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俊霞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河南南阳473009)
教学论的若干重要问题探讨
吕俊霞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河南南阳473009)
教学论是研究教学活动的规律和技术的科学。教学论也和其它学科理论一样,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丰富的内容,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更加科学而具体。教学现象是一种人类社会用以传承文明,促进种群和个体发展的独特、客观的复杂现象。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和揭示,应该是一个从教学现象到对其进行主观描述的过程;而教学现象本身则处于相对稳定而又不断变化之中。分析和探讨教学论的几个重要问题,包括教学的本质和特点、教学环节及课堂教学,探讨教学各有关环节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论;认识过程;高等职业教育;观察;思维;记忆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和领域,值得相关人员研究与探索。就职业技术学院而言,教育、教学的理论建设刻不容缓。理论的积极作用,全在于它对实践的指导性。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将是盲目的或不自觉的实践。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因此,在教学论与实践的研究方面,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理论先行,理论超前,理论指导的观念越来越明确,宏观研究和整体把握对象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所认识。
学校的功能是教育,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教学。对教学本质的揭示,是人类长期实践和认识的结果。教学的词义古今中外表述不同,反映了在对教学的理解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反映了不同的教学理论,它是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积淀。现代教学论,科学地阐明了什么是教学、教学要素和教学本质。
1.1 教学概念的界定
对教学概念的阐述如下:
(1)“特殊认识”论: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移到学生身上的过程。
(2)“认识发展”论: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
(3)“认识实践”论: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4)“教与学的统一”论:教学是以课堂内容为中介,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教学是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教学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知识为主的教育活动。
上述种种,反映了人们对教学概念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作为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来认识和理解教学一词的含义,拓宽自身的教学理念。那么,究竟如何界定这一概念?可以从交往活动、认识过程和目的性三方面加以概括。
(1)教学是一种多向的人际交往活动。因为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的讲授,还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既有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也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促进。
(2)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认知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科技知识进行认识、理解和运用。但这种指导作用必须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相统一。
(3)教学有多种目的(或者说是目标)。一般地说,教学应该有三个目的,即认知的、情感的、动作技能的。尽管在不同阶段可能有所侧重,但终归是这三个目的的统一。
1.2 教学活动的要素
关于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有多种观点。常见的有三因素说(教师、教材和学生),四因素说(教师、教材、学生、教学环境),五因素说(教师、教材、学生、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七因素说(教师、学生、方法、目的、课程、环境、反馈)。
所谓要素,是指构成事物的必然因素,它有如下特点:
(1)构成性,必须是构成事物不可缺少的因素;
(2)包容性,所构成的事物具有高度概括性,包容事物的全貌;
(3)基本性,构成事物本身是单一的,不能再分;
(4)目的性,每一个事物在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带有明显的目标,并以达到该目标而在系统中行动。
据此,可以把构成教学活动的要素限定为: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内容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被认识的客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载体。所以,教学活动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
1.3 教学的理论基础
教学论的理论基础,广泛包括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生理学等传统教育理论,还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理论。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它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认知与实践的关系,这是认识、理解教学本质的前提。教学活动,主要属于一种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认识活动是哲学研究的问题;而心理活动是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但心理学本身也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并接受哲学理论的指导。
科学的教学论,是在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中形成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便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所必须遵循的认识路线,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认识一切事物的规律。教学活动也必然以此为指导,才能对教学活动中的认识活动做出科学的分析;所不同的是根据教学活动的特点,教学认识过程具有简略性。
心理学和高等神经活动学说,也是现代教学理论基础。因为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兴趣、性格、情感、意志等生理、心理现象与教学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意志与认识不能相互替代。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识活动与意志活动同时存在,彼此相关,却不相同。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可以增进大脑活动,对教学活动的信息在大脑皮层中建立广泛深入的条件反射网……。所以,心理学和高等神经学的解释,使教学论更为科学化。
系统论认为,可以找出多种行动方案,在其中进行优化选择,以期达到系统目标。这一原理可以指导由许多基本要素组成的复杂的教学系统,从中找出最佳方案。利用信息论原理指导教师,不仅要善于把书本知识由信息的储存状态,变换成信息的传输状态并输出,而且还要使学生能有效地输入和反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实现最佳控制,就必须准确把握教学中大量的反馈信息,以保持信息的畅通和准确传输,这样才能有效组织教学,最终使教学活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与学密切联系,师与生相互作用;教为学而存在,教为学而服务;学可以促进教,不同对象、不同目标的学,给教师提出了不同要求。教学相长,师生互动是其必然;互动的最佳状态是行动的谐振、心灵的共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学活动具有明显的特点,现归纳如下:
教学活动,就其外在表现形式来看,主要是传授和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学生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从知之不完全、不确切到知之较完全、系统和确切。这一认识过程要遵循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但是,教学在整个认识活动中又有它自身的特点:它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怎样把人类积累起来的基本认识,有效地转化到个体的认识中去。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使学生的个体认识,提高到社会所需要的水平上来。教学过程是人类总体认识和学生个体认识之间的重要的桥梁和纽带。教学过程的这一社会价值和功能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了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的简约性,主要表现为:
2.1 学生认识的对象以系统的教材知识为主
教材知识是经过前人无数次实践总结的认识成果——概括成的知识体系,它主要以书本知识的形式体现出来。这种以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不受个体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大大提高了认识的起点,缩短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
2.2 学生的认识活动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在这种条件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排除人们在探索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偶然性和盲目性。学生在教学中的认识过程是采用最有效的方法来完成的,是一种简约化了的认识过程。
2.3 教学认识过程
教学认识过程是具有多开端性的,它既可以从生动的、直观的事物开始,也可以从理想的、抽象的理论开始,只要是对学生的认识有利,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1)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
学生主要通过对教材所规定知识的理解来认识世界。在这些活动中,总是既有观察、思维、记忆等智力因素(即智商IQ)参与,又有非智力因素参与。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例如感觉,兴趣,动机和情感等(即情商EQ);意志,毅力,经历挫折、闯过逆境的能力等(即逆商AQ)。这些心理因素,虽不同于认识因素,但却参与认识活动并制约认识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体的认识都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即IQ、EQ和AQ)交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因为人是完整的人,其各种心理因素相互联系构成完整的整体而发挥作用。非智力因素虽不是认识活动的直接成分,但它伴随着认识活动,并且起着导向、动力和控制作用,直接制约着学生认识活动的进程和结果。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体发展,直至个人的成就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教学是以认识为主的全面发展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凝结在知识之中的方法、态度、思想和精神等,这些才是最终目的。因为教学必须为一个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他将来的发展服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面向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被称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知(learning to know),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做(learning to do),即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强调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培养在团队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以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这些理论旨在说明个性的全面发展的特点。
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在运行过程中是一个相互联系、衔接有序的闭环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活动如果脱离了整体,或与整体不协调,就会削弱整体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某一个环节的重要性;否则,教学系统的功能就不能发挥。
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学活动包括以下基本环节:
3.1 备课
备课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本门课程的内容进行钻研和熟悉,并设定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备课包括如下步骤:
3.1.1 研究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
研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是为了明确本堂课在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上的地位和作用。
3.1.2 钻研教材,博览群书
对教材由“懂”变“透”;由“透”变“化”。“懂”就是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内容;“透”就是对教材融会贯通;“化”就是教师的认知、情感和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融化在一起。教师在知识的掌握上,要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
3.1.3 熟悉、了解学生
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了解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质量、学习态度和方法,了解思想状况甚至个性特点、健康状况。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健康的心理,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对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人,必须及时进行心理教育;否则会影响其思想和行为方式,甚至影响整个人生。
3.1.4 设计教学方案——写教案
教案要把授课班级、日期,授课课题,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时间分配,作业布置等一一写清。写教案的过程是自己构思和默讲的过程,不能忽视,更不能无教案“照书读”。
教师完成以上步骤后可上讲台。
3.2 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研活动和学习活动相互作用最直接的体现。上课对每个教师来说是他的思想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对上课的基本要求如下:
3.2.1 目的明确
教学目的是教学的灵魂。教学目的要确切、适当,要贯彻到知识讲授中去,真正使学生明确这一堂课的目的。
3.2.2 内容正确
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在进行教学时,应注意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使学生明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2.3 方法恰当
教师要善于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各种方法能有机结合,运用自如,使学生既有紧张有序的学习活动,又有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师生互动,配合密切,情感融洽。
3.2.4 结构紧凑
教学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能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效果。
3.3 辅导、答疑
辅导、答疑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其目的如下:
(1)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习方法,使学生既“学会”又“会学”;
(2)给学习有困难或缺课的学生补课,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3)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作个别指导,扩大其知识领域;
(4)补充课堂教学之遗漏和疏忽。
辅导、答疑环节是师生交流的好机会,也是学生发挥本体作用的最好时机,师生感情将由此得到增进。
3.4 批改作业
批改作业是整个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从中得到信息,并进行分析、评价。因此教师应经常检查学生的作业;认真、及时地批改作业。批改方式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灵活运用。例如全面的批改、重点批改、轮流批改、当面批改、学生间相互批改等。批改作业时,应当注意作业中的错误数量和性质,并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原因的分析要从知识因素和心理因素两大方面进行具体查找。对于一些共性问题,要全班讲评;个别问题要个别指正。
3.5 成绩检查和评定
学习成绩的检查和评定,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对学习成绩的分析,不仅可以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对教学情况也是很好的总结。教师通过成绩检查,反思自己的教学质量,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
(1)考试命题
要根据课程大纲和课程的基本要求进行命题。命题偏易、偏难都是不恰当的。
(2)试卷的评定
一定要客观、公正。应先有标准答案,及时作评定工作,不可在评卷中带有感情色彩。
(3)成绩检查和评定的方法
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可采用笔试、口试或带有设计方案的方式进行。评定可以是百分制;也可以是等级制,即优、良、中等、及格和不及格。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历史上有个变迁的过程。资本主义以前的学校盛行的是个别教学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由个别教学发展到集中教学和班级教学。班级教学的创始人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20世纪初为适应资产阶级自由竞争的需要,提出了按成绩、按能力分组,把同一智力、能力水平的学生分成一组,分别教学,称为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20世纪末期美国的特郎普制和不分级制也都很流行。但班级课堂教学仍是主要的教学形式。
4.1 课堂教学的概念和评价
课堂教学又称为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学生按照入学的程度编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时数,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
课堂教学是我国各类学校的基本教学形式。它的特点是:①有利于经济发展需要,有效和大规模地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但是课堂教学也存在某些局限性:①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限制,学生容易处于被动状态;②难以照顾不同基础学生的不同要求,给因材施教带来不便;③课堂教学容易导致以理论为目的,将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人为地淡化、分割。
了解了课堂的优越性,就知道为什么至今在世界范围内,它仍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了解了课堂的局限性,就应当补救,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
4.2 课堂教学的类型和结构
班级课堂教学在人们长期的实践中,经历了初级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前苏联教学论作为代表,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使课堂教学这一形式,形成了体系。具体地说,课的类型是指根据主要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一是综合课,即在同一堂课中完成两种以上的教学任务的课。二是单一课,即在同一堂课中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例如以讲明新教材为目的的传授新知识课、实验课;以巩固知识为目的的复习课及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的实训课、实验课;以检查学生知识、技能为目的的检查课等等。课的结构主要由课的类型决定。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结构;同一类型的课,针对不同班级、不同专业和不同教材内容,其结构也有所不同。尽管如此,也有一些相对稳定的基本组成。
4.2.1 组织教学
教师通过语言、神态、动作,从上课一开始就迅速安定学生的情绪,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并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从心理上到物质上都做好准备。组织教学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4.2.2 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口头的、书面的或实践性的检查方式,检查复习已学的内容,达到巩固旧知识的目的;继而从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入手导入本堂课的新知识。这个环节也称导入新课。
4.2.3 讲授新课
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所占用的时间最长;教师按照本堂课的目的要求,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讲课要求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和逻辑性强,要体现认知规律;特别强调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好板面设计,板书要工整。
4.2.4 巩固新知识
每次课的最后安排5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提问、练习、复述、总结等方式对所学的知识或技能进行巩固,以加强消化、加深理解,使“厚书变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本次课的归纳总结,理清本次课的内容框架,并纳入之前所讲的内容体系,使前后知识或技能连贯、浑然一体。这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千万不可忽视。
4.2.5 布置课外作业
目的在于进一步消化和巩固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对某些较难的作业,可作适当的提示;必要时,要做示范。
4.2.6 结课
怎样结束一堂课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写文章有龙头,虎腰,凤尾之说。上课犹如写一篇文章,完美的结束不仅能保证教学结构的完整性,也能令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达到“剧终而情不尽”的艺术效果。
研究、掌握并运用课堂教学的类型和结构,对于教师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是很有意义的。每个教师都应能根据教学任务、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全面规划、正确选择和运用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使课与课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合理运用课堂教学的结构,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就能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
4.3 课堂教学目的的确定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由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和教学内容决定的。但是教学目的是主观性的,这一主观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又会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其他种种教学行为。现代教学论对教学目的的研究十分广泛:有的以发展为目的;有的从人力学的观点出发;有的以社会目的为前提;还有经济目的、综合性目的等等。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而言,教学目的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4.3.1 智育目的
每门课程的不同单元及其各个章节都有其特定的知识范围。课堂教学必须完成一定知识量的传授,对学生的智能有所开发。对知识的传授,由于知识结构本身存在着差异,例如概念、原理、理论和应用等等与培养目标存在着差异,又如研究性人才存在着差异等等,所以在确定教学目的时应有不同的要求。一般采用掌握、熟练掌握;理解、深刻理解;熟悉、了解和一般了解等限定词,来描述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程度的要求。
4.3.2 能力目的
能力是指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收集信息、观察问题(what)、分析问题(why)、判断问题(where),组织协调,社会交往(who),把握机遇、抓住时机(when)的能力和拟定方案、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解决实际问题(how)的能力。根据不同要求,一般采用初步具有、具有、完全具备等来描述对能力的要求。
4.3.3 思想品德目的
我们反对给课堂教学贴上政治标签,说大话、说空话。也反对不注重思想品德的教学观点。提倡教书育人,提倡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学之中。例如爱国教育、诚信教育、艰苦奋斗教育,教育学生要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集体、培养团队精神,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等等。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胡弼成.高等教育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3]张楚廷.教学论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4]章志充.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曾天德 等.心理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6]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A Discussion on Several Issues Concerning Teaching Methodology
LV Jun-xia
(Henan Polytechnic Institute,Henan,Nanyang 473009)
Teaching methodology is the study of the teaching law and technology.Like other theories,teaching methodology has developed into a theory of rich content,which provides more detailed guidance for teaching practice.Teaching is a unique phenomenon of human society which promotes the heritage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aces and individuals.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some important issues concerning teaching methodology,including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ing,teaching procedures and class teaching,and explores the features of each teaching procedure,as well as their mutual connection.
teaching methodology;cognitive proces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observation;thinking;memory
G42
A
1008-8156(2012)01-0029-05
2012-01-26
2012-02-10
吕俊霞(1963-),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系统工程专业工学硕士。研究方向:电工电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