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当与教改同行──写在教改的边上

2012-08-15 00:49杨森
中学语文 2012年6期
关键词:改革学校老师

杨森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国教育如何做到“三个面向”,与时俱进,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教育”很快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2001年6月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中国教育的深层次改革拉开了序幕。时至今日,各项教改已在神州大地上层层推进,全面展开,再不是原来的星星之火。许多地区实验和实践的成果也较显著,让人倍感欣慰。庆幸之余,笔者却想到了当前学校颇为陈旧的管理制度。

教育改革作为社会改革的一个方面,当然要体现全民的意志,反映大众的呼声;也要与其它改革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我想,教育改革不仅要关注学生,而且要关注老师,关注一切与教育相关的人群。以往改革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切社会改革都必须谐调、全面、深入与彻底。如果没有发展的先进的管理观,没有相应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单是教育技术、教材、考试、教学方法局部改革,那么教改只会是一种没有保障的浮夸和大肆的浪费行为。这种单一的改革不过是局部的肤浅的改良,如此孤军作战,结果总是要注定失败的。纵观中国教育近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在肯定教育获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遗憾地承认,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的功利主义色彩较多,“为升学考试而教育”、“为分数人数而教育”普遍存在,片面的追求与现实的适应和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削弱了教育引领时代、提升社会、科教兴国等功能。由于教育体制、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的规律特点的不适应,学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问题教育”、“问题学生”正因此大量存在。目前我们还没有真正的转入到 “为全中国发展而教育”、“为全人类进步而教育”的轨道上来。因此,我们不能为现实的功利所羁绊,被实利主义限制改革意义的深入拓展,对于教育中纯功利的冲动理应有很好的矫正和平衡。

学校管理的主体是老师,而客体却既有学生也有老师。该用什么样的制度和方式来管理这支庞大的队伍,不会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切实做到以人为本,符合实际。我以为,教育改革中重点加强对师范队伍的管理,是教改成功的关键,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只有老师管好了,老师会管了,才能管住学生,管好学生,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水平也才能有相应的提高和全面的保证。师范队伍的管理,应当加强职业岗位培训,专业技能鉴定以及综合素质的测验。对一些考核不达标、不适应的教师,特别是缺乏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的校长、教育局领导,应当毫不客气地叫他待岗、下岗或者转岗。这几年,在商品意识、官本位情结和党同伐异思想的影响下,部分中学因人设室,教学管理机构臃肿,书记、校长、副校与各处室主任乃至干事几十个,争名争位争职称,就是不争一线教学的扎实工作、务实研究,更不赞成表彰那些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探索与创新。这种泛名利的状态不改,教改难免受挫,而且还会给整个社会的发展留下沉重的包袱。为此,各级政府领导应当尊重现实,放出眼光,积极组织,加大投入,加强引导监督、加强管理协调、加强学习转变,以更快更好的服务于教改的推进。要知道,实现传统管理观念向现代教育管理观念的转变乃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先决条件。当代教育多元化的智能理论认为,只有承认并尊重教育教学对象的个别差异,在学校广泛深入的开展个别差异性教育教学,才能真正的让每位师生都得到应有的自我发展,真正的让学校做为师生成就的舞台。既然不同地区不同学生要使用不同教材进行不同教育,那么不同地区不同师生当然也要采用不同方式实行不同管理了。可见,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多元化的差异管理。差异性管理要求学校既能看到管理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又能看到管理的特殊性与差异性,在立足教育教学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承认并尊重本地区、本学校师生的个别差异,实行目标管理、分层管理及优化管理。对于校长来说,这就要注意区域间改革的协调一致,南北方教育存在的各种差异,切实处理好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师生的适应性,促进课改与学校管理的同步发展,不断总结教改的成果经验,并加强学校间的交流合作,完善竞争与激励机制,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实行多元化的差异性管理。教育教学要承认和尊重对象的个别差异,学校管理也该如此。两者之间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与共同完善的。

据调查了解,我国南北方的基础教育,学校管理都普遍采用全封闭式的半军事化管理,中小学学校与军事禁区似乎也没有什么分别。当然,如此管理主要也是针对学生。事实上,这样的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早已无法同当代教育教学的过程特点与规律性质很好的适应,结果是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甚至也出现少数“问题老师”。曾记得,去年网上还有人专门给当代中学生归纳出九大堕落表现,看了后你会不得不信。面对学生的那些不良表现,国人该做何感想?惊讶,愤怒,不屑,还是毫不在乎?事实上这些都没有用。虽然新课改进展顺利,但预期结果究竟如何谁都不敢妄下结论。众所周知,我们之所以把学校称为象牙塔,主要是因为它的三重围护:一是围墙和铁栅,二是教室和宿舍,三是教师和学干。其中,第三者是一种无形的围护,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想想看,高高的围墙,钢铁的栅栏,前后门有人看守,宿舍有人看守(有的学校教学楼也有人看守),课堂教室有老师看守,还有值周领导和值日教师定时巡逻,再加上民警的挂点卫护,这可是一件大好事啊。一来学校可以少受社会大风大浪的影响,校园环境平静简单而且有序;二来学生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得以充分的保障,能够专心致志的读书;三来交际关系单纯,主要是师生、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的心思受干扰小,此等好事何乐而不“围”呀?但任何事物都有利弊的两面,当它不能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时,弊端就凸现了。近些年,我国频频出现的学生自杀、学生犯罪、学生出走、学生同教师及宿管人员对抗、学生经常夜间大吼大叫、毕业时非得“打”“砸”“扔”甚至“烧”等恶性事件,无不与学校的管理失度或管理不当密切相关。当前很多学校的管理都越来越趋向监狱化,作息上的紧张严酷甚至超过了监狱,与人性化、人文化的管理相距甚远。

南方多数学校早上五点多就得起床做早操,接下来是早自习、早读,再下来就是上午的四节教学课;下午两点多便上课,共三节教学课(有的地方四节);晚上六点多又开始上自习,这一上就是四节,到九点半后才下;十点半左右便熄灯,不管你在干什么,干没干完什么。多数学校除了早自习早读课三十分钟外,其它每节教学课都四十五分钟。一天下来,铁定的学习时间就有十小时左右,但老师们谁都清楚学生的学习时间远不止这个数字。每个学期,作息时间的调整至少会有三次。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季节的变化,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再来看看学校管理结构的两座金字塔:领导管老师与老师管学生。姑且不论前者,我们来分析一下老师管学生的这座金字塔。通常情况下,各年级都设班级组,班级组成员由班主任组成,负责本年级的班务工作和教学管理。学校另设有学生会,由团委负责,旨在配合学校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其中,班主任是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的重心,科任老师从旁协助。班主任传达学校有关的班务工作安排或文件通知后,督促班委负责落实具体事务,班委又以班长为领导核心,班干部、科代表、寝室长和组长各司其职,管纪律、管学习、管劳动、管班费、管宣传、管安全……这样的金字塔式管理结构怎不令人想到我们的国家机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课堂上,教室的门窗虽然开着,可是老师把它们锁上了,因为老师的威严就是一把无形的大锁,打进入小学的那天起就已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它远远超过了那些“铁将军”。哪怕是下了课,有老师在或看到老师来了,学生还敢随意的玩耍说笑吗?其实,纵然老师不在,学生也没几个敢忘乎所以的放任自己个性的,因为老师的威严在学生的心里无时不在。何况还有众多班主任的“亲信耳目”在旁盯着?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学生的思想言行不成人化才怪!于是,学生管班主任叫老大,小学生都开始贿赂班干,班干竞选懂得如何拉选票等系列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那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啊!至于规章制度就更不用说了,中学生守则、新生入学须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违纪处罚规定、班规班约、各科老师的口头条例,甚至还有你想不到的小组规定,一条条清规戒律只把学生整的毕恭毕敬、噤若寒蝉。真有点“白色恐怖”的味道呢。殊不知,太封闭必然会造成压抑,过于压抑必定要出问题。难道一件件血淋淋的事情还不够引起我们的重视吗?有人给当代中学生拟出九大堕落表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只可惜,有些地方的学校出了问题却偏偏采用隐瞒包庇或花钱消灾的方式处理,管理上的封闭禁锢还变本加厉,以为这样就能解决实际问题。到头来,不幸和悲剧的发生显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国内有位知名教授说:“中小学的教育就是听话,老师管学干,学干管同学,孩子们都学会了成年化的处世方式。这是害人啊!这样强迫性地做了一些好事后,没有把做好事与做人准则结合起来去培养,学生而只学会了拍马屁、阳奉阴违、说成人话,世故圆滑。”是呀,现在的学校都额外造就了一批怎样的人才?教师是在呵护他们还是在呵斥他们?是在尊重他们还是在鄙视他们?是在培养他们还是在摧残他们?放眼世界,这是一个张扬个性、崇尚自由、讲究尊重的时代。学校惟有彻底转变自己的教育管理观念,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中国教育,漫长的改革之旅,七年、八年、九年……究竟会走出什么样的天地,谱写什么样的篇章,国人在拭目以待。倘若只是“旧瓶”(学校陈旧的管理制度)装“新酒”(新课改、素质教育),那么结局可想而知。

猜你喜欢
改革学校老师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学校推介
改革创新(二)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瞧,那些改革推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