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德良
(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类专业的划分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过传统的以手工技术为主的设计随着科技的进步其数字信息化烙痕越来更加明显。可是信息化不但没有解决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矛盾,反而让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类专业教育教学更加混乱和复杂化,这里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2010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再一次强调了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2010年12月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会议的召开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规划。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美术专业要根据自身特点,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创美术专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不断提高,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已经覆盖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因此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都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课程,无论是传统的工美、装潢设计还是如今的广告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设计、建筑设计、游戏设计、网页设计等,可谓名目繁多。各地中等职业学校一定要做好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建设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和专业结构,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区域产业结构情况设置各个学校的重点专业。
美术类专业设置情况必需充分考虑社会分工程度和劳动组织形式自身的特点。虽然社会对美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总量再不断的攀升,但随着社会分工程度的日益精细,对人才的专业化程度要求更加苛刻,人数分布比较分散,这给职业学校安排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同时,社会行业在招聘时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往往成为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门槛,因为艺术类毕业生岗位适应期较长,人才的流动性大,工资待遇差别悬殊,致使很多用人单位宁可花高薪聘请经验丰富的员工也不愿在培养新人上耽误时间。加之近几年高校扩招,培养了大批美术设计毕业生,对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冲击巨大,现在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主流是大专以上学历,相比五年前对美术设计类人才要求的中专以上学历来说,中等职业学校要想建设好的美术设计类专业无疑更难。因此,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准确定位好培养目标才能在这场教育教学改革中走好第一步。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和关键,师资队伍水平决定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到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阶段。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进一步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类专业教师队伍要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加快解决生师比过高、“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偏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必须要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摆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规划,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教师工作的新局面。
传统的教学理念制约了美术类教育教学的变革。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美术类骨干教师大部分都经过严格的造型能力的熏陶,他们对传统的美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情有独钟,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作用,忽略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及信息技术工具的运用持怀疑或排斥态度,这严重制约了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类专业的革新。在当前形势下,作为美术类专业教师,必须要不断更新观念,只有不断了解最先进的专业发展状况,才不会成为传统的“卫道士”,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来审视美术类专业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教育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加强教师队伍培养的整体规划,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企业实践经验。要根据区域经济特点,既要让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得到传承,也要加快新兴艺术设计人才的引进。要拓宽教师培训途径和引进渠道,推进教师编制管理制度改革,要积极探索实名编与非实名编相结合、设立附加编等编制配备和管理方法,加强对专兼职教师配备的统筹,不断优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配置。要研究制定相关的人事政策,建立和完善技能型人才从教的制度,形成更加多元的教师供给机制。
课程和教材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课程设置和内容的变化直接影响学习者的素质形成和能力获得,而教材则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直接载体,决定着课程目标和教学目的的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类专业的教材编写要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尺度”的原则,大力推进骨干专业的精品课程及教材开发,大力推进以校企结合为代表的任务驱动型课程和教材的研究。校本教材建设是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美术类设计专业的课程和教材建设必须紧跟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积极开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和教材体系,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建立更具吸引力的课程和教材体系,无论是基础类课程,还是专业核心课程都应统筹规划实施。同时课程和教材是校校间、校企间、师生间共享和交流的有形物质,影响着社会整体的教育培训效果。因此,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创新至关重要。
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处于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是学校开拓办学思想、更新教育理念、谋求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才质量的重要保证条件。
教师的专业化朝更高的标准发展已成为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对教师队伍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命题。其中最核心的内容便是用教育科研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不仅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并能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进行合理的对接,这些也正是专业化教师应该具备的特征。广大教师通过极参加教育科研和教学实验,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由操作型的教师变成了专家型的教师,由经验型的教师变成了研究型的教师。教师在教育科研项目的选取实施过程中体验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在教育科研中寻找丰富多变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养成探索的思想态势和创新的思想境界。在教育科研课题活动的展开中、在经验反思的基础上体会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形成真正培养“人”的教育观念,从而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0-12-5.
[2]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N].中国教育报,2010-12-29.
[3]谢海涛.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与现代化,2010,(1).
[4]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与探索[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