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苑丛谈——谈“治未病”

2012-08-15 00:48王永炎王燕平于智敏
天津中医药 2012年6期
关键词:治未病内经病机

王永炎,王燕平,于智敏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晚近中医治未病与养生的理论与实践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这是件好事。但是,应切合实际,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其思想精髓,如此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药优势服务民众,避免泛化或者局限化。

1 治未病,识“疾”认“病”

什么是疾病?《辞海》说:“疾病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过程。”[1]显然这是指现代“疾病”而言。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与此不尽相同。《周易参同契发挥》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2]强调人体阴阳相互协调平衡是健康的关键,失去平衡就会发生疾病。“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3],该治则就是据此而立。

徐大椿认为:“凡人有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4]这是广义的“病”。“苦”的含义也较多:因疾病、劳累导致的身体不适;因心情不畅、情志不遂、所愿不得造成的孤独寂寞,心理悲伤;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或衣食不周,蝇营狗苟;人际关系不良等,都可称为“苦”。中医临床要面对各种以“苦”为主诉的患者,此时不管西医理化检查发现异常与否,都应作为患者对待,“拔苦与乐”就成了医生的首要任务。

此外,中医还有“生病起于过用”、“因邪致病”等认识,具有独特的中医特色,这是现代研究“治未病”更应该掌握的。

“疾”和“病”不同,程度上有差别。《说文解字》曰:“疾,病也”;[5]“病,疾加也”[5]。“疾”是指小病;而“病”特指那些危重的疾病。《辞海》曰:“疾,病。”[1]《常用字字源字典》曰:“病,本指病加重,现在就指生病。”[6]《汉字源流字典》曰:“疾,表示外伤轻病[7];病,表示人得重病躺在床上。”

2 治未病,治“疾”防“病”

《内经》所谓“治未病”应有两层含义:治“疾”防“病”。即小恙早治,大病先防;防微杜渐,以防传变。也就是《抱朴子》所说:“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8]“扁鹊见蔡桓公”,反映了蔡桓公病情从“疾”向“病”的发展过程;扁鹊先期欲施之法,即“治已疾而未病”。厥后,桓公“病”已成而扁鹊遁逃。此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之所指,导致的后果就是“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多悔”(《淮南子》)。

清·陆懋修见地尤精。他在《不谢方》中指出:“疾病二字,世每连称,然今人之所谓病,于古但称为疾,必其疾之加甚,始谓之病。病可通言疾,疾不可遽言病也。子之所慎者疾,疾者未至于病。病之为言困也,谓疾至此困甚也。故《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经》盖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当早为之药,乃后人以疾为病,认作服药于未疾时,反谓药以治病,未病何以药为?不知《经》言未病,正言已疾,疾而不治,日以加甚,病甚而药,药已无及,未至于病,即宜药之,此则《内经》未病之旨,岂谓投药于无疾之人哉?”[9]

陆懋修一语道破《内经》“治未病”玄机:一是及早把握治疗时机,否则病情重笃,治而无功;二是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未染疾不可滥用药!可当为身强体健而乱服药求不病、乞长生者的“警世钟”!

昔《盐铁论》有云:“断已然,凿已发者,凡人也。治未形,睹未萌者,君子也。”[10]《论衡》也有“是故微病恒医皆巧,笃剧扁鹊乃良”“医能治一病谓之巧,能治百病谓之良”[11]的论述,此中道出重病的难治,良医的难求。

《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如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及叶天士“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等发挥,是对《内经》“治未病”理论的丰富完善与发展。

3 “治未病”,知“机”治“病”

中医治未病,重在审查病机,如此方能“以诊无过,以治不失”。四时气候、地方水土、生活习惯、性情好恶、体质、年龄、性别、职业等都在考虑之中,方能见病知源,诊疗无过。以是《素问·疏五过论》强调:“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济,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这实际上就是辨病机的过程。

“治未病”的关键是探求病本,据“本”施治。对于一个具体的个体或者疾病而言,这个病本就是病机。阴阳为八纲辨证的总纲,盖因“万事万变既皆本于阴阳,而病机药性脉息论治则最切于此”[12],故主张“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实际上“此求其病机之说,与夫求于本,其理一也。”[13]中医临床诊疗是围绕病机展开的,辨证、处方、用药贵在切中病机,因之可知病机是临床诊疗之核心。

疾病证候纷繁复杂,有时寒热虚实夹杂,真假难辨,辨证当析于疑似之间;而所谓的“未病”更是处于“未形、未萌”状态,辨析难度大,尤当审察病机于毫厘之间,做到知“机之本”,悉“机之要”。如临床见“火气内衰,阳气外驰”,此为至虚有盛候,当“急用炮熟附子助火之原,使神机上行而不下殒,环行而不外脱,治之于微,奏功颇易”,此辨病机之功。若“世医不明医理,不识病机,必至脉脱厥冷,神去魄存。”[14]

医有上、中、下之分,而“良工”之专擅为求病机。以是先贤有云:“因名立方者,粗工也;据症定方者,中工也;于症中审病机察病情者,良工也。”[15]“若不知求本(病机),则茫如望洋,无可问津矣。”[16]

疾病是不断发生、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通常所说的“未病”更是如此。只有明晰疾病的变化趋势,才可能有效指导临床诊疗及预后判断。“机者,发动之由”,病势顺逆的表象体现着内在病机的变化。把握病机便把握住了病势变化的顺与逆。临证需把握病机,所谓“机不可失”,不可“坐失良机”。这也是人们重视“治未病”的缘由。

4 结语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历代医家对此进行不断的丰富完善,使得内涵日益丰富。随着全民养生热潮的兴起,有关“治未病”研究更是方兴未艾。对科研工作者而言,如何正确地识“疾”认“病”,治“疾”防“病”,其中的关键是知“机”治“疾”,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如此方能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精髓,发挥中医药优势服务民众。

2012年度我们主持的“医苑丛谈”至此告一段落。通过“谈治学”、“谈素质”、“谈境界”、“谈发心”“谈诊疗”、“谈治未病”6个专题的讨论,力求彰显中医学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重点在理念、思路、方法等层面进行解析,较少涉及具体病症的药方法理、病脉证治,难免挂一漏万。

“医苑”是个百花园,其中荟萃着医学学术。希望广大读者闲暇之时徜徉其间,或许能开卷有益。

本年度的“丛谈”栏目结束了,但我们的“医苑”却不会关门。机缘成熟,再来贵刊邀您做客!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636,163.

[2]转引自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293.

[3]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7.

[4]清·徐大椿.病同因别论.见清·刘洋主编《徐大椿医学全书·医学源流论·病同因别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26.

[5]汉·许 慎.说文解字.见(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348.

[6]高景成.常用字字源字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14.

[7]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584.

[8]晋·抱朴子[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94.

[9]清·陆懋修.不谢方.见陆懋修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35.

[10]西汉·桓宽.盐铁论.见《盐铁论》译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75:478.

[11]东汉·王 充.论衡[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208.

[12]明·张介宾编.类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48

[13]明·徐春甫原集.古今医统大全精华本[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4.

[14]清·仲昴庭.本草崇原集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45.

[16]刘道清,周一谋.中医名言大辞典[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1:63.

[17]清·喻嘉言.医门法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0.

猜你喜欢
治未病内经病机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