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波
(云南中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网络化考试下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原则与策略研究
◆范 波
(云南中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和计算机网络化考试模式的逐步推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再次面临巨大挑战。在大学英语把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并在网络化考试中占主导地位情况下,探索大学生英语听说教学原则和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英语听说教学 教学原则 教学策略 网络化考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在我国日益深入和发展,英语交际能力越来越凸现其重要性。我国对具有较强外语交际能力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较好的英语听说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优势。因此,社会的发展要求外语教学界重视培养具有较强外语交际能力的学生。
在我国,尽管普通学生从中学甚至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但绝大部分普通大学毕业生还是无法用英语进行交际,更不用说进行流利的交际了。为此,培养、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就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尽管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经过多年摸索和改革,成绩斐然,然而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作为大学英语教师的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观察和了解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1.英语语言心理障碍
由于英语听力能力较弱,语言输入受阻,导致语言输出能力低下,许多学生不敢开口说英语,对英语听说存在心理障碍。很多学生对开口讲英语总有一种惧怕心理,怕出错,怕受老师责备,怕被同学耻笑。这种恐惧心理常导致学生在口语表达时显得焦虑和紧张,影响他们正常思维和顺利地表达。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害臊心理。有一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导致他们羞于在别人面前说英语;有些性格较外向的学生觉得说英语很别扭,害怕招致别人的笑话,羞于开口;有的学生中学时语音基础不扎实,怕自己的发音不准,又容易说出一些中国式的英语,因此不好意思在课堂上讲英语。
(2)自卑心理。部分学生在中学时,英语学习就很差,对他们来说,英语是一种陌生的语言。英语学习受挫,使这些学生认为自己不是学英语的料,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因而不敢开口讲英语。所以大部分学生选择保持沉默。
2.重读写轻听说
由于大学生都是从中学高考上来的,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偏重于英语语法学习、阅读训练和应试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听说练习不够,因此,当这些学生升入高校后,其英语听说水平可想而知。再者,2004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前,一些社会用人单位把是否通过四、六级作为录用大学毕业生的重要依据,使得许多学生将重点转向笔试英语而忽视了自身听说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尤其是硬件条件的限制,我国的读写英语教学一直采用一种“教师——黑板—粉笔”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在这钟模式下,即便到了大学英语学习阶段,教师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注重读写和语法学习,忽略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没有营造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良好语言环境。其原因如下:
1.教师个人原因
由于许多教师长年累月忙于教学工作,缺乏出国交流学习或与母语为英语的人进行语言听说实践的经验,导致自身英语语言水平退化,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减弱,因此也就谈不上能对学生听说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在教学中或课后表现出:
(1)课堂讲授大部分用汉语,不愿也不能用英语讲授课程。
(2)课后不愿与学生用英语交流。
(3)即便有参加英语学术研讨会的机会,也不敢用英语陈述自己的观点或与他人交流。
2.教育体制原因
我国1999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提出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进行信息交流”。从该《大纲》这一要求可以找到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测试学生阅读理解为主要目的依据。再加上某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把四、六级通过率作为检验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的做法,使得大学英语教学表现出:
(1)精读教学只着重阅读训练和课文语篇分析,较少或甚至放弃听说训练。
(2)精读教学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帮助学生过级,在某种程度上已演变成了应试教学。
(3)教学时数减少,教学内容繁多,多是大班授课,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
(4)即便进行听说训练,但由于学生听说能力较差,相互间的交流受阻,课堂气氛不活跃,甚至浪费时间,使得教师进行听说训练的热情和操作性大大降低,久而久之,教师就不愿再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根据英语语言学习规律,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遵循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基本原则,即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指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教学实践表明,听说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与学生是否明确他们各自在听说课上的作用。传统教学模式决定了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现代教学法专家则认为,教师的作用毫无疑问是重要的,但是教师不应是课堂的中心,真正的主宰、真正的核心应该是学生,他们应当是教学的出发点,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最积极、最主动的参与者。Earl Stevick(1989)强调:“至关重要的是把‘学习原则’(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学)放在‘教学原则’之前。”学生成为课堂中心的关键在于教师。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基础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设计者、课堂活动的指导协作者、学生学习的评判诊断者和自主学习的启发帮助者。他应当把学生带进英语学习之门,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合适的教材,只能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文本,而听说课能否上得成功,上得有声有色,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就要看教师如何引导、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与其他课程不同,在听说课上教师尤其要善于引导学生和设计活动,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开口机会,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在明确了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主体性原则后,为能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效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我们还应注意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基本策略。
对大学英语教师而言,懂得和善于在英语听说教学活动中运用一些基本策略是使该课程收效良好与否的又一关键。因此,在转变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我们还应注意在听说教学中采取以下策略:
斯金纳的行为方法论认为,语言是人们总行为中最基本的一部分,有效的语言行为是对刺激(周围事态)产生反应的结果。倘若反应得到强化,它便形成,即产生条件反射。斯金纳还认为,语言行为与其它行为一样是受结果制约的。这种结果表现在课堂上便是老师的赞许、鼓励或否定。当某一行为产生好的结果时,它便存留下来并得到强化和运用;反之,结果若是惩罚性的或完全缺少鼓励,它便受到削弱,最终消失。因此,学生所需要的是老师的鼓励,形成良好的心理刺激,使学生能越来越大胆地听说英语。而打击、讽刺,甚至一个不耐烦的表情,都会使学生自卑、丧失自信心而对学习产生恐惧。
由此可见,鼓励性策略在英语听说教学实践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1)适当容忍错误。听说训练的主要目标任务是指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活动,学会使用目标语表达思想,实现交际。为此,教师应该注重的是学生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而非语法知识的积累。也就是说,在听说课上,语言表达的流利性是第一位的,准确性是第二位的。只要学生能使用目标语清楚地表达思想,实现交际,任务就算完成了。
对于学生在听说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慎重对待。在进行机械半机械的听说练习中,可以让同学相互纠正,这样既可以使犯错者注意到自己的错误,也可以培养纠错者的语感和兴趣。但是,学生在自由表达思想时,不宜过多纠正。否则,会给他们心理上带来压力,他们会因怕犯错误而不敢开口,不再开口。为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应注重学生们信息交流与传递的质量,而不是凡错必纠。当然,纠错也是必要的,纠错的目的是使学生们不再重犯同一错误。纠错时也要有所选择,除非那些会引起误解或顽固性错误要加以纠正外,对一般性的语法错误则可忽略不计。
(2)帮助学生消除恐惧心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个别提问太多,势必增加学生的思想负担,使他们一个个提心吊胆,穷于应付作答,影响他们主动听说的情绪。故此,最好少些个别提问,多以小组为单位来展开听说活动。
课堂活动的设计应遵循系统性、时尚性、常识性、趣味性、多样性、交际性和可操作性。
(1)系统性。听说教学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教学要注意循序渐进,分阶段开展教学。听说能力的提高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易事,必须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分段进行。训练内容也应由浅至深,由易到难。
(2)时尚性、常识性、趣味性、多样性。口语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并促使学生自然地将课堂训练延续到课外。
(3)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指课堂活动和教案设计的可行性无论是多么的系统和有趣,没有可操作性的课堂活动和教案设计都是空谈,对教学不能起到真正实际有效的作用。
正当各高校努力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转向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之际,符合此目标要求的四、六级网络化考试在2009年拉开了序幕并有逐渐取代传统纸质考试之势。因网络化考试中听说测试内容占了60%的比重,再一次彰显了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如上分析,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存在的诸多薄弱环节,又使得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无数经验证明,挑战和机遇并存。面对挑战,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只要我们在转变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抓住发展机遇,正确运用听说教学基本策略,就能应对挑战,提高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水平,真正培养出英语听说能力突出,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较强,符合社会需求的大学生。
[1]Stevick E.Success with Foreign Languages Seven what Achieved It and What worked for Them[M].London Prentice all,1989.151.
[2][美]斯金纳.言语行为[M].中国基础教育网,2001.
[3]李争鸣.为英语口语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话题[J].外语界,2003.
[4]Domyei,Z.Motiva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Teaching.
[5]王守仁.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