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能远
(浙江台州市黄岩区院桥中学)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
◆王能远
(浙江台州市黄岩区院桥中学)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教学评价体系是促进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是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基本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转变评价观念,探索评价方法,使之成为能够支撑即将实施的两卷合一的考试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评价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下面是我在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中对评价方法进行的一些探讨和实践中总结出几点体会。
1.课堂评价的目的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凌驾于教学之上的一个孤立的环节,他是教师的教学决策和学生的学习决策的基础。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即通过评价确认学生的进步及达到的学业水平,诊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发思和发展。
2.良好课堂评价的特征
(1)能够有效促进教与学的改善的课堂评价才是良好的评价。在教学中,积极有效的评价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效学习时间的延长,达成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
(2)在促进学习的评价中,学习者的任务是缩小当前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在这一过程中,自我评价非常重要,教师的角色是在学生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告之目标并推动自我评价。课堂中的反馈应当是双向的。
(3)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评价目标三位一体化),教学目标要注重课堂生成,强调预设目标,也要关注生成目标,甚至可以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
(4)要及时的反馈。“及时”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解和提高不同差异学生的学习效果而选择的反馈评价时机。“反馈”: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双向或多向信息的交流。
(5)学生能积极的参与,主要是指学生的自我评价。
1.提出清晰明确的目标并让学生知道
目标必须准确、清晰地加以陈述,并让学生知道。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下位目标,老师应根据具体的内容、学生与情景来确定目标的重点。在陈述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素:
(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由于教学目标的检验是评价学生的结果有没有达到,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
(2)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关于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如“可以查书本”或“允许百度”;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帮助系统或老师预先制作的操作录相”;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能……”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本节操作过程中,能叙述关键步骤”。
(3)表现程度,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课程内容标准所指向的表现程度通常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因此除了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的差异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所有学生的共同程度,如假设一道题目有五种操作方案,但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标准,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用五种解题方案,那么就可以这样来陈述,“至少写三种解题方案”、“60%学生都能用五种解题方案”等。
2.设计适当的评价工具
教学评价的方法是教学评价的主体为完成教学评价任务所采用的某些工作方法。而教学评价的工具,则是教学评价的主体在进行教学评价工作时常用的一种评价技术,是对评价对象进行测定时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这如同医生看病中的诊断方法和探查器具那样,既有其联系的地方,又有其不同的方面。无论是教学评价的方法还是教学评价的工具,都受评价目的和评价内容所制约。
3.正确运用评价结果
在评价结果的运用上要区别对学生的评价与为学习的评价的区别。促进学习的评价不是用结果做出判断,而是用结果为改进提供支持。具体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要适当地对学生的评价结果做出解释,而不是笼统地分析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等情况,应对学生在本次评价中具体问题做出说明。分数、等级等评价性反馈对于促进学习价值有限。更有价值的是描述性反馈。
4.让学生参与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要求学生进行反思,肯定自己的进步、成绩与问题。要做自我评价,首先要让学生重视,还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学生互评:新课程倡导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评价也需合作完成。每个学生自评的同时,要为自己同伴的课堂表现写评语,主要写优点和改进建议。这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了解、关心和帮助,也可以全面地、公正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1.评价注重发展性
发展性是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最重要的特征。所谓发展,指的是教学评价要改变统一的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择的功能,而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应该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水平,评价的作用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断发展。为此,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应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
2.评价注重互动性
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主体是多元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提倡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在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教学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评价成了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3.评价注重全面性
全面性是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全面性指的是教学评价必须全面、全员和全程(课程和过程)采集和利用与学生各种素质培养及各种技能发展有关的评价信息,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全部学习、教育的动态过程。全面性强调教学评价的整体 性与动态化,旨在把传统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运动过程。评价也不再仅由教师通过课堂内外的各种渠道采集学生素质发展的信息,而是设计各种评价工具,鼓励学生主动收集和提供自我发展的评价信息。
信息技术课是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对其教学质量进行测量与评价是无可非议的,但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基础、普及的教育,在教育中应体现其主体性,提高其信息基本素养,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并能学以致用。让我们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引下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同行,与时代同行!
[1]李俊飞.关于高职院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与实践[J].高职论坛,2007,(3).
[2]危力军,董晓惠.论教师评价体系改革[J].教育探索,2005,(5).
[3]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4]高凌飚.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学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