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知识视野下的警察道德教育

2012-08-15 00:55王慧敏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显性道德教育道德

王慧敏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政治理论教研部,河南郑州 450053)

缄默知识视野下的警察道德教育

王慧敏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政治理论教研部,河南郑州 450053)

从知识论的角度对警察院校道德教育进行审视,长期以来警察院校道德教育的成效式微是由于在教育中忽视了缄默知识。缄默知识在警察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缄默知识视野下的警察道德教育应该充分重视缄默知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重视实践教学。

缄默知识;道德教育;警察道德教育

一、缄默知识释义

缄默知识理论(theory of tacitknowledge)的提出者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在其1958年出版的《人的研究》一书中,波兰尼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1]这是一种“日用而不知的知识”,它和显性知识组成人类整个知识体系。他认为,在人类的整个知识世界中,缄默知识要比显性知识显得更为根本,显性知识可以说是“冰山的一角”,而缄默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缄默知识在人际沟通、交往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缄默知识的参与,不同群体的人类才能够以自己文化背景所特有的视角和方式理解既有的知识,使我们在面临各种复杂信息时能够快速提取有用信息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变革了传统知识的观念,扩充了知识领域,从而被引入到教育理论研究中,对教育领域许多重大问题的分析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学校教育活动中大量的“缄默知识”及其教育意义开始为人们所发现和重视,使人们认识到传统教学是以显性知识为教学内容的教育教学过程,那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独具个性特色的缄默的对世界、对人生、对事物价值判断方式及其在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情感等,尽管有时被意识到甚至被利用但却没有真正为人所重视。波兰尼缄默知识理论使我们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缄默知识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活动。这无疑为处于困境中的道德教育找到了一把成功的钥匙,传统的警察道德教育之所以成效不佳,正是由于忽视了道德教育中缄默知识的存在。

二、缄默知识对警察道德教育的意义

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使我们明白了在教育教学中大量缄默知识的存在,这种缄默知识充斥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有教育者的缄默知识,也有学生的缄默知识,既有关于教学内容的缄默知识,又有关于教授和学习行为的缄默知识,还存在着有关师生交往和学生交往的缄默知识[2],如此等等,不计其数。这些缄默知识的存在是我们在教育中应该充分重视的。警察道德教育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并深刻地影响着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成效,需要有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支撑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警察是正义的化身,坚持公平、维护正义、尊重生命、保障人权理应是警察执法的应有之义。但在现实社会中警察应然的良好形象常常为社会质疑,执法过程中的“冷、硬、推”、刑讯逼供、权钱交易等滥用权力、漠视生命的现象常常使熠熠闪光的警徽为此失色,所以警察在学校接受的职业道德教育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然而警察院校在现实的实践教学中也有不少的苦衷。长期以来警察院校认识到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将职业道德素养教育作为警察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认识到人民警察如果没有人文关怀和忠诚、公平、正义精神就很难完成维护法律尊严、维护社会安定、保护百姓生命安全的神圣使命。所以把光荣、正义、仁慈和耻辱、非正义、邪恶等正确无疑的观念灌输到警察的灵魂中去,从精神层面上对灵魂进行塑造,培养警察心灵中的公平正义精神,锻造警察公平正义的道德人格,使其养成追求真美和人间正气的品格,就成为警察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然而综观社会上警察执法中有违警察队伍形象的行为屡屡发生,使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警察院校道德教育成效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

道德教育是一种知、情、意、行高度融合的陶冶式个人知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以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完美人格的塑造和良好道德行为的培养为教育目的,因此,思想道德课更多地不是表现在记忆、理解或推断知识的理性方面,注重的是思想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转变,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经历体会与验证,体现在受教育者自身思想的深刻体验及行为习惯的改造上。因此,思想道德教育是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体悟和形成过程,这一过程是道德知识的内化形成缄默的道德知识的过程,而道德知识的获取仅仅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所以,道德教育本质上可以认定是一种典型的缄默知识的学习。而在显性知识一统天下的传统道德教育中,一方面,由于缺乏对缄默知识的了解,人们往往认为教学就是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传递——接受的过程,并为进行道德教育进行了非常有理性、完善的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教师和学生始终关注的是显性知识的逻辑及其论证。对学生而言,这种从“概念”到“命题”、从“假设”到“证据”的教学活动始终是“外向的活动”,与学生的存在状况和精神需求相去甚远,教学活动令学生索然无味或无动于衷,使教学效果与设想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缄默知识的存在对教学的影响。就警察道德教育而言,学生在进入警校前头脑里或多或少已经存在着一些有关警察职业道德的缄默知识。例如,很多学生看到警察的警服心中对警察就形成“威严”、“当警察没人敢欺负”的认识,看到警察抓获违法犯罪人员就会形成警察“有权力”的认识,看到警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就会形成警察“很勇敢”的认识,通过对类似这样大量的缄默知识的学习,学生就形成了“自己的警察职业道德观”。这些已有的缄默知识对其学习行为起支配作用,一旦这些缄默知识与学校对其灌输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发生冲突,例如当教师讲到警察应该权为民所用,不能以权谋私,警察是服务者而非管理者、粗暴的执法者,这些道德规范可能会与他们缄默的道德知识发生冲突,他们就会下意识地排斥显性的道德规范,或虽然用传授的显性道德理论知识来应付各种考试或检查,但仍然调动已有的缄默道德知识来自发地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造成言行不一、阳奉阴违等,严重的还会出现所谓的“道德人格分裂”现象。所以,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不能无视缄默知识的客观存在。从缄默知识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既然缄默知识客观地存在并在个体的认识活动中起着支配的作用,那么,教育和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彰显和反思这种缄默知识,而不是忽视和压抑这种缄默知识,教育和教学的目的就不应是通过显性知识来控制学生的精神世界,而应是通过显性知识不断地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已有的缄默知识状况以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认同并接受教育,只有体验学习的快乐才会领略学习的真谛与生命的价值。还要通过各种有效的实践活动途径,促进学生在亲身体验与自我反思中形成新的缄默知识,继而促进其对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知识的领悟、理解。这是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三、缄默知识下的警察道德教育

(一)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是学生在长期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中无意识形成的,其中有很多知识是他们自己也说不清的。这些缄默知识植根于个体所处的文化土壤和生活方式中,与个体生命最具亲和力。这些知识尽管是不完善、不清晰的,但却构成学生审视社会知识的“思维框架”,它们对学生的生活和认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影响他们今后有关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缄默知识是教学得以有效进行的基础,教师为进行有效教学并促进有效教学,就必须通过适当的手段发现并运用这些学生思想中的缄默知识。对警察院校思想道德教育而言,要切实有效地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就要从两方面做起。首先,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缄默知识对教学的影响。教师要改变自己是显性道德知识传授者,学生只是一个“无知”的人或“不成熟”的接受者的观念,特别是必须认识到学生带到课堂的不仅有眼睛、耳朵和良好的记忆力,而且也有生活经历中长期形成的、在他们头脑中已根深蒂固的大量的缄默知识,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在教材安排上不仅要像以前那样理解教材知识及其结构,而且要考虑学生在相应问题上可能存在的缄默知识及其影响,在教学方法的安排上,不仅要关注那些显性教材知识的“教法”,而且要注意那些缄默的个体知识的教法,不仅要注意如何使学生掌握显性的教材知识,而且要注意如何使学生的缄默知识和缄默认识体现出来,并关注如何检验、批判、修正和利用它们。其次,教师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缄默知识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唤起学生内心的善、矫正错误的道德认知的过程[3]。因此,课堂不应是充斥着教师的“满堂灌”的“一言堂”,也不是教师固守教材知识的侃侃而谈,课堂应该交给学生,改变长期以来学生在获得知识中的被动地位,让课堂成为学生倾诉真实情感的场所,使课堂教学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同时,改变课堂教学是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传递的观念,思想道德教育课堂教学更应是使缄默知识显性化并使其得到检验、修正和应用的过程,缄默知识显性化是一种语言过程、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教师应该将教学过程变为一种师生双方以及同学之间真诚的、自由的对话过程。在这种对话过程中,对话双方都努力开掘自己对教材知识及对方所提出问题的理解,使每一个人缄默的认识观点、立场和模式伴随着他具体的见解“显现”出来,从而可以为自己也可以为他人所认识和理解,这些显现出来的缄默知识可能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通过同学间、师生间思想的交锋,使学生矫治自己负面的道德认识,接受课堂教学中的显性的道德知识并坚定自己正面的道德认识。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思想道德教育更注重的是道德品行的养成和培育,老师课堂的教诲,特殊场景下思想的顿悟,先进人物事迹的传扬,师生间促膝谈心,都会引起学生思想的震撼,因此课堂教学是道德教育教学的形式之一,真正有效的道德教育还要为学生思想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首先,重视榜样的影响。对警察院校学生来说,许多学生正是怀着对警察职业的向往、对警察的敬仰来到警校的,因此警界中的英雄人物可能就会成为他们效仿的对象,成为他们心中追求的理想丰碑,在生活、学习、思想和行为上循着他们的足迹规划自己的人生,这就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缄默道德知识的形成。因此,警察院校应通过利用广播、板报或邀请先进警察来校作报告等形式大力宣传先进警察的事迹,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同身受,从而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另外,置身校园中与学生长期相处的教师的一切行为也会影响学生。教师的“一行”甚至超过“千言万语”,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思想的前沿性,语言的哲理性,认识问题的深刻性,对学生评价的积极向善,对学生缺点和错误的宽容性”以及“人格深处的真善美”,都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应以高度的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做出示范,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其次,建立广泛的交流平台,加强沟通。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大学生不仅愿意而且能够真正理解、内化所学的显性知识,就必须了解深藏在学生内心的那些片断的、模糊的、感性的缄默知识,而了解的途径就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因此,学校要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交流机制,创设真诚、自由、平等的对话氛围。其实,古希腊时期哲人们与其弟子林荫路下的思想启迪,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以对话形式对其弟子的教诲,都足以唤起我们对道德教育方法的思考。因此,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利用BBS、QQ等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交流互动。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学生更愿意袒露自己的内心,教师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或学生的情感世界等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了解他们对世界、人生及警察职业理想的缄默的道德认知并给予及时的帮助,由于这种教育的隐蔽性、渗透性,往往会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这对学校德育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深化。

(三)重视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教育教学就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践活动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应用和检验课堂上所学到的、已有的显性教育知识。缄默知识理论告诉我们,缄默知识是人们行为的“向导”,人的行为是由缄默知识支配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规范要深入人心,就必须重视内化,将现行的道德规范知识内化为指导其思想行为的信条,形成自觉的行为机制。警察所必需的忠诚意识、服务意识、公平公正理念、勇于献身的精神等尽管在课堂上耳熟能详,学生也会由于有感于某人物的事迹曾经热血沸腾,但由于缺乏真实情感的投入最终往往会归于沉寂。实践活动能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在执法中对法律的运用,体味法律的尊严,坚定忠于法律的信念。通过与老百姓零距离的接触,使学生确立“立法为公、执法为民”服务的观念。通过实践将在课堂上学到的道德规范在真实的场景中去体验,能让学生体味到道德规范不仅仅是僵化教条,同时也蕴涵着情感付出后的欣慰、身心疲惫中从百姓感激眼神中获得的满足。冷冰冰的道德规范因为情感的投入、积极的参与而被注入了生命活力,成为学生永不忘却的记忆而深深影响其道德人格的形成,促进优良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育。其次,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促使课堂知识的内化,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获得在课堂里学不到或无法理解的相关缄默知识。缄默知识的特点之一是很难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加以直接传递,不过,理论家们已经阐明,尽管这些缄默的知识不可以通过“正规的”“直接的”方式加以传递,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实践和直接经验的方式,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加以传递和获得。对思想道德教育来说更需要这种形式的教育。因为道德品行的养成更多的是一种缄默化的过程,这就意味着,警校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教育实习和实践来获得缄默知识。许多优秀的警察的过硬的警务技能、警务知识、警察职业道德精神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磨砺、积淀下来的,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他们的警察职业并自觉地主导他们的行为,这些缄默的知识虽然很难以规范化的语言传递给别人,但可以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加以传递。警校为了迅速提高学生的为警意识、职业精神,缩短他们从大学生成长为合格人民警察甚至优秀警察的时间,就必须加强学生到公安一线向优秀警察的“拜师”的实践教学过程。警校学生和警察一起工作,通过耳濡目染,一方面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警察的执法、服务中体悟到大量的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的缄默的知识。实践证明这种形式非常有利于未来警察的成长。从缄默知识的角度来说,这种实践学习模式满足了教育教学机构对于大量缄默知识的需求,学生通过实践坚定了自己的从警职业信念,提高了职业道德责任心,提高服务人民意识,走进警营后能很快适应警察工作,服务社会。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3]石中英.缄默知识与师范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5).

责任编辑:仪宏斌

On the Moral Education for Pol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cit Knowledge

Wang Huimi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Theories,Railway Police College,Zhengzhou 450053,China)

This paper views the moral education in police colleges from the theory of knowledge.Then it puts forward that the moral education in police colleges declines in effect because the tacit knowledge is neglected,the tacit knowledge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moral education police and should be paid enough attention,good surroundings of campus culture should be created and practical teaching attached importance.

tacit knowledge;moral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

D631

A

1009-3192(2012)03-0121-04

2011-12-20

王慧敏,女,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政治理论教研部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道德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显性道德教育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