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保持与群众血肉联系的思想及在中国的借鉴和发展

2012-08-15 00:45魏利娜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血肉人民出版社执政党

魏利娜,孔 莹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列宁保持与群众血肉联系的思想及在中国的借鉴和发展

魏利娜,孔 莹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列宁在领导俄共(布)执政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保持与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他认为执政党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由党的性质任务决定的;是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是顺利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并且他就如何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出一系列思想,他强调要从群众需求的角度出发制定方针政策;执政党要真正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生活;给人民广泛的知情权,并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他的这方面思想在中国得以继承和发展。

列宁;执政党;群众;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的思想。他认为,随着历史活动的发展,人民群众会越来越自觉地参加到历史的创造过程中,并且“随着人们历史创造活动的扩大和深入,作为自觉的历史活动家的人民群众在数量上也必定增多起来。”[2]基于这种认识,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多次强调作为执政党的布尔什维克党必须保持与群众血肉联系,形成了列宁关于执政党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思想。

一、执政党保持与群众血肉联系的必要性

(一)执政党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由党的性质任务决定的

列宁把党定义为“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3]。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部队的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过去的一切政党,它是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政党。并且列宁指出:“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4]作为无产阶级执政党只有代表群众的利益,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取得群众的充分信任,才能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二)执政党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巩固政权的需要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刚获得片刻的喘息时间便遭到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疯狂进攻,苏维埃政权面临非常危险的境地,列宁清醒地认识到,在革命夺取政权过程中,如果共产党员只靠革命家的手来完成革命事业而不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斗争,是最危险的错误之一;同样,在政权遭到威胁时,单靠先锋队是不能取得胜利的,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只有从群众中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正如列宁所说:“劳动群众拥护我们。我们的力量就在这里。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不可战胜的根源就在这里。”[5]在国内战争时期,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正是依靠广大工农群众的自觉支持和英勇斗争,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一次次武装进攻,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后来,列宁对国内战争的胜利总结道:“我们力量的主要源泉在于工人很自觉,很英勇,始终得到劳动农民的同情和支持。我们取得胜利的原因在于:我们党和苏维埃政权把当前一切困难和任务直接告诉劳动群众;我们能向群众说明为什么一个时期要用全力抓苏维埃工作的某一方面;我们能发挥群众的热情、积极性和英勇精神,把鼓起的革命干劲集中用于当前最重要的任务。”[6]

但是,群众的支持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执政党要想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只有“用事实向他们表明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究竟带来了什么好处才能做到。”[7]1921年3月发生的喀朗施塔得海军暴动就这证明了这一点。当时,国内战争已经取得胜利,但是仍然实行损害群众利益的余粮收集制,广大群众生活困难,走向了苏维埃政权的对立面。对此列宁反思到:“农民对于我们和他们之间所建立的这种形式的关系是不满意的,他们不要这种形式的关系并且不愿意再这样生活下去。这是不容置辩的。他们的这种意愿表达得已经很明确了。这是广大劳动群众的意愿。”[8]也就是说,如果执政党不切实采取维护人民利益的措施,就会加剧群众的动摇性,就会有失去群众支持和拥护的危险。为了重新获得民心,列宁果断实行所谓战略退却的新经济政策,实施了一系列的满足群众要求的政策措施,重新获得群众的支持,巩固了政权,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三)执政党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顺利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社会主义的恢复和发展时期。列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既要发挥党员干部的领导管理的作用,同时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一,只有党员干部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有效地克服官僚主义,有效进行管理工作。俄共(布)成为执政党后,党内不少党员干部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走上脱离群众的道路,主要表现在:不少党员干部掌握权力后狂妄自大,利用职权以共产党员的名义发号施令,而不解决实际问题;并且部分党员干部官僚主义严重,只会没完没了的开会,而不去做实际工作;怠工拖拉,贪污受贿等。正如列宁所说的:“可恶的官僚主义积习使我们陷入滥发文件、讨论法令、乱下指示的境地,生动活泼的工作就掩埋在这浩如烟海的公文之中了”[9]。党内存在的这些不良习气严重影响了党的声誉,列宁分析了执政不久官僚主义盛行的原因,他说:“官僚主义就是使事业的利益服从于向上爬的需要,就是一味追求地位而忽视工作。”[10]也就是说党员干部一旦染上脱离群众的恶习,所做的工作就只会考虑自身升官发财,贪图享乐,忘却了作为先锋队的使命,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是人民的公仆,就会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走上背离群众利益的道路。官僚主义的盛行将严重威胁到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列宁提出领导干部自身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觉悟,重新树立人民公仆的角色,同时要借助所有有觉悟的工人农民一起收拾这种敌人,让工人农民监督国家机关人员的工作,清洁党的队伍,保持与群众密切联系,重新树立先锋队形象。

第二,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列宁认为“俄国人开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把它继续到获得最终胜利,即完全组织起社会主义社会,就比较困难了”[11],就是说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场异常深刻的变革,而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主义建设如果得不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不能调动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力,那么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列宁指出:“社会主义不是按上面的命令创立的。它和官场中的官僚机械主义根本不能相容;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12]列宁还强调:“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一个党所能实施的。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才能实施社会主义”[13]。因此,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建成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二、列宁关于执政党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措施

群众是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执政党要想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就必须“用事实向他们表明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究竟带来了什么好处以后才能做到”[14]。因此,执政后,列宁就如何在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

(一)从群众需求的角度出发制定方针政策

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基本的就是党与群众保持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不能损害广大工农群众的利益。党执政后,掌握着国家的政治权利,列宁反复告诫党的领导干部,在制定方针政策时必须清醒而客观的估计到本国一切阶级力量,党的政策必须反映群众的利益要求。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列宁就颁布了维护农民土地私有的《土地法令》,使农民拥有了可以自己支配的土地,满足了农民拥有土地的意愿;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迫不得已实行的余粮收集严重损害了工人农民的利益,战争结束不久,列宁就着手领导制定新经济政策,包括实行粮食税制,允许贸易自由,鼓励城市小型私人工商业企业发展,实行租让制和租赁制等等。所有这些政策方针都使群众得到了实惠,受到群众的欢迎,因而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二)执政党要真正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生活

执政党要真正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生活在群众中,了解群众的疾苦,与群众打成一片。列宁在1921年的《关于工会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作用和任务的提纲草案》中提出了保持与群众血肉联系的指导原则:联系群众;生活在群众之中;了解情绪;了解一切;理解群众;善于接近;赢得群众的绝对信任;领导者不脱离所领导的群众,先锋队不脱离整个劳动大军。为了能做到这一点,列宁决定把党员干部派到基层工厂和农业企业中和劳动群众一起从事生产工作,列宁指出把长期担任苏维埃或党的工作的工作人员派到机床和耕犁旁去工作并且要按照对待工人的普通生活条件对他们进行安排,并且列宁还特别强调要让这些党员干部多做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而不是专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只有党的各级领导人生活在群众当中,随时体察群众的需要,倾听群众的呼声,才能准确判断群众的需要、愿望和想法,群众才把党员干部当亲人,党群关系才会越来越融洽。

(三)给人民广泛的知情权,并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列宁认为,“一个政党,如果不使群众认识到党的哪些活动家,党的哪些组织正在采取某种路线,即就不可能成为群众性的党和阶级的党,就不可能建立名副其实的党”[15],也就是作为执政党,党的方针政策不为群众所不了解,群众也不去关心党和国家的情况并监督政策路线的执行,这样的政党不是真正代表人民的党,是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另外列宁还指出:“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16]为了让群众了解党和国家的情况,发挥群众对党和国家的监督,列宁说:“吸收党外人员,由党外人员来检查党员工作——这是绝对正确的。”[17]另外,列宁特别注意倾听一般群众对党内问题的反应。为了能及时畅通地获得群众反应的信息,列宁亲自起草了搞好群众信访工作的具体措施:“每个苏维埃机关,都要张贴接待群众来访日期和时间的告示,不仅贴在室内,而且贴在大门外面,使没有出入证的群众都能看到。接待室必须设在可以自由出入、根本不需要什么出入证的地方”[18],对于群众信访上访的问题,列宁还告诫中央有关领导要认真处理,并及时汇报。

三、保持与群众血肉联系思想在中国的借鉴和发展

上述列宁的思想,对我国的政权巩固和社会主义建设就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党就继承了列宁的宝贵思想,把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看成我党的宝贵的优良传统和最大的政治优势。在革命年代,毛泽东就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为最高标准”[19],中国共产党正是时刻践行这个标准,最终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取得革命的胜利。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也非常重视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党内不少党员干部,开始贪图安逸,追求享乐,逐渐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变成了凌驾于群众之上的主人。有些党员干部把人民给予自己的权力看成是自己的既得利益,以权谋私、假公济私,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党性观念淡薄,为群众服务意识缺失。就此邓小平特别强调并告诫全党:“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20]并且他还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江泽民也强调,我们党的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21]他强调,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坚持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广大群众的方针,切实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关心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呼声,实实在在为百姓说话办事,努力的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并旗帜鲜明地把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之一。

胡锦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指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生命源泉,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22]并且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用通俗的语言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中。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23]因此,他强调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到“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24]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史证明,党能领导人民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归根到底是党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又处于矛盾的凸显期,社会处于基本良性运行的同时,潜藏着许多不和谐因素。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党必须继续保持与群众密切联系的优良传统,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充分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来共同构建社会主义新图景。·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7.

[3]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8.

[4]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3.

[5][6]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17.

[7][14]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3.

[8]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6.

[9]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87.

[10]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63.

[11][16]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3.

[12]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3.

[13]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9.

[15]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45.

[17]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95.

[18]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60.

[1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45.

[2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21]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0.

[22]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3.

[23][2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 2011-7-1.

Lenin’s Ideas about How to Maintain the Blood Ties with Masses and the Development in China

WEI Li-na,KONG Ying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46,China)

Lenin is fully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blood ties maintained with the masses in the course of leading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Brazzaville).He stressed it is determined by the nature of the tasks of the Party;The need to consolidate the new regime;The need for successfully buiding socialism.He also proposed a series of ideas about how to maintain contact with the masses.He stress the ruling party should represent the most people’s interests and wishes;Should go to the people and be concerned with the people’well-being;Fully displaying the role of the people’congress in supervising the government.These ideas of his have great development in China.

Lenin;ruling party;the masses;relatives

A82

A

1009-6566(2012)05-0038-04

2012-06-21

魏利娜(1987—),女,山东烟台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血肉人民出版社执政党
黄显声:血肉长城第一人
今夜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血肉相依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抉择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人民出版社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