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灵芝 张喜花
在精神科临床上自杀行为经常发生,而自杀行为也导致了患者致残、致死。精神病患者的自杀行为通常非常冲动、隐蔽,若预防不及时,将使护理工作变得非常失败。
所以,本文对发生过的一些精神病患者自杀事件进行回顾,并分析、研究,最终提出合理的防范性建议及措施。
1.1 一般资料 2004年4月至2011年4月本院接收的所有精神病患者中,共发生过30例自杀行为,其中3例自杀死亡,27例由于发现抢救及时而未遂,这30例患者的年龄为23~55岁。年轻患者和老年患者易出现自杀现象,但年轻患者自杀行为成功率低,老年患者的自杀率非常高,这两个年龄段的患者一般精神病史在一年以上,属自杀高发生率人群。
1.2 研究方法 抽取30例有过自杀死亡史的病例,分析其过程,调查走访,最后得出规律及结论。
自杀行为发生的时间在这30例患者中,8例住院3 d后发生自杀行为,9例住院一周内自杀,11例为一个月内,2例发生在入院后当天;3例自杀死亡的,发生时间都是在午夜03:50~05:10,其中,1例发生在住院3 d内,2例发生在住院一个月内。
3.1 自杀前患者的病情及发病时的病情 在这30例当中,患者不同程度地患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脑外伤所致的精神障碍等精神类疾病。精神类疾病大多表现为抑郁症,一旦发病,就难以治愈,甚至会快速加剧病情,进而造成患者自杀的倾向性较高。
通过研究病例,我们能够看出,有一半的自杀行为出现在病情稳定期出现病情反复的时候。患者发病急,睡眠质量差等情况造成的自杀占一半以上。我们还发现,潜在危险性最大的是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当然,其他类精神疾病同样会导致自杀行为。我们还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自杀行为发生可能性最大的是急性期患者,病情稳定期的患者少数存在自杀行为,康复期的患者只有极个别的患者有自杀行为。
3.2 制定防范措施 医生和护理人员不但要了解每一个患者的病情,更应该多注意他们平时的行为、情绪等,从中发现问题,通过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做好评估,有效进行干预和防治。
3.3 对于自杀高发时段要重点观察 3例自杀死亡的案例中,自杀行为发生于午夜03:50~05:10。我们可以得出午夜是自杀行为高发时间段。由于午夜时段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工作人员又困又累,而这一时段抑郁症患者又爱早醒。因而在这一时段医护人员要不断巡视、重点观察,上班前更要充分的休息,必须保证工作时拥有良好的工作状态。积极干预、积极了解是预防自杀行为的最有效手段。
3.4 对于重点对象要重点观察 当有新患者住院时,要重点观察;患者家属探视后,对患者要重点监护,避免外界的刺激因素导致病情恶化;患者有反常行为时,及时地将他们从病室中调出,重点观察,不离视线。总之,医护人员应及时发现每一个可能造成患者自杀的因素,及早入手,避免自杀行为的发生。
3.5 对于药品要严格管理 医护人员要看管好药品,保证患者随发随服,避免“聚少成多”,私藏药品,最后吞服而造成意外。
3.6 对于不同患者要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每一个患者的病情都不一样,而引发他们自杀的情况、因素也不一样。及时的心理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有效地避免自杀行为,树立及早康复的信心。
3.7 对于管理要加强、对于安全要保障 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定期进行人员培训,做好安全防范工作。而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工作,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避免悲剧的发生。
综上,我们能够看出,精神病患者的自杀行为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医护人员应正确总结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特点,增强自己的责任心,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分清主次,及时介入心理护理,减少甚至避免悲剧的发生。
对于患者自杀前的征兆要有所了解,及时和精神病患者进行沟通,及时疏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康复率,降低自杀率。
另外,医护人员的力量毕竟单薄,单纯地依靠医护人员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和家庭的作用才是最大的。因而,向全社会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能够有效地改善人们的心里压力,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
[1] 党伟,盖万良,张华东.住院精神病患者突发事件分析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7,13(7):43-44.
[2] 孙文生.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黑龙江医药,2008,21(2):54-56.
[3] 杨波.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重庆医学,2009,38(7):796-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