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包砚侠
我所在的黑龙江省同江市是一个欠发达地区,位于东北三江平原腹地、黑龙江与松花江汇合处南岸。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相望。同江市经济地理位置处于东北亚地区中、日、俄、韩经济核心地带,是我国沿边开放带上重要的国际口岸城市。同江是黑龙江省江海联运的始发港,全长5700公里的“同三”高速公路起始于同江市,向南终于海南三亚,向北与俄远东公路网相连。同江铁路已并入东北铁路网,中俄跨江铁路大桥建成后,就会形成一条连接大连、哈尔滨经同江中俄跨江铁路大桥出境,沿俄西伯利亚大铁路西通欧洲的全新欧亚联运大通道。
学习型社会要求学习行为的社会化和普遍化,它包括学习型公民、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等内容。要求学习行为的持续性和长久性,个人要终身学习和教育,企业要不断学习与变革,国家要始终保持竞争的动力和创新的活力。建设学习型社会,要大力加强国家信息网络的建设、改善知识传播的技术条件;创造鼓励学习,促进创新的文化氛围,培育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观念和机制。
作为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本文主要从中等职业教育的角度阐述其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的应有属性。
第一部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关键节点——中等职业教育。
学习型社会,要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其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生学习。而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就是素质教育、大众教育、就业教育,符合上述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我认为从“人”这个被教育者的角度说,素质教育研究的是怎样培养人,而应试教育只是一种选择人的方式。从这个角度说,素质教育是在培养人终身学习,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所必需的教育方式。
如果我们真的去找寻实施素质教育的地方,需要先看看我们的教育现状。
中国目前的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他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和大人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
为了迎合这种思想,也是为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是为了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个人利益,最终出现了“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升学教育扎扎实实”这一社会现实。
但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孩子们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家长们伴随着一次又一次失望。很多的家长把要求从最初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个目标,降到十几年后的高职高专学校,或者不惜重金买一个“本”,至于是“几表”也就无暇顾及了。
于是,我们如果想在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这些位于通向高考路上的学校里寻找素质教育踪影,不免太过于天真了。换句话说,从高考的大门里出来的学生,不会接受到真正的素质教育。
剩下的只有中职——中等职业教育。
它是高中阶段及以下教育阶段中被应试教育污染最少的,并且具备了建设学习型社会所必须的主观、客观条件。
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责任,不能说由中职全部承担,但至少它是一个关键节点。
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就像是坐标上的两个数轴,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从两个维度标示了人们的学习与其生存、发展的关系。就目前的高中阶段及以下教育来说,唯有中等职业教育能够担负起这个重任。正如温总理所说,只有职业教育才是面向人人的教育。
请看具体分析:
一是受教育者。我所在的地区,初中毕业生被普通高中拒之门外以后,最终落到中职学校,本地的、外地的、公办的、民办的学校随意挑选,若干专业摆在你面前随意挑选,家庭经济条件无论怎样都一视同仁,只要具备还想学习,不想辍学这一点就够了,没有别的门槛。
二是教育目标。这个很简单,做人、做事、终身学习。
“做事”,就是培养大批量、高素质的中初级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绝不是培养高级尖端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能瞄准“高级”,而要瞄准“熟练”。职业教育应该做到“一人学技术,全家能致富”,为“三农”服务,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从这个角度说,职业教育才是真正的大众教育。
“终身学习”,学生学的是生产实践知识,这种知识不是三两年就能熟练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学习。请注意,这不是终身学习的全部,它的意义在于由此拓展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终身学习必须具备的,这种方法就是“渔”!人们苦苦找寻不到的东西,就在这灯火阑珊处。
三是培养方式。也很简单,动心、动手、动脑。
“动心”就是兴趣,是初始;“动手”是关键,这里有自信、有乐趣、有追求;“动脑”就有说道了,这包含着创新,它会拉开学生的档次,庸庸碌碌和成功者的区别就在这里。
高职和职能部门的职业培训怎么样?我看不行。原因很简单,他们的目标不在这里。高职要办成大学,职业培训也有功利性。
中职的成绩在就业,中职的出路在就业,中职的优势也是就业。但现实是,中职学历在当今这个社会中档次很低,没听说哪个部门招考公务员专门要中职的,中职的培养目标、就业岗位都没有这个选项。社会舆论对中职就业大环境影响深重。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中职教育才可以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中职为企业培育人才,中职要培养技能型人才,中职毕业生要求是熟练工人,这一系列的要求预示着中职的培养对象是当今社会最底层的社会公民。大家都知道,这个群体在当今的中国是最大的群体。有人说发达国家的阶层分布是两头小中间大,中产阶级是最大群体,是“枣核型”社会,而我们国家是中间小两头大,是哑铃型。我认为不完全确切,因为我们连哑铃型都达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12年7月2日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认为自己属于中层的还不到40%,认为自己属于中下层、下层的占了将近55%,这不分明就是个金字塔形吗!
我这里要说的是,中职教育面对的是社会最大的一个群体,建设学习型社会,中职首当其冲。另外,中职毕业生和家长没有了那些不切实际的奢望,有一份现实的蓝领工作就很满意了,为中职的就业教育提供了客观的实践机会。
第二部分,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所面对的迫切问题。
我所在的同江于1981年正式开办职业教育。创办初衷,一是增加了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二是在政府统筹下以就业为目标,为同江的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专门人才,如师资、电业、财务、计算机等。初创时期的职业教育被同江社会所普遍认可,其主要原因就是以就业为目标,适应了社会需求。当时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已经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自己放弃普高而选择就读职高,他们看中的就是职高的就业。尽管这种就业是计划经济时代特有的产物,但家长、学生他们不在乎谁主导,他们关心的只是毕业后的工作问题。实践证明,就业工作做得好,职业教育就能健康发展。这个时期同江的职业教育其发展是健康的,其成就是巨大的。目前在同江社会的各个基础行业中,这个时期的职高毕业生仍然发挥着骨干作用。
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开始占主导地位,同江职业教育的就业工作政府不再统包了,而学校既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又没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同江的职业教育和全国各地一样,进入了停滞甚至是衰落阶段:在校生数量急剧减少,专任教师严重流失。
面对困难,同江的职业教育一没关门、二不转制,而是抓住了高校扩招、中职对口升学这一难得机遇,探索研究提高升学比例,想尽一切办法扩大生源,终于度过了同江职业教育最困难的时期。可以说,高职升学在保证同江职业教育的连续性方面功不可没。至2007年,整合后的同江职业教育已成为佳木斯东部地区办学质量最高、办学规模最大、社会效益最好的中职学校,学校形象好、人气旺、设备新、干劲足,已经具备了良性发展的外部条件。
但是,同江职业教育也面临着办学方向存在误区这一全国各地学校同样存在的问题,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这个问题解决的紧迫性尤为突出。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个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是在总结我国职业教育的历史并参考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反复论证才达成的国家共识,已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层面,是今后一定时期内职业教育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如果仍然在这个原则的问题上纠缠不清,势必将给职业教育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以服务为宗旨”,是在宏观上确立了职业教育必须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目前问题日益突出的“三农”服务;必须为缩小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差别、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差别服务。
“以就业为导向”,是从相对微观的角度确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是就业、是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升学、不是尖端科技人才。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求我们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职业教育的课堂有些要设在学校,有些可以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样既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面向就业,就是是面向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但是,由于长期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我所在的同江的社会、家长、学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轻视劳动,鄙薄技能的思想,认为考上大学是成才的标志,只有考大学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这种影响根深蒂固。而部分职教人为生存计,只能违心的迎合这种思想,尽最大努力开设升学班,专业设置的唯一考虑依据就是能否最大限度的把学生送进高职院校,导致职业教育办学的方向有悖于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一是缺少市场上立得住的品牌专业,二是专业的市场针对性不强,三是毕业生的技能不为市场认可。升学为主要导向,违背了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是我们同江职业教育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也是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存在普遍问题,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我校曾于2007年根据全国职教会议精神确定了“削减高职班,巩固联办班,开办就业班”的专业设置原则,但是在后来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很难得到学生、家长、社会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现实的问题(如学制、毕业证等)得不到解决,被迫放弃。2010年秋季开学后,随着中职对口升学指标进一步宽松,我校的升学率有所提高,我校目前已经恢复了100%升学率。
可以说,办学方向的问题不解决,影响的不只是一时一地的中职教育发展问题,而是涉及到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大问题,就我们国家来说,中职办学方向问题不解决,建设学习型社会就不会深入人心。
[1]连玉明主编.学习型社会.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2004,1,1.
[2]百度文库.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3]同江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十二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