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大学的理论探讨与建设规划

2012-08-15 00:45袁新辉黄烟波武坤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年13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数字化校园

袁新辉,黄烟波,武坤

(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3)

数字大学的理论探讨与建设规划

袁新辉,黄烟波,武坤

(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3)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数字化校园建设阶段后,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问题。本文以中南大学信息化建设为例,分析了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提出了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下一个阶段是建设数字大学这一观点,探讨了数字大学的含义及其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定位,以建设面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务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四大信息技术服务体系为重点,介绍了“数字中南”的建设规划,文章的最后指出了数字大学建设中必须特别加以重视的三个要点。

教育信息化;数字大学;建设规划;信息技术服务

一、前言

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可以分为以实现业务处理电算化为主要任务的起步阶段、以校园网建设为主要任务的网络化校园建设阶段和以信息服务集成为主要任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阶段。

以中南大学为例,我校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用计算机处理财务管理、教学管理、人事管理等业务以来,陆续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取得了许多标志性成果,已建成了以校园网、校园一卡通系统、公共数据库平台等为代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以数字图书馆、多媒体精品课程库、网站群等为代表的丰富的信息资源群,以教学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为代表的业务处理系统以及以信息门户、迎新离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跨部门信息系统,不仅已能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提供信息化支撑,还走出了一条以信息技术服务、跨部门系统建设和自主社会化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之路。[1]

但和国内高校一样,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也面临许多问题,[2]信息化需求多样化、水平差异化、服务个性化的挑战依然存在,信息共享和系统集成的任务依然繁重,随着应用的不断丰富,数据越来越多,系统的运维越来越困难,出现了信息化时代新的工作低效率问题。[3]

二、数字大学及其定位

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新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教育信息化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以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无线宽带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给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新技术和新方法。

面对新的形势,重新审视我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面临的种种问题,可以发现其根源在于数字化校园关注的重点还主要集中在数字化、网络化上,建设的重点还主要集中在校务管理和校内服务方面,对学校教学和科研支持不够,虽然有学者分析了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教育信息化问题[4]和数字化校园中科研支撑平台建设问题[5],但服务教学和科研并没有成为当前国内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践的中心任务,因此,要克服数字化校园的不足,实现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必然要开展数字大学建设。

数字大学是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时间和空间维度不断拓展,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组织模式深入创新,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优秀成果不断涌现,管理与服务高度信息化,与大学实体相互依存的信息化和虚拟化大学。

数字大学除在现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关注高校各种环境、资源、活动等的数字化,推进信息共享和系统集成外,还将更加关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教育信息化的服务范围,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着力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科研模式、管理服务方面的创新性应用,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对学校实现各项职能的支撑力度。因此,数字大学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更高阶段,在数字大学建设阶段,信息技术将充分展现其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成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数字中南”建设规划

“数字中南”是对中南大学建设数字大学的简称,“数字中南”的建设任务和内容非常丰富。限于篇幅,下面仅介绍“数字中南”的四大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及其支撑服务体系。

1.建设面向人才培养的信息技术服务体系

以支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通过建立集移动学习系统、视频教学系统、虚拟实验室于一体的网络虚拟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学生开展互动、自主学习提供方便,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构建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培养所需的虚拟实验平台、教学评价平台、师生交流平台以及基于“云技术”的移动学习资源平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建设学生自主学习社区,鼓励学生与具有共同学习目标的其他学生一起协作学习,充分发挥其特长,展示其个性;利用“云计算”技术对多媒体教室进行数字化升级,配备无线上网、交互式电子白板、交互式反馈系统等设施,方便师生开展小组讨论、研究性学习、互动式交流等教学活动,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面向人才培养的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中,要注重新的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用信息技术支持新的教育理论在人才培养中的实践。要注重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他们在教与学活动中的信息化需求,切实解决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问题,支持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用新的信息技术、新的信息平台进行教学创新。

通过建设面向人才培养的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可以为“数字中南”提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育教学创新的信息化环境,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奠定基础。

2.建设面向科学研究的信息技术服务体系

以支持科研组织模式创新为重点,以科研人员为中心,完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科研业务管理协作平台、科研信息发布平台、科研成果推介平台、学术交流平台、个人信息空间等,用信息技术实现学术信息、学术资源的有效共享和交流,帮助科研人员及时了解科研动态,发布科研需求,用信息技术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和科研组织模式创新。

在面向科学研究的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中要注重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让青年教师和学生能尽快了解相关学科科研动态,让有相同或者相近科研兴趣的师生能更加高效地沟通交流,让科研人员能尽早发现潜在的合作伙伴和培养对象。

通过建设面向科学研究的信息技术服务体系,为“数字中南”提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以及科研教学相互促进的信息化环境,为促进学校科研发展提供支持。

3.建设面向校务管理的信息技术服务体系

以推动职能转变、提升管理效率为重点,继续遵循信息技术服务的思路,以信息门户为抓手,围绕信息共享和系统整合两大目标,建设本科生教学管理、研究生培养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学生事务管理、资产管理、公文管理、电子交易结算、后勤服务等基于公共数据库平台的协同工作平台以及校园能源监控平台、新一代校园安防系统、基于物联网的虚拟校园等校级应用系统,促进决策科学化、服务系统化和管理规范化,全面提升学校校务管理水平。

在面向校务管理信息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做好整体规划,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信息共享、系统集成和流程优化来推动管理职能转变,提升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

通过建设面向校务管理的信息技术服务体系,为“数字中南”打造一个安全协调、注重服务的校务管理信息化环境,为学校有序高效运转提供支持。

4.建设面向社会服务的信息技术服务体系

以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学校、企业、社会之间的需求对接,促进学校科研成果更快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完善远程教育综合平台,让更多社会民众享受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医疗合作服务平台,协同三所附属三甲医院,延伸和拓展学校优质医疗资源服务范围,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信息服务;建设高校网上虚拟社区,为高校学生网络社会生活提供平台;建设社会服务综合管理平台,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水平;丰富和改善服务能力。

通过建设面向社会服务的信息技术服务体系,提升中南大学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数字中南”的空间维度。

5.建设和完善“数字中南”的支撑服务体系

以全面支撑“数字中南”四个信息技术服务体系为重点,通过建设和完善“数字中南”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全面实现校园网络的有线无线一体化,升级和完善公共数据库平台的软硬件环境等,为“数字中南”打造一个高效、安全和稳定的信息化基础;通过建设信息技术“云服务”平台,构建虚拟化服务器群和存储群,提供高性能科研计算“云服务”等,为全校师生员工和社会大众提供“大众化”的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继续完善丰富各类校园信息资源,加大信息化应用数据储备的广度与深度,为“数字中南”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功能的实现提供信息资源支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着重加强信息化建设和运维管理的组织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运维管理机制建设,为“数字中南”的建设和运行提供组织、制度、经费、技术以及人才保障。

通过建设和完善“数字中南”的支撑服务体系,为“数字中南”四大信息技术服务体系提供网络基础、软硬件环境、信息资源以及体制机制方面的保障。

四、结束语

数字大学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阶段,在数字大学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把建设的重点从以往注重各类信息要素数字化、管理业务流程网络化调整为注重信息技术在人才培养、科研模式、管理服务的创新性应用上来,同时也可以按“以我为主、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思路,大胆引入社会技术、资金、服务等各种资源,加快数字大学建设。

其次,数字大学建设不可能由某些业务部门完成,也不可能由信息化建设组织管理部门独立完成,要进一步优化信息化建设的体制机制,组织协调学校各个部门、全体师生都参与到数字大学建设中来。

最后,数字大学与现实大学是紧密相关的,各个学校不同的校情和信息化建设需求决定了数字大学也具有多样性,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数字大学,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

数字大学是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新生事物,还需要我们在深入研究高校信息化的规律和理论的基础上加深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验证探索和提炼总结。☉

[1]武坤,袁新辉,蒋新华等.中南大学信息技术服务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6):1-3.

[2]李开荣,刘小燕,高卫颖等.高校数字化校园变革的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8(8):7-11.

[3]蒋东兴,许庆红,刘启新等.信息集成阶段新一代数字校园建设探讨[J].教育信息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增刊),2006(10):1-7.

[4]陈丽春,谢安俊.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教育信息化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8):92-93.

[5]付小龙,袁芳,蒋东兴.数字校园科研支撑平台的研究和实现[J].计算机科学,2010(10):220-226.

(编辑:金冉)

book=34,ebook=100

G647

:A

:1673-8454(2012)13-0034-03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数字化校园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数字化制胜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