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 李洪涛
癌性空洞周围型肺癌影像学鉴别诊断的难点。为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笔者搜集我院近9年来CT误诊结核的手术病理证实的大空洞周围型肺癌6例,回顾性分析如下。
1.1 选择病例标准
1.1.1 胸部螺旋CT平扫+增强肺内大空洞征象,直径大于4.0 cm,无肺内、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胸膜和远处转移;
1.1.2 病灶图像清晰,无伪影;
1.1.3 手术病理结果证实。6例中男4例,女2例,年龄39~73岁,平均57.7岁。临床症状有咳漱、咳痰者6例,浓痰者1例,痰中带血者5例。病理诊断鳞癌5例,腺癌1例。病灶发生于右肺上叶3例,右肺下叶2例,左肺上叶1例,右肺上叶大空洞并左肺侵润性病灶2例。
1.2 扫描方法 采用平躺卧位,上举双臂放在头上,憋气时尽量保持在同一呼吸相(当患者体弱或呼吸困难时,可采用平静口式呼吸),先扫描自胸廓入口上至剑突下水平定位像,在定位像中从肺尖部至肺底部做扫描计划,出床式扫描。平扫后增强扫描。再进行影像重建。
1.3 扫描机型和参数 采用GE16排螺旋CT机,选择螺旋CT 横断位扫描方式,层厚7 mm,螺距 1.5,120KV,90 mA,1s。肺窗照像使用窗宽1000,窗位700;纵隔照像窗宽500,窗位40。
2.1 结果 6例肺内只有大空洞,直径大于4.0 cm,无肺内、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远处转移者,误诊肺结核的CT征象。
2.2 CT征象 直径大于4.0 cm薄壁空洞,内边缘光整,空洞周边模糊有侵润性病灶4例,对肺有侵润性病灶2例,有浅液平面1例,所有病例病灶均无分叶、毛刺及胸膜凹陷征,空洞内侧支气管壁模糊增厚、血管增粗模糊及周围有侵润灶。
3.1 CT扫描 CT扫面是观察病灶密度、形态、内部结构、界面和邻近改变的最佳影像手段,肿瘤的生长方式不同,周围型肺癌CT形态特征复杂而多样。发生于上叶前段、中叶或下叶基底段的肿块多为肺癌;周围型肺癌病灶形态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较常见深或浅分叶,在分叶之间可见血管影像;灶内小空泡征或空气支气管征或空洞(偏心性厚壁空洞,内壁凹凸不平,癌性空洞直径多数大于4.0 cm,炎性空洞直径多数小于3.0 cm);病灶边界不清楚毛糙有粗细不一短毛刺;胸膜凹陷征是肿瘤与胸膜之间的线形或三角形影像,在胸膜陷入的部位结节可形成明显的凹陷。有的肿瘤周围的肺动脉或静脉分支向肿瘤集中,可到达肿瘤边缘或与肿瘤相连。肺癌增强后的CT值比平扫CT值要增加20 hU以上,甚至可可增加数十HU,但一般小于15HU。在CT强化的形态上,肺癌多表现为完全强化。在动态CT增强扫描检查中,肺癌的时间-密度曲线呈逐渐上升的形态。以上征象都提示为恶性特征[1]。本组病例病灶均无上述典型征象,回顾性观察分析所有病例病灶均有支气管血管集束征,此征象我们应重视。小空泡征和毛刺征为腺癌、空洞为鳞癌多见※,本组6例中5病例为鳞癌可以证实。分析上述征象所形成的病理基础:①空洞征常为鳞癌易引起缺血坏死所致。②支气管血管集束征为癌组织向外沿着支气管、血管束及小叶间隔侵润,称支气管血管集束征,这种征象多见于周围型肺癌。
3.2 鉴别诊断 ①空洞型肺结核:病变好发于两肺上叶肺尖部及下叶背段,表现为肺段或肺叶高密度阴影,其内可见一个或多个空洞,空洞周围有较多的索条状致密影,钙化多见,肺纹理粗乱扭曲,可见支气管扩张征象,空洞壁薄,内壁光整,周围有卫星灶,内无液平面或有浅液平面,病灶与同侧肺门之间有纤维索条影时肺门影上移。纵隔向患侧移位,常伴明显的胸膜增厚及相应部位的胸廓塌陷。患者有结核中毒症状,痰检多找到抗酸杆菌。②肺脓肿:病变早期表现为较大高密度阴影,多累及一个肺段或两个肺段相连部分。肺窗上病灶胸膜侧密度高而均匀,肺门侧密度多较淡且不均匀,病灶临近叶间胸膜处边缘清楚锐利,其余边缘模糊。纵隔窗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病灶坏死液化呈低密度,坏死物经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空洞,新形成的空洞内壁多不规则,空洞壁厚、内有大液平面、周围大片状侵润性病灶,患者寒战高热、咳大量浓痰等,慢性肺脓肿洞壁增厚,内壁清楚,但一般不规则或形成多房空洞。增强检查病灶内未坏死部分不同程度的强化,而坏死区不强化,慢性肺脓肿周围可见较广泛纤维条索影及胸膜增厚,支气管走行不规则,可见支气管扩张及肺气肿表现。有些患者在肺脓肿同侧的肺门或/和纵隔可见淋巴结肿大,可与肺癌鉴别。③曲霉菌肺炎:曲球菌在CT上通常表现为薄壁空洞或空腔内的孤立球形灶,边缘光滑锐利,大小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通常可见空气半月征。曲菌球呈软组织密度,有时可见钙化,增强检查无增强。空洞内可见曲霉球菌,内壁光整,无支气管血管集束征[2-4]。
螺旋CT横断面平扫肺内发现直径大于4.0 cm空洞性病灶(6例空洞性病灶,直径大于4.0 cm,并有支气管血管集束征,应考虑恶性空洞,但未引起重视),无论空洞壁厚薄、周围或余肺叶有无侵润病灶,即作病灶薄层扫描,仔细寻找有无上述恶性征象,再结合临床资料。若对肺有侵润性病灶或空洞周围侵润性病灶,则先作痰检和痰细胞学等检查;若抗炎或抗结核治疗等对症处理中,仍无吸收迹象,应考虑恶性空洞,尤其是55岁以上有长期吸烟史男性患者;有慢性肺部疾病,如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炎等可能诱发癌肿;长期接触物理化学致癌因子,如煤焦油、沥青、石棉、放射性物质铀、镭等,及某些有色金属和石油、煤等燃烧后的大气污染等;临床上有咳血痰症状者,及时痰检和痰细胞学等检查,必不可少[5]。肺内直径大于4.0 cm以上空洞,并有支气管血管集束征,应想到恶性空洞,考虑周围型肺癌[6]。
[1]黄瑶,石木兰,王爽,王勇.肺低分化癌的影像学表现.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419.
[2]储成风,刘万花,高广如.周围型肺癌X线动态观察(附14例分析).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695.
[3]李果珍.第1版.临床CT诊断学,1994:329.
[4]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121.
[5]荣独山.X线诊断学(胸部).第2版.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12:139.
[6]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