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问促教”

2012-08-15 00:51◆高
中国校外教育 2012年29期
关键词:夹竹桃思维能力课文

◆高 刚

(江苏省赣榆县墩尚镇中心小学)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现代教育学也认为“思维常常由问题引起”,而上世纪90年代由美国传入我国的“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模式的核心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提问是教师授课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段,它往往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那么,课堂提问应当如何设计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性呢?如何才能把语文课上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呢?

一、巧妙激趣,深入挖掘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问题的趣味性是学生体验学习快乐与成功的一条有效通道。课堂的生动与活泼,很多时候是由于问题的趣味性激发的。学生就像一池水,教师的提问便是投石激水,往往一些智慧的火花便是在这样的提问中产生的。因此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尝试着“跳一跳摘桃子”。所谓深者得之深,浅者得之浅,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并通过解决新问题,体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展现自我创造力。

语文课堂设计问题,可以由浅入深,由人物行为的刻画到人物内心,由景物、事件到情感、思想,由大概内容到具体细节、由点到面等。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教学目的,针对不同学生,遵循阅读的认识规律,逐层发问,层层递进,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先问一些比较易懂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乐趣就越来越浓,课堂气氛就越来越活跃了。”例如,我在上《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首先,围绕课题设计问题,引出课文:让学生谈谈自己爬家乡名山——抗日山时的一些经历和感受。问题的提出一下子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们七嘴八舌,谈得不亦乐乎,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了起来,也为课文学习投入情感准备。

课堂提问如果过于简单、肤浅,教师一问,学生不假思索马上回答,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学生没有思考,只是把原有的知识重复一遍,起不到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但提问也不能过难,如果所提问题的难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会使学生“如坠五里云雾”,同样起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所以提问过于简单,问题空泛、难度大,或提问没有新意都无益于学生的学习。

二、层层剥笋,有的放矢

设疑提问不能为设疑而设疑,搞形式。设疑不是教师提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问题去考学生,也不是提一些简单的本身带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或是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这种只图课堂表面热闹的做法,是不利学生思维发展的,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备课中就要钻研教材,发掘问题,巧设疑问。要善于于“无疑之处见有疑”。一句话,设疑提问要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能抓住课文的中心进行设疑提问。

所谓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更要讲究方法,化难为易。在执教《夹竹桃》的时候,我紧扣课文中心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不知从何下手,一时没了头绪。这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夹竹桃的韧性表现在哪里?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我哪些幻想?通过层层剥笋似的探究、讨论、交流,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升华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三、化难为易,循序渐进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在教学《孔子游春》中“孔子论水”一段的时候,学生很难理解“孔子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为此,我依次设计了如下问题:首先“说说孔子眼中的水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学生很容易从书上找出答案: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拓展,设计了“你认为谁还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如安徽广德太极洞里的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说了坚持不懈、博大的胸怀等有关水的品质。接着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古今中外能称得上是真君子的人有哪些”,通过这样一些化难为易的问题,学生很容易便理解了“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了”,也加深了对孔子的理解和敬仰。

四、发散思维,举一反三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渔歌子》这首词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还知道那些垂钓方面的诗词?又如学习了《夜晚的实验》中斯帕拉捷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科学家的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 。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根据课堂上所发生的各种情况,发挥应学机智,能随机应变,有时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创造性地“激发”出多种提问的方案,并根据提问得到的反馈信息,迅速抉择,进行有效的教学自我监控,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教学。

生活的多姿多彩决定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百花齐放,而提问是基础,没有提问一切再完美的方法都将是水中月、雾中花而已。成功的提问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入作者内心深处的有效办法,更应该成为学生思维的享受。

[1]江苏教育研究,2006,(3).

[2]语文教学通讯,2005,(9).

[3]无锡教育,2005,(10).

[4]鲁献荣.对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提问技巧的思考.

猜你喜欢
夹竹桃思维能力课文
一支夹竹桃
女孩嘴含夹竹桃拍照后中毒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培养思维能力
背课文的小偷
培养思维能力
夹竹桃:酷爱“模仿秀”的毒死人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