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科技学院 吴春磊
对近几年我国体育器材进出口的数据进行搜集和调查研究,不难发现我国体育器材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年贸易额增幅在20%左右。在体育用品进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大。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社会大生产的开展,我国体育器材进出口在赢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开始面临种种挑战。我们必须不断地正视体育器材进出口中所遇到的问题,尽快寻找解决之策,促进体育器材进出口贸易值稳定快速地增长。
近年来,我国的体育器材产业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市场不断扩大,经济政策积极稳定等特点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更是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体育器材业的发展,使更多的体育器材企业开始借助奥运等赛事打响世界知名度。
现代体育赛事的开展都离不开体育器材这个基础条件。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体育科研成果的不断运用,体育器材在体育赛事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但是总的来讲我国本土体育器材企业的发展与国外相比还较为落后,特别是在科研方面还难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了确保运动员技能的发挥,在重要赛事中运动员的许多体育器材和装备仍依靠国外体育器材企业的提供。在北京奥运会中有14个大项赛事都是由我国品牌提供体育装备和体育器材,在赛事结束后大部分企业还荣获了中国品牌的称号,其中包括早已成功进军国际的红双喜,也有近几年开始在国际上异军突起的山东泰山公司,江苏金陵企业等。国际体育赛事在华举办,给中国的体育器材品牌提供了越来越多展示自身,在直接扩大市场的同时也打响了国际知名度。
但是,令我们担忧的是,在我国众多的体育器材企业产品质量抽查中,73%的企业所出品的体育器材质量难以达到国际统一标准,不符合国际赛事的器材品质要求。近些年虽然我国的体育器材企业已经在技术研发产品推广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进出口额方面达到230亿美元的高额贸易量。但是仔细了解这后我们发现,我国器材企业中一部分企业的产品通过了亚运会的检验,还有一部分取得了一些体育协会的单项认证。但是总的来说这些企业的产品在科技含量上以及国际推广度和国际认可度上都难以与国际大型体育器材企业抗衡。
在经过了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的发展以及进入WTO之后,我国的体育器材企业开始迎来了一系列的发展机遇,但是仔细考量我国现今体育器材的发展状况,不难发现在体育器材进出口方面我们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发展问题。入世直接带来的利益就是体育器材进出口的关税税率直接下调,我国体育器材企业可以以更低的价格在世界范围内采购产品原料,直接降低产品成本;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流转速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器材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国外在此方面的先进技术,使我国企业不断缩短与发达国际之间的技术延迟,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但是,世界市场的开放也必然带来国际体育器材供应市场的矛盾发展,使部分企业处于更加艰难地发展环境,逼迫企业必须在短时间内就自身的发展观点进行定位。此外,世界经济协同发展也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人才流动。大量体育器材研发人才和体育企业管理人才将涌入我国人才贫乏的体育器材行业,这也促进了我国相关人才的锻炼和培养。
第一,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技术创新工作没有实现协同进行。从国家和政府方面来讲,还没有认识到技术标准的确定对体育器材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现有的发展规划中对体育器材发展部分没有相关的设计。同时,对于一些体育器材中小企业来说,多属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能力和实力问题,往往缺乏相应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规划,对于许多生产标准和许多标准的作用没有合理的认知。所以,在企业的标准化生产中很难重视对自身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这就使器材标准的制定和企业的操作相脱节。不利于企业相关政策标准的制定和企业的合理发展。许多体育器材产品往往是在出口检查中质量不符合规定而难以通关。
第二,企业发展缺乏创新基础。体育器材制造业的日常生产中,劳动力成本占据了成本总量的一大部分,所以,可以说体育器材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是一个生产力大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一点对我国企业来说利弊参半。企业充分认识到我国的劳动力资源而加以利用,但是在体育器材生产业中,体育器材的组装环节是盈利最少的环节。所以我国体育器材企业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凭借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的条件进行器材的进口组装再出口,环节多但是盈利额却难以和掌握核心科技的企业相提并论。同时,我国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的掌握不足,在研发上明显落后于先进国家。长期对自身技术研发的不重视也使企业独立科技难以成形。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我国体育器材行业的标准化难以真正建立。造成现阶段我国体育器材出口中产品质量差别较大。
第三,我国相应的体育器材研究人员数量不足。现今,体育器材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是能够掌握科技,把握市场变化,紧跟技术进步的综合型人才。体育器材毕竟是用在多种体育环境中,要适应的环境可能是运动场,可能是滑雪地,赛艇,冰刀等等,总之是相对复杂的,针对季节可能还会有一定的调整。科研人员如果不具备多种技能往往是难以胜任的。
第四,政府在运动器材进出口贸易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在现阶段无论是器材制造的哪个方面都很缺乏具体的制度领导。这样的大环境就使体育器材制造业不能够成长为高端产业,往往重复进行地段建设,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长此以往,我国企业的体育器材产品就被国际市场归类为低端产品,增值的空间小同时还会出现大量的技术抄袭和恶性竞争。十分不利于我国体育器材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此外,目前我们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出口刺激机制。相关的各级政府和驻外团体没有细致地把握现在的产品出口信息和进口国的需求及关税变化情况,尽量快速准确的把握市场变化,为相关的器材进出口企业提供第一手的信息资料,完善体育器材进出口的出口退税体制,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服务。
第五,国际市场的开发程度较低,市场供求集中。近年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我国的体育器材大部分流向欧盟各国以及日美。输出地的过分集中直接导致我国器材研究和出口的稳步发展,开放程度也难以有大的提高。同时,高度的集中也直接威胁到体育器材行业经济的稳定,导致其抵抗国际经济风暴的能力大幅度的降低,对这些进口企业有太强的依附性。
第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形成品牌意识。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起步较晚,企业相对的自我保护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当然这也与企业现在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等原因有关。整个企业内部制度不完善,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对于专利侵权问题难以快速应对。同时激励机制的缺失也使员工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企业产品和技术缺乏特色。
针对前文中所分析的我国体育器材企业发展中所存在的种种困难,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十分重要。
(1)政府应加大对运动器材贸易的政策支持。首先,针对WTO的具体要求对我国现行的法律进行进行整理和修订。使我国对外贸易相关法律不断完善,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提供最大程度的法律支持,维护对外贸易的和谐环境。其次,国家应当看到体育器材进出口的快速发展,针对体育器材出口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以防体育器材企业无序发展或出现管理真空,同时建立专项的运动器材进出口基金,保障我国中小器材企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再次,国家应当不断强化相关的风险预警机制,并不断加强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使我国企业能够快速把握市场动向,使国家和企业能够根据服务信息快速调整相关政策和产品设计。
(2)加强企业内部调整,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目前国际相关的体育器材质量检测标准多以欧美国家为准,原因不外乎欧美此项方面起步较早,相关检测标准更为科学完善。针对我国企业,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提高自身对当前环境的适应性。同时,不断提高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制定相关的行业认证标准,提高自身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执行性,不断提高自身商品的市场认知和质量水平。
(3)加强自身产品的技术注入,不断向国际标准迈进。我国的体育器材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并着力于自身品牌的树立与推广。对于我国器材企业而言,要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资金额,不断增加企业中科研人员的数量。条件允许的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科研中心,使自身的产品更加具有技术上的主导型,自主性和领先性。使自身产品具有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性,成就自己的国际体育器材品牌。
(4)实现产品的标准生产。标准化生产可以说是我国器材企业所面对的一个十分迫切却又相对复杂的问题。现在我国的体育器材企业较多的表现出生产的无标准状态,所生产的体育器材标准不统一。使自身产品利用率降低的同时也直接导致产品原料不能交叉替换使用,生产成本难以控制。
(5)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调查显示,我国的体育器材企业的自我保护意识普遍不强,主要表现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缺失。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我国目前许多中小体育器材企业还不具备自身的研发能力,现有产品的生产还停留在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学习和模仿。部分企业更是直接进行产品和设计甚至包装的抄袭,直接侵犯外国企业的知识产权。其次,部分体育器材企业不重视对自身品牌的保护,虽然着力于发展自身技术不断创新但是没有做到及时的对产品品牌和技术进行注册和专利申请。近几年,我国企业品牌在国外被抢注的现象屡屡出现,我们必须进行反思,第一,我们要积极进行自主创新,寻找自身产品的技术突破点。当然可以利用他人的产品进行有益的借鉴。第二,对自己的品牌和技术要进行及时完善的保护,例如商标的注册,技术专利的申请等。防止仿冒品的出现,甚至直接产品技术的照抄,使企业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维护企业应有的利益。
[1] 张超慧.体育产业全球化趋势及其对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6).
[2] 何冰,周良君,陈小英,辛利.中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07(7).
[3] 闻重.能分奥运几杯羹[J].体育博览,2003(11).
[4] 鲍明晓.中国体育用品商能分几杯羹[J].中国体育,2007(7).
[5] 李永明.知识产权法[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