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

2012-08-15 00:49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张媛
中国商论 2012年36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景区资源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张媛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张媛

当前,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种新兴产业,以其可持续性强的特点和优势而倍受欢迎。我国的生态旅游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但在开发、建设、管理和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制约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应在规划、开发、法治、科技、服务和宣传等方面切实有效措施,切实提升质量,以获得长足发展。

生态旅游 因素 趋势

生态旅游是指人在游玩的过程中享受、珍惜、保护眼前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致及资源环境,不做出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和影响的行为,是一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新型旅游形态。生态旅游对旅游者的生态保护意识要求较高,因此与普通旅游项目相比,生态旅游更适合追求高品质原生态自然风光和田园享受的旅游者,而这样的旅游者通常具备较高的教育层次和文化背景,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强,对资源环境的责任感较强,尊重和保护旅游地的自然、社会和文化基础。

1 生态旅游的类型

1.1 自然风光旅游

我国幅员辽阔,纬度跨越较大,山水自然景致壮观,地域特色十分明显。森林、草原、湿地、沙漠、海洋等各种景观类型一应俱全。森林生态游通常是指人们在自然或人工营造的森林环境中开展的游玩、休憩等娱乐休闲活动,对于人类来说,森林是最能够激发人们感受自然、回归自然本性的环境场地。草原生态游是指在半干旱状态,以草本植物为特征的生态环境,广袤草原伴随着成群的牛羊给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的美好享受。湿地生态游通常伴随着观赏成群的鸟类栖息和飞翔,在亲近自然的同时给人以了解生物的美好享受。沙漠生态游是一种最为特殊的生态游类型,适合开展科考、滑沙、探险等活动。海洋生态游是指人们在日光充足的沙滩,享受冲浪、游泳、潜水的乐趣,是最具魅力的旅游类型。

1.2 风景名胜旅游

与自然风光旅游不同的是,风景名胜旅游通常添加了较多的人为景观。我国的历史悠久,风景名胜众多,这些旅游胜地通常是以自然景观为依托,添加了人类历史或现在的劳动实践创造的具有历史意义或社会价值的文化古迹、文化类名胜或现代工程设计,是集自然、人工、文化、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旅游类型。

1.3 红色纪念旅游

红色旅游也属于广泛意义上的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址和革命纪念物为载体,以讲述革命历史故事、再现革命历史现场、传承优良革命传统为主要内容的旅游类型。从时间上来讲,红色旅游记述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这段历史时期,从地域来讲,通常是以革命老区或革命长征沿线为重点。通过开发红色旅游,在宣传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有利于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1.4 特色民俗旅游

我国民族众多、民俗资源丰富,民俗旅游是以观赏和参与当地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旅游类型,它以展示不同民族、地域的包括礼仪、服饰、居家、饮食、节庆等传统习俗文化为主要内容,尤其适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具有极强的差异性,能够满足旅游者的观赏需求,有助于深刻理解当地历史和传统文化。

1.5 体育锻炼旅游

体育旅游是一种源于发达国家的将旅游与体育活动融为一体的新兴旅游样式,具有极强的参与性,人们通过自行车郊游、徒步远行、深山攀岩、水上漂流、冬季滑雪、海滨冲浪、沙滩排球等各种体育项目,既能强身健体、锻炼胆识,又能彻底回归自然、放松身心。

1.6 农业参与旅游

农业观光旅游是一种以农业自然资源为依托,以观赏农村风光、参与农业体验、品尝农家美食、享受农事乐趣的集餐饮、居住、劳作、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样式。在城市生活压力日益增加的今天,农业观光旅游日益受到追捧,它满足了城市人们返璞归真的愿望,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 生态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的生态旅游尽管内容丰富、种类多样,但在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人为的不合理因素,制约了生态旅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1 资源开发盲目性粗放型

一些地方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和缜密的论证,在开发规划的设计上科学性不够,没有根据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合理考量旅游接待能力,而是在利益驱使下对旅游资源进行盲目粗放型开发,从而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资源环境的掠夺性开发,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削弱。一些地方为增加效益,管理粗放,盲目扩大接待人数,特别是在旅游旺季的接待人数大大超过旅游资源的承载能力,对景区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再加之管理不严、旅游者素质不高,对景区资源环境构成破坏。

2.2 景区建设人文化城市化

在生态旅游风情区的建设方面,缺乏正确的理念,一些开发单位认为景区的精品化建设就应该多盖建筑,扩大景区规模,多建旅店、餐馆等服务设置,把宁静小路改造成宽阔大道,把古朴茅屋改造成整齐小楼,从而导致景观的人文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现象严重,损害了生态风景理应具备的自然、古朴风貌,导致自然、人文景观不协调,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一些珍贵自然植被和历史文物受到人为破坏,使生态资源丧失了本该具备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也会因同质性而渐渐失去在人们眼中的吸引力。

2.3 环境污染多样化、严重化

当前,绝大多数生态旅游风景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涉及水、大气、噪音和烟尘污染。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疏于管理和规划,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在风景区随处可见废水、固体废弃物、垃圾残渣到处乱扔,生态景区汽车大声鸣笛、大量排放尾气,极大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也影响了当地人民的正常生活。还有的旅游者素质不高,加之景区管理不严,对历史文物和重要资源的破坏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增加了景区的维护成本。

2.4 生态旅游招牌化、庸俗化

生态旅游迎合了当下人们向往自然、渴望绿色的普遍心理,对于旅游业从业人员来说,无疑蕴含极大的商机。因此,很多旅行社在还没有搞清楚生态旅游的具体内涵和要求的情况下,就匆忙推出多条生态旅游项目,他们通常直接将自然风光旅游替换成生态旅游。很多导游并不知道自己应该具备哪些生态旅游的相关知识和素质,就盲目上岗,根本难以发挥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宣传、导向和教育作用。一些景区的开发者和管理者根本没有搞清楚生态旅游的资质条件,就宣称自己是生态旅游基地,将生态旅游作为了盈利的招牌来吸引游客。因此,当前生态旅游存在庸俗化倾向,生态旅游丧失了原本之意。

2.5 惠民功能理想化、低效化

生态旅游本应该具备合理开发当地旅游资源的同时,造福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然而在现实中,这样的设计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一方面,一些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地方,由于地方经济不发达,财政资金有限,限制了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和速度,加之缺乏投资,导致一些分散的旅游资源难以得到整合和发展,旅游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难以完善,这样的旅游资源现状难以达到吸引游客,带动当地就业和增加当地居民收入的目的。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了当地的旅游资源,但通常都是基于地方政府大幅度的优惠政策,外资经营旅游开发不利于保障当地居民的从业待遇,很多从业者都是临时工,工资待遇缺乏足够保障,难以发挥生态旅游对促进当地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的设计目的。

3 生态旅游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科学规划论证

在制定地方旅游事业发展规划的时候,应聘请相关专家对当地的地质特征、生物资源以及环境质量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合理评估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开发能力,切不可匆忙上阵,并对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损耗进行评估,制定积极应对方案。在开发过程中,应注重资源开发论证与人文开发设计同步进行,将开发旅游事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如在开发方案中将安排当地居民就业规模列支出来,并对就业待遇进行合理估计。招商引资开发旅游项目时,也应将安置就业及福利待遇作为必要的内容予以强调。

3.2 有序开发建设

对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应坚持按步骤分层次开发原则,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绿色开发,开发建设应注意就地取材、因势造景,开发过程中所用材料、色彩、风格等尽量追求自然风格和原生态,体现景观的自然美感,开发那些对生态影响达到最小值的项目。对于现有技术条件下必须通过破坏生态环境才能达到的旅游项目,应坚决不予开发。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将人文因素合理融入自然景观中,既避免单纯自然景观的同质性和单一性,又为自然景观增添了文化气质和吸引力。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还应客观研究环境容量问题,旅游景区的接待游客规模不能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

3.3 严格立法执法

生态旅游必须加强相关的立法和执法建设,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范。还要完善相关的实施细则,如增加环境保护税收,用来修复受损环环境;详细开发条件,规定哪些部分能够开发,哪些部分禁止开发,并详细规定开发规模、景区开放时间和接待人数。还应严格执法,对盲目开发和破坏性建设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和追究责任,对在旅游过程中不遵守景区规则,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行为进行处罚和惩戒,使生态旅游成为对国民进行生态教育的有利契机。

3.4 加强科技管理

在生态景区的建设过程中,应利用高科技手段构建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综合利用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知识,促进景区生态系统自调节能力的提升。首先,要利用生物之间的富集、互促、同化等相互作用,通过设置芦苇、水上浮旋物等生物屏障,来有效拓展生物空间,分流消除有害物质;其次,运用地理、物理等知识和技术,消除泥石流、滑坡等自然地质灾害,设置应急方案;最后,在建设管理过程中推广使用无污染可降解的新型环保材料和环保能源,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洁净能源,发展沼气等生物二次利用技术,让这些高新技术在生态旅游建设中发挥作用。

3.5 提升旅游服务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满足高品位需求人士的新兴旅游项目,需要有专业完善的旅游服务机构进行运作,因此必须切实提升旅游服务行业的整体素质和从业人员专业知识,这样才能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旅游咨询服务。应在旅游从业人员中间加强生态旅游知识的教育和普及,使他们深入了解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的本质不同,才能对游客进行正确的导向和讲解。同时,国家应健全生态旅游的资格认证体系,严格考查标准和审批程序,将符合条件的生态旅游区予以公示,以防止生态旅游市场鱼目混珠、良莠不齐。

3.6 加强环保宣传

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国民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的形成巩固,因此必须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一方面应加强对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生态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这对于规范游客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教育。首先,通过学校教育和电视媒体等,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普及,促使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培育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形成爱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良好氛围。其次,应发挥生态旅游本身的净化灵魂、提升素养的教育警示作用,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享受自然,进而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切实提高爱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生态意识。

[1] 罗清.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分析[J].消费导刊,2008(16).

[2] 田园.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3).

F590

A

1005-5800(2012)12(c)-113-02

张媛(1980-),女,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应用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景区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摘牌』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摘牌”
某景区留念
资源回收
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