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敏 李雯 李志娟
临床观察发现:给昏迷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再插胃管,比未气管切开情况下插胃管的成功率要低许多。我们针对此情况,认真分析原因,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本组病历26例,均有中毒颅脑损伤,均做了气管切开术,其中女5例,男21例,年龄32~68岁,其中40岁以下者4例,45岁以上者22例。行开颅减压术及探查术20例,气管有慢性炎症史者9例。颈部脂肪丰厚者12例,消瘦者14例。
方法:在气管切开的前提下(套管均用银制管,长80 mm,内径为10 mm),用14号新胃管(产地统一)进行插管。由一人操作,方法均按《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连续6次插不进者,才能于抽尽痰后提起气管套管再行插胃管。
26例中有12例插不进去,失败几率为46.2%,其中6例当天插管6次以上后胃管表面见鲜血后遂停止插管,于次日上午10时前提起气管套管后插进的。
3.1 为了解套管对食管的影响,必须先了解气管、食管的解剖生理及气、食管之间的解剖联系。12例胃管插不进者,颈部均消瘦,皮肤与气管软骨之间距离较脂肪丰厚者要短,气管插管进入气管内的长度就相应增加。根据解剖生理,可以知道80 mm长的套管应用于颈部消瘦者不合适一过长,加压插入气管内后极易压迫气后壁,从而食管前壁受压,食管腔变窄,致胃管插入受阻。
3.2 12例插不进者,其中8例有长期吸烟史及气管慢性炎症史,9例因开颅减压吸入麻醉药乙醚。感染及刺激性乙醚的吸入均可引起气管壁水肿,使气管腔变窄。气管壁长期受慢性炎症的刺激,还可引起强烈的增生性变化,即炎症局部呈肉芽样肥厚和肿瘤样肥厚,黏膜肥厚的结果使气管的口径缩小。如果气管的慢性炎症增生发生在套管进入的区域内,当插入健康成人用的套管时,极易使气、食管受压,胃管插入受阻。
3.3 气管内若有原发新生物时,再插入80 mm长的套管也易使食管间接受压,胃管在此受阻。
3.4 在气管切开前经口鼻行气管细谈的反复刺激,抽痰时患者的呛咳刺激以及麻醉中气管插管的刺激,均可引起气管黏膜水肿。在数次插胃管失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胃管多次受阻时的长度在同一位置,与气管套管对食管压迫的位置基本相符:即插入胃管约17~22 mm之间受阻。12例插胃管失败中有6例于次日鼻咽喉黏膜已有水肿现象存在的情况下,均于提起气管套管后插管一次成功,说明胃管插受阻原因不是来自咽喉部,而是因食管间接受套管压迫所致。经询问12例患者的家属,排除了受阻范围内的食管新生物造成的假象。
3.5 气管套管弧度不合气管的解剖形态,套管插入或固定的角度与方法不对,也可引起套管对食管的压迫。预防受压的发生及解决已受压的方法:①术者应根据患者颈部脂肪的厚薄、颈部是否肿胀、有肿瘤,或气管切开术后颈部是否有皮下气肿、血肿等选择长度与弧度合适的套管,成人与小儿也应有别。②套管插入和固定方法应正确。外套管与气管软骨切开呈垂直状态,固定时系带不能过紧,以容入一指为宜。③建议用新型套管,因它多用塑料或硅胶制成,易塑形,可随需要修剪长短,在人体温下更为柔和,质轻,对组织无刺激,压迫性小。弯度也有所改进,不是1/4圆周弧度,而是将进入气管内的部分是垂直向下,合乎气管解剖形态。④发现食管受压时,我们采取轻提起气管套管法。本组26例患者在拔管前无一例发生气管食管瘘者。
提高气管切开的昏迷患者插胃管的一次成功率,对患者病情有利,并可减轻护士劳动强度。曾经有人提倡用气管导管引导法为昏迷患者插胃管,成功率高,但此法需要的用物多,操作步骤多,对鼻咽黏膜的刺激次数多,相比之下,提起气管套管法,不仅效果确实,而且简便迅速,宜于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