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国际商学院 严沁
欧债危机下中国跨国并购的SWOT分析及策略探析
西南财经大国际商学院 严沁
随着经济一体化,中国融入国际市场、扩大业务范围的要求激增,近年来跨国并购成为了中国企业融入国际市场的主要方法,充分发挥了我国企业在“走出去”战略中的优势,欧债危机从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的跨国并购开启了一片新的天地,本文将结合欧债危机的背景、SWOT模型分析法以及以往的一些经验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欧债危机 跨国并购 SWOT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后,欧洲各国政府通过美化财务大量举债,刚性的高福利和持续的低盈余使得希腊不堪重负,而2009年新政府上任后发现原政府对希腊财政状况的虚报惊人,实际赤字率高达12.7%,远高于上限3%的标准,这一消息披露后,普誉、穆迪等评级机构不断的降低了希腊的主权债务评级,接着欧盟里很多核心的国家接连遭到降级,欧债危机逐渐蔓延向整个欧盟乃至世界。然而,欧债危机在不断蔓延的同时,也为中国的跨国并购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中国自加入WTO以来,一些本土企业不断崛起,对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开拓国外市场需求巨大,很多中国企业纷纷加入了跨国并购来实现自己的国际战略。但一直以来,中国的跨国并购往往都有一段艰辛的过程,欧债危机的发生后这一现象出现了转机,从吉利收购沃尔沃到去年温州商人6000万收购原本估价6亿的美国大西洋银行,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从数量到地域都有了扩展,民营企业也渐渐投入了并购大潮。那么,欧债危机背景下中国的跨国并购优势何在,挑战有哪些呢?
1.1.1 外汇储备充足
截至2011年11月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3.1万亿美元,政府完全有实力支持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而通常,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只要与3个月内的外贸进出口额基本平衡就可以,但是2011年整年的进出口额才只有差不多3.6万亿美元。持有过高的外汇储备是有代价的,汇率风险,通胀压力都会很大。因此政府有充足的实力和理由利用外汇储备支持海外并购。
1.1.2 中国目前跨国并购动因充足,态度比较活跃
欧债危机使得中国出口有所萎缩,通过跨国并购走出去的需求迫切。强大的需求使得近年来中国的海外并购态度变得积极主动,有利于企业主动制定战略,提高竞争实力。
1.2.1 在选择并购对象上,经验不足,方法不科学
据调查中国近年来1/3的企业并购都处于亏损的状态,联想收购IBM后一年的亏损就抵过了联想两年的利润。中国企业选择对象的时候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选择标准,忽略了对并购对象的调查,加上国内缺乏可靠的中介调查机构,国际中介机构费用又高,使得中国并购过程问题重重。
1.2.2 缺乏精通国际贸易的人才
跨国并购资金大、风险高、管理困难,而且涉及两国以及两国企业各方面差异的问题,这势必要求中国企业拥有在国际事务中经验丰富、了解各国环境差异、拥有跨国企业管理才能的的国际贸易人才,然而人才的缺乏一直是中国走向世界最大的难题。
1.2.3 资金不足,国家外汇限制颇多
这主要体现在一些民营企业身上,跨国并购的往往需要巨大的资本作为支持,而境内的融资,民营企业缺乏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信用额度有限,境外的融资又要接受外汇管制的限制,对比欧美国家,国家对企业的投入也十分有限。
1.2.4 本土企业与并购对象融合困难,洋婚难结
这是中国海外并购存在最大的问题,80%的并购后都遭受了亏损,这大多源自于整合失利,两个企业融为一体,不仅仅是简单的加总问题,中国在这方面是十分欠缺的,以员工福利为例,TCL并购阿尔卡特后,采用中国本土的员工福利制度,导致阿尔卡特原本职员拒绝接受而辞职。
1.3.1 欧债危机导致欧元贬值,许多企业资产缩水,降低了中国跨国并购的难度
欧元兑美元的汇率曾从2008年的1.58跌到了2010年的1.2左右。欧元作为一种世界货币,其贬值意味着很多以欧元计价的企业资产缩水,欧盟国的企业当然就不可幸免了。而欧债危机对美国最大的打击是在金融方面,特别是涉入欧债危机其中的美国银行,美国摩根大通在GIIPS五国的风险敞口约为其核心资本的28%,而危机带来的不只这些,琼斯指数开始宽幅下跌,这反映出欧债危机已经向实体经济蔓延,美国很多涉入这场危机的银行可能都很难承受这样的压力。
1.3.2 欧债危机使很多欧美企业放宽了并购的条件
欧洲国家在欧债危机下,评级下降意味着其继续举债困难,政府为了稳定经济,对外资的需求迫切,欧洲很多资产都不得不以更加优惠的价格来面对并购,而政府碍于形势,也只有接受,中国的跨国并购相对变得容易。
1.3.3 给中国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提供更多机会
欧美企业的资产缩水,意味着资金方面弱于国有企业的民营企业有了通过跨国并购拓展国外市场的机会。美国大西洋银行曾经估价6亿美元,但是迫于欧债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打击,最终接受了温州商人6000万美元的收购,这不仅是我国民间资本踏足金融业的“破冰之旅”,更体现出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机遇。
1.4.1 误导性风险高
很多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经验不足,在选择并购对象上就比较欠缺思考,而欧债危机使得很多海外企业接受并购的条件下降,选择多了不仅会增加选择并购对象的难度,还会使得人们掉入低价的陷阱,制定并购战略时就会更加盲目。
1.4.2 价值风险模糊
通常来说,接受并购的产业大多亏损严重,行业没落,急于甩掉包袱,即使在正常的经济环境下管理起来都有困难,欧债危机使得他们的价值确定和后续管理更加模糊,需要更缜密地对其盈利能力、现有价值等指标进行评估,这对缺乏完善评估机构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
1.4.3 投入资本缩水风险
跨国并购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而欧债背景下,欧元的贬值风险持续攀升,人民币升值压力也更大,而这些压力都会反应在中国的跨国并购上,因为表示海外子公司价值的外币一旦贬值就意味公司资产在人民币账户上就会锐减,盈利也会相当困难。
1.4.4 政策风险
一方面,国内对于鼓励和保护跨国并购的政策有限;另一方面,中国一直以来都以低廉的成本获取价格优势,这在欧美常常被视作“倾销”,目前欧美政府虽然放宽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条件,但大部分是迫于欧债危机的压力,那么一旦欧债危机过去了,他们将作何决定,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恐怕大部分对中国不利,这个问题在目前是很容易被忽视的。
政府应当多加支持跨国并购,欧债危机是中国拓展海外市场的的一个机会,同时中国丰厚的外汇储备也能得到运用,政府应当抓住机遇,及时完善保护中国海外并购的政策,完善人才的培养,建立尽可能完善的中国中介评估机构,并降低相应的外汇管制,鼓励并协助企业的海外并购。
2.2.1 充分利用海外企业资产缩水的机遇
欧债危机带来的海外企业资产缩水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海外并购资金不足的弱点,抓住这个机遇,适度扩大并购规模,降低海外并购的成本。
2.2.2 整合民间资源,提高海外并购的实力
以往并购都以国有企业为主,而今涌现出来的民间资本不失为一种竞争力,但是这种资本多分散,整合有效的民间资本,使资金量更加富足,为并购的过程进行更有力的资金支持。
(1)加大国际企业管理创新性的学习,适应被并购方国家的文化,同时不损害已有的企业文化,更好的对并购后的企业进行整合。各国的市场的营销环境大同小异,跨国并购的成功需要两方完美的融合为基础,实践证明,中国企业在跨国企业管理方面欠缺。同时光靠学习国外的经验也有风险,即使地域相同,企业文化也会存在差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根据所并购企业的文化建立实用的的管理方案,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时候提出:收购过后是“兄弟”而非“父子”的设想是一个不错的例子,既考虑到了两方管理上的差异,也考虑到两方发展模式上的差异,为最后的融合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过渡。
(2)留住人才,更要培养人才。多数情况下的海外收购也随之带回了原本企业的人才,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的的这个团队是比较敏感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增加他们对并购后企业的不信任感,并购过后不要急于调整,要提供适应期进行过渡。除此之外,单一靠留住人才不确定性很高,培养自己的人才才是关键,一方面国家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要鼓励自己的员工学习,提高自己在国际贸易事务中的经验和实力。这一定程度上也能为企业的整合提供帮助。
(3)重视并购的前期工作,特别是选择并购对象以及对并购对象的评估。最重要的是要形成科学的评估体系,并购时必须对并购对象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并尽可能的把该企业放到全球的视角,考察该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力,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相关的中介调查机构进行调查,虽然费用高昂,但是所得到的信息会让并购方得到更多的利益。
欧债危机给中国的海外并购带来了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我们的跨国并购变得容易的同时,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也在增加,在进行跨国并购时必须十分谨慎,因为欧债背景下,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或者一个产业的活力都很难判断,而欧债危机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际操作中,要做足前期的准备工作,既不能盲目的大规模扩张并购规模,也不能完全放弃并购,完成并购后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完整的过渡阶段,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成功地进行整合,实现企业最初的目标。
[1]黄海峰,申运峰.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7(7).
[2]俞英兰.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的几点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9(15).
[3]韩艳华.欧债危机下出口欧洲中小企业的风险分散对策[J].中国商贸,2010(19).
[4]张晓晶,李成.欧债危机的成因、演进路径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开放导报,2010(4).
[5]方华刚,朱德忠.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动因和对策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0(3).
[6]Committee of European Banking Supervisors(CEBS),2010,“ Aggregate Outcome of the 2010 EU wide Stress Test Exercise Coordinated by CEBS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ECB, Executive Summary”.[C].
[7]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2010, “Quarterly Review (June): International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s”.[C].
F724
A
1005-5800(2012)06(b)-1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