,静宁学者认为“治平成纪说终得文物佐证”。关于静宁治平出土的这件陶器,根据陶器表面铭文字意,这件文物应是汉成纪官方的度量衡器具,但以此就推定陶器出土的地方便是古成纪中心地区,这种认识就太过于武断了。汉朝是个大统一的王朝,汉承秦制,而度量衡标准在秦始皇时就已全国统一了,而作为汉代官方制定的衡器标准器它应具有在其辖区内外广泛流通使用的可能性。甘肃东部、西部,都可能会有,特别是在汉代,成纪县应是这一地区较大的经济贸易中心,其辖制的区域远大于后代。

同时,关于将这件陶器定为汉代衡具、量器以及壶身所刻的“成纪容三升”五字铭文都还存在问题:

(1)一般古代器物表面沟壑、缝隙应该是统一充满污垢和泥土的。该陶壶肩腹部的横纹里都充满了污垢、包浆,其颜色质地与口底部呈黑、黄褐色,独“成纪容三升”五字,字迹灰白,干净无污垢。再看拓片,字迹痕迹清晰锐利,壶腹两千多年的白色层叠锈蚀斑对字迹刻痕深浅似乎无影响,这和器体其他凹痕线条磨损现象明显不统一。

(2)作为官方特制的衡器,制作时定是严格测量,统一制胎,一次刻字。铭文应在入窑前就刻在泥胎上,烧好出窑后再刻的可能性应该不大。

(3)铭文字迹呆板,不自然,经有经验的篆刻专家看后认为该字体虽为“秦篆”,但字体结构的笔画细节有很多不符合汉代时的字体结构。

(4)古代量器一般形制简单,为了方便使用上口都很大,四周侧壁多为直壁,如:方底呈倒梯形形状的“斗”,圆底呈圆柱体的“斛”。少数带有弧度结构的器物因其制作要求的规范性,多为金属、木制、石凿,少见烧制的陶器,如:战国秦商鞅方升(上海博物馆藏)(202.15)、秦始皇方升(上海博物馆藏)(1995)、西汉汉上林贡府升(天津艺术博物馆藏)(196)、东汉建武十一年大司农斛(中国历史博物馆藏)(119600)等,而该陶壶作为量器,器形明显复杂,开口太小,壶体上下变化的弧度结构在制做过程中会对量器的度量特性造成一定影响,该陶器作为古代量器有不符合制式的嫌疑。

其三,仅凭《水经注》记载,目前还无法准确确定汉代古成纪县址。

《水经注》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局限,本身就存在一些勘误,历代在传抄、流转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残缺、补注以及地理河川、地形改变均使其与今水道河川出现了不相符的情况。

早在唐代,地理学家李吉甫已经研究过《水经注》,并对书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删注和修正。他曾撰《古今地名》三卷、《删水经》十卷,在他主修的《元和郡县图志》中,对唐以前古成纪县做了准确定位:“成纪县,中、东南至州(秦州,今天水市秦州区) 一百里,本汉旧县,属天水,伏羲母曰华胥,履大人迹生伏羲于成纪,即此丘也,周成纪县,属略阳郡,隋开皇三年呈郡县属秦州,皇朝周之……”。李吉甫做为唐代地理学家,他所看到的郦道元“水经注”要远比明清时完整的多,他集汉、魏名家地理记载,又参考《水经注》、《括地志》来叙述山川城邑,他在著作中没有提及静宁治平川与古城纪的关联,相反,他在著作中准确确定了古成纪就在秦安“阳兀川”。静宁学者所引据的《水经注》观点,不过是后世观点。清代学者对不同版本《水经注》注释看法不一。如《水经注》中有段“瓦亭水历长历川,右于成纪水合……,又东,潜源引发,通之成纪水。”瓦亭水前已汇入成纪水,后怎又“潜源隐发,通之成纪水?”这明显是后世注者的强硬粘合。

同时也依《水经注》中记载:“瓦亭水出静宁大陇山,……迳阿阳县故城东,入葫芦河注于渭,阿阳故城即在此河西北。”可见阿阳古城在渭河西北。查照《汉书地理志》可看到汉天水郡辖成纪、阿阳十六县,阿阳和成纪是并存的。阿阳在北,成纪在南,依文献所述成纪古城在静宁地区南部,而静宁北部再无古城发现,因而所谓静宁“治平汉成纪古城”很有可能就是汉代古阿阳城。依李雁彬《关于汉成纪治问题探讨》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在其所谓治平古成纪城周边居住的群众,至今还有称其阿阳的习惯。”

其四,即便汉成纪在静宁治平乡,但“羲皇故里”不会在静宁。

假如汉成纪县址确在静宁治平川,但做为县治的成纪由汉以来两千多年中已至少迁移过三次,一是“治平成纪”,二是“显亲成纪”,三是“秦州成纪”。试问从汉代上溯到远古时期几千年时间里,真正的伏羲氏族发源生息之地又在哪里呢?

真正伏羲时代的古成纪地区应是一个大的区域,参照多年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址分布图,我们可看到,古成纪地区应是以今天水市秦州区、秦安县、甘谷县一大片地区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方辐射到西北地区的一大块区域。清水县、张川县、静宁县,甚至庄浪县、通渭县、陇南北部都属于这一范围,静宁县治平乡遗址从文化上来说应从属于成纪文化圈的一部分,从地形上来看,它属于秦安县境内几大河流冲击形成的扇型平滩一部分。从古代行政区域来看,它从汉到宋,多有变迁,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从未脱离过与今秦安县诸多乡镇的关系。

天水地区历史悠久,它是中华远古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被认是太昊伏羲氏的出生地和发源地,自古就享有着“羲皇故里”的殊荣。

天水的文明是从伏羲甚至更早时期开始的,历代大量的文献、著作和现代考古成果,无可争辩地证实着伏羲氏生地古成纪,就位于黄河流域渭水上游的天水境内。天水境内史前文物古迹众多,沿渭河流域的众多支流溯水而上,几乎每1.5公里就有一处新时期时代的史前遗址,其中以距今8000年的秦安县五营乡大地湾遗址,秦州区师赵村遗址、西北坪遗址,武山县西旱坪遗址最为著名。“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是迄今为止渭河流域考古发现中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它比广为人知的河南渑池仰韵村和陕西半坡村遗村都要早,它为中国仰韶文化(伏羲、女娲文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批前所未有的新鲜资料,它是中国考古发现的重大突破之一。

天水市麦积区三阳川卦台山,自古传为伏羲画卦之地。山下渭河有奇石,名“分心石”,相传有龙马负河图出渭河,踏“分心石”而启发伏羲创画八卦。沿渭河而上,秦安大地湾遗址周边的陇城乡、五营乡一带至今还留有以伏羲、女娲风姓命名的风俗,“风台”、“风茔”以及与他们事迹有关的娲皇村、龙皇村、凤尾村等地名。据考,陇城女娲祠最晚建造于汉代。早在先秦就有秦文公(前756年)在渭水边用三牢之礼祭祀伏羲的记载,自秦汉至元明清天水地区祭祀不断,相沿成习。宋代时,因祭祀需要,卦台山上建成了有一定规模的伏羲庙,元代专门设置划分了庙田,一年二祭成为定制。明代时出于官方祭祀方便,北道三阳川卦台山祭祀转入秦州区北关,从此秦州区北关伏羲庙成为了朝府官府公祭伏羲的中心,公祭祀文是由中央礼部颁制的《部颁太昊庙祭文》,祭祀规格非常高,清代沿袭明制一直到近现代。

如今,秦州北关伏羲庙是全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中心,庙宇院内古柏苍翠,殿宇雄伟,它是天水悠久伏羲文化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守望,龙的传人寻根问祖的神圣之地。一九九二年,基于天水地区深厚的伏羲文化底蕴,丰富的史前遗存,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天水时,欣然挥毫写下“羲皇故里”的题词。这对弘扬伏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是个极大的鼓舞。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伏羲不是神,他最初可能是一个具有重大贡献的远古英雄酋长的名号,随着这个氏族部落的繁衍、壮大、分化发展:(1)向东由成纪(天水),经陈仓(陕西宝鸡),过中原陈、蔡(河南、山东)一直发展到渤海之滨,并合并了上古东夷文化(龙山文化)形成了华夏文化的主流形态。(2)西经定西、临洮至蒙古、青海形成了“仰韶文化”晚期的“马家窑文化”。(3)南经甘肃陇南地区,过四川一直影响到了中国南方。伏羲文化反映的是中华民族远古人类在中华大地上繁衍、发展、迁徒的文化过程,它是华夏民族的主源文化。·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2.

[2]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李泰.括地志辑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李建成.伏羲文化概论[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

K871.11

A

1009-6566(2012)05-0126-04

2012-06-21

马 骏(1972—),男,甘肃天水人,中共天水市委党校馆员。

猜你喜欢
水经注静宁秦州
明代秦州卫考略
地方志的继承与创新论议*
——以清代与民国“秦州志”编纂为例
中国画《杜甫秦州杂诗-七》
包装设计创意在流通领域的品牌溢出效应分析
——评《产品包装设计( 第2 版)》
〈水经注〉与魏晋南北朝地理文学文献研究》简介
藏在静宁“三宝”里的美食精髓
《史记索隐》与《史记正义》引《水经注》考
原生态静宁苹果
2016静宁苹果“南行”记
文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