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开拓创新以及全球化合作关系的不断加深,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又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提高,新产品尤其是高科技产品的竞争几乎是全球产品市场竞争后的热点。由于科技的进步使得新产品不断被开发并代替旧产品,以及产品种类不断增多,消费者已不满足于产品本身的质量要求,而更多地关注产品的售后服务质量。这无形中给企业带来额外的压力,促使企业内部各种技术或关系出现很大变革,其中供应链变革就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值得庆幸的是,上个世纪末以来供应链及其管理得到政府、企业及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政府在财政上资助企业,打造现代供应链企业带,促进企业及当地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企业也逐渐认识到供应链对于其生存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一个企业靠自身实力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已远远不够,企业必须处于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中才能获取发展空间和竞争优势,戴尔公司的供应链管理就是很好的例子。学术界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也不断增多,洪伟民、刘晋(2006)回顾了基于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和平衡计分卡两种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并从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决策评价和数据包络分析三种模型分别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选择研究进行综述,最后总结了当今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1]
即便如此,供应链管理中的成本控制一向是企业需要改进的焦点。由于一些企业盲目追求供应链环境,导致成本过度浪费,严重影响企业的业绩,因此供应链环境下控制企业的成本是非常有必要的。迟晓英、顾娟(2000)从价值链理论入手对现代供应链企业的成本控制方法进行研究,认为该理论对供应链企业成本控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2]刘志娟(2003)也用同种方法进行研究,验证了这一点。[3]饶晓秋(2006)研究发现,交易成本理论可以为供应链企业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提供新的视野。[4]他认为,交易成本理论主要反映供应链环境下企业之间进行交易时应如何对交易成本进行控制。殷俊明、王平心和吴清华(2005)则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供应链企业成本控制的演进过程进行分析,并建立良好的成本控制体系,提出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体系。[5]本文就从供应链企业入手对企业的成本控制体系进行再研究,为供应链企业形成良好的成本控制理念提供一定的借鉴。
成本控制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一项至关紧要的任务,由于企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及竞争手段或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企业为了寻求有效途径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对其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以获得最优效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创新,陈旧的企业成本控制体系已不适合当前企业快速发展的势头,因此成为限制企业良好发展的瓶颈。而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就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优,因此成本的有效控制便是其目标得以实现的必由之路。再者,为迎合现代化企业快速发展的势头以及企业生产管理的日益综合化,企业在不同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应采用对应的成本控制方法,摒弃传统的单调型成本控制方法,以免犯形而上学的错误。为了更清楚地研究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成本控制体系,首先对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进行阐述,本文将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概括为以下三点。
虽然我国大部分企业随着工业的进步,在产品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不小的飞越,但是其中也造成了很多浪费,企业运作效率普遍不高。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内部对成本控制不太重视,成本控制观念比较落伍。很多企业只是注重生产,而忽视了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效率,对企业成本的动态变化没有深刻地了解,甚至脱离了市场观念而自行运作。企业对成本控制观念的不深入使得其片面地对成本进行控制,表现为:第一,只对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而不重视产品设计、经营、创新和相关服务等方面的成本控制,这种片面的行为使企业对其整体价值链的认识不足,使成本控制概念变得模糊;第二,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产权成本等非物质成本认识不足,不能有效权衡成本控制的内容;第三,对成本控制的地位不能搞清,认为成本控制只是高层人员的事,忽视了成本控制的主体应涉及企业内部能够影响企业成本的所有人员。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现代企业大都认为制造成本这一在总费用中权重最大的成本才是需要重点控制的对象,因此企业对产品制造成本的核算及控制尤为重视,制造成本的核算方法也层出不穷,如应用标准成本核算方法对企业制造成本加以控制。但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服务业不断占据我国市场,单纯的制造业已不能在产品市场立足,取而代之的则是产品的服务水平。由于传统观念的约束,虽然企业重视对产品的创新、售后服务等,但对其设计、创新、销售、物流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成本控制仍没有充分重视。而且由于企业成本控制手段的落后,对成本缺乏有效手段进行预测和管理。
传统的成本控制体系核算单单以业务量作为标准,即假设业务量是企业成本的唯一影响因素,[6]原因在于以往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直接以劳动量作为标准进行核算。但由于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不断引进,劳动的比例已大幅下降,取而代之的是高科技生产工具或其他相关设备。于是产品生产成本中所占劳动者的作业费用越来越低,如仍沿用传统的成本核算体系必然不合理,导致产品成本核算结果不准,直接导致产品的成本信息获悉不精确,这将使企业的决策者难以根据所的成本信息对成本控制体系做出正确的决策。
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合理改变原有的成本控制的观念,对各成本指标以及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审查和管理,建立全面的成本控制体系。此外,企业必须全面考虑自身处境,对成本控制的方法和手段以及相应技术斟酌选择,同时寻找新的环境得以优化成本配置,其中供应链便是企业优化成本的一条有效途径,企业应努力参与供应链管理,共同发展与承担责任,使得整个供应链成本得以减少。
信息网络化观念的加深使企业由单一的价格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供应链成本控制已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手段。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的主要运行方式,它是对供应链中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物流等进行控制,以提高各供应链企业的效益为目标。一般供应链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总希望达到总成本最优和产品满足消费者需要,而供应链管理恰能通过管理供应链各个环节,满足企业的这些要求。总体来说,供应链对企业成本控制有以下三点影响:整体上可以同时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使成本控制的范围大幅增加;可以是成本控制信息搜集能力增强,使成本控制决策更具科学性。
首先将供应链成本如下定义:在供应链过程中由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共同构成的成本,加上该过程中的机会成本,[7]供应链成本主要包括订货成本、购买成本、生产成本、仓储成本、运输成本、交易成本、经营成本和服务成本等。根据产品沿供应链生产销售等过程,可将供应链成本分为采购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物流成本、交易成本、仓储成本和其他成本。[8]生产成本即企业生产产品所消耗的费用,它一般是企业制造的总成本;物流成本是对产品运输量的支出,随着物流业的发展,供应链物流成本应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交易成本是供应链内部企业之间完成某种交易而需要的支出,这也是供应链成本额的重要组成部分;仓储成本是产品暂存在供应链某节点需要的存储费用。
根据企业利益最大化及消费者满意程度,可将供应链成本控制的原则分为三种:(1)成本效益原则。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以实现最低成本满足最高利益的,因此不能盲目提高服务量。企业应以供应链整体效益为基准,控制供应链成本。(2)需求型原则。供应链企业要以产品需求为导向,适当对仓储等成本进行控制。(3)系统化原则。供应链企业应以整体的提高为理念,不能过度追求自身利益。
以下从供应链各主要环节对供应链成本进行分析:
(1)订货环节。企业应预先对产品相关信息进行审核,在充分了解产品成本信息的前提下方便客户订货。订货时需要人力和物力资本,企业应严格调整这些资本进行有效配置,以免产生浪费。订货后,存货必然减少,同时资金流增加,企业应对其有效控制。
(2)生产环节。分销商先将货单给制造商,此时需有效控制订单成本;产品生产过程中必然要存储,产生仓储成本,其可按安全库存计算:先计算安全库存量S,检测产品的不合格率a,根据C=(S+Q/2)(1+a)*c可计算库存成本,其中c为单位库存成本,Q为订货量。生产环节最重要的是生产成本,它可以根据企业具体产量及单位产品成本求得。
(3)交易环节。以产品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交易为例,制造商采购原材料时产生采购成本、订货成本、信息成本、仓储成本等,这时企业应建立良好的交易机制,节约交易成本。比如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合作博弈对这些成本有效控制。当双方达成交易时,供应商应将货送至制造商,便产生物流成本,它由运输量、交通工具、道路等因素决定,可按C=(c1+c2)/Q+c2*L表示,其中c1、c2表示运输单位成本和交通工具单位路程成本,L为路程。
(4)销售环节。与上相仿,销售商对产品销售时应对产品的仓储成本、产品销售成本、售后服务成本等进行有效控制。结合以上四个环节,供应链企业便可以构成较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对企业及整个供应链成本有效控制。
目前供应链企业普遍采用的成本控制方法有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等。其中目标成本法以目标销售额减目标利润为原则,以产品价格为基准来控制产品成本,该方法主要计算产品的市场驱动成本、产品目标成本和相关组件目标成本,并协调这三种成本之间的关系。供应链中每家企业都以三种成本的协调为理念,与供应链伙伴合作,使成本保持最优。而作业成本法则以产品消耗作业、作业产品成本为基准,企业根据作业的内容找出浪费的资源及所在活动,并合理采取措施加以优化。[作业成本法从供应链整体方位研究供应链活动及交易产生的成本,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在供应链环境下,它比目标成本法更能准确地定位成本信息,能更有效地为企业建立成本控制体系提供有效途径。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供应链企业也可以寻找其他有效方法对成本进行控制,如层次分析法、价值工程法等。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一一赘述。
本文分析了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并从供应链企业的成本构成、成本控制原则及成本控制方法三各方面具体分析,认为供应链企业应从产品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综合考虑存在的成本,并对相应成本进行度量及应用作业成本法等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建立供应链环境下完善的供应链成本控制体系。
[1] 洪伟民,刘晋.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6(8).
[2] 迟晓英,顾娟.价值链价值流分析方法对成本控制的启示[J].上海会计,2000(8).
[3] 刘志娟.基于价值链成本控制系统的主要技术研究[J].财会研究,2003(7).
[4] 饶晓秋.交易成本理论:解释成本管理会计理论的新视角[J].当代财经,2006(1).
[5] 殷俊明,王平心,吴清华.成本控制战略演进之逻辑:基于产品寿命周期的视角[J].会计研究,2005(3).
[6] 曾平华.电子商务环境下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企业成本控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8.
[7] 李新,韩玉启,刘婷婷.基于供应链下的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价值工程和Kaizen成本法的整合框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12).
[8] 索晨霞,邓子琼.供应链成本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