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作文中的运用技巧

2012-08-15 00:49金少成
中学语文 2012年6期
关键词:比喻事物文章

金少成

能够掌握一定的修辞手法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是对中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基本要求。恰当而巧妙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让文章增光添彩。下面,本文按修辞的类别介绍一些修辞手法在中学生作文中的实用技巧。

一、比喻

比喻是使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修辞手法之一,它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要想更好地表达出对事物的爱憎和褒贬之情,描绘出事物的内在特点,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如苏轼的《赤壁赋》中写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写得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那么,如何在文章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来增强表达效果呢?

1.善用博喻,增强气势

博喻,又叫连比,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博喻运用得当,不仅能更深刻具体地描绘出本体的特征,而且能加强语势,增添韵味,产生势如破竹、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2.比喻感悟,增强深度

比喻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种较为熟悉的修辞手法。然而,在平时的写作中,大多数同学是用比喻描摹某物的形态或表达某种情感。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运用比喻抒发某种感悟,使感悟的道理以一种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增加文章的文采和深度,而且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并产生共鸣。

二、拟人

拟人是一种极富想象力的修辞手法,它赋予了其他事物以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情感。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创作文章,可以使原本枯燥的表达变得新鲜有趣,生动活泼。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几种不同角度的拟人手法的运用。

1.旁述法

即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叙述。

《“爱”和“时间”的故事》,“爱”被困于一个小岛,先后请求乘船经过的“富裕”“虚荣”“悲哀”“快乐”带其离开,但都遭到拒绝;最后才被“时间”老人搭救。“爱”问道:“为什么时间要帮我?”“时间”老人笑道:“因为只有时间才能理解爱有多伟大。”

将抽象概念人格化,演绎出形象生动而耐人寻味的精彩故事,鲜明地到达了文章的主旨。

2.自述法

让某个(些)事物、某种(些)现象用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经历、述说自己的看法、介绍自己的特征。可以是一个对象的自述。戒烟广告让燃烧的香烟现身说法:一支冒着青烟的香烟,指着自己说:“我是最直观的教具,证明抽烟会缩短生命。”

也可以是多个对象自述。有一首小诗,通过几种动物自述表现了真正的强者是不会自我吹嘘的主题。

山羊说:“我是哲学家。”

袋鼠说:“我是拳击手。”

斑马说:“我是健康活泼的英国皇家水兵。”

狮子说:“我是狮子。”

3.对话法

可以是事物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事物与人的对话。

法国威尔伦的《兽的宣言》,写蜗牛、麻雀、蛇、野猪、老虎等动物踊跃参加第二届世界动物代表大会,争先恐后述说其悲惨遭遇,义愤填膺地控诉人类暴行,称人类是“动物的头号敌人”,是“丧失了人性的恶魔”,是“人面兽心”。深受人类之害的动物界向人类宣战:“团结起来,战胜人类!”作者通过动物之间的对话,对人类大肆捕杀动物、破坏生态平衡的愚蠢行为进行了控诉和鞭挞,发人深思。

三、排比

排比是一种常用的手法。其运用技巧有以下几种:

1.开头排比

如果将排比句放在文章的开头,定会人眼前一亮,一改文章开篇平淡和刻板的。

(1)假设式排比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的色彩,渲点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影。

——冰心《观舞记》

(2)比兴式排比

白鸽总是向往蔚蓝的天空,游鱼总爱清澈的的湖水,绿叶总盼望归根,相爱的人总期待相遇,有才能的人总渴望遇见伯乐。

——《为什么不是你》

(3)设问式排比

春天,你可曾留意小草调皮的拂动?夏天,你可曾聆听夏虫欢乐的歌吟?秋天,你可注目过枫叶的绚丽?冬天,你可曾闻到梅花的清香?

——《一路风景一路歌》

2.中间排比

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也可以运用排比句来分析事理、列举事例。

(1)事例式排比

又是一年将尽时,满城都是冬天的味道,万木萧疏,北风袭人。然而,冬天的景色也能让人悦目。雪后,一树一树的琼花,在风中傲然站立,寂静着,清冷着,像是常年奋战在茫茫路上的物流人。

那障碍,可能是罗马宗教裁判所前熊熊的烈火,可能是哥伦布远航新大陆中的连天风雷,可能是红军长征中的雪山草地。

——《谈意气》

(2)引用式排比

曹操的胸怀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陶渊明的气节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唐太宗的度量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白的豪迈是“仰天大笑出门去”;苏轼的旷达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说境界》

3.结尾排比

用整句来收束全文,更能造成画龙点睛的美妙效果。

(1)反问式排比

看看你的脚下,不是还有溪流在欢唱吗?听听你的周围,不是还有鸟儿在为你伴奏吗?瞧瞧你的身边,不是还有风的陪伴吗?

——《阳光总在风雨后》

(2)比喻式排比

将苦难化作风,送我们去胜利的彼岸;将苦准化作火,照耀我们前进的道路;将苦难化作启明星,引领我们走向新世界。

——《接受苦难的洗礼》

4.结构排比

排比句用于结构整篇文章,更有奇效。往往用段首中心句的方式体现。比如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分别用以下三个段首中心句,构成了全文结构上的排比: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四、顶真

顶真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技巧。所谓顶真,就是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为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作为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的语句、片断、章节首尾顶接,蝉联而下。顶真主要用于整齐句子结构,贯通语气,突出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

运用顶真往往可以提炼警句,比如:

(1)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火.点燃希望之灯;创新是灯,照亮前行之路;创新是路,引导我们前行!

(2)生活是一方沃土,你播下什么,你就收获什么: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动;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

顶真往往和排比紧密结合在一起,比如:

(3)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4)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五、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再把答案说出来,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子叫设问句。设问句能够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设问在文章中也有比较广泛的运用。

1.开篇设问,引入话题,开门见山揭示中心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设问就不失为一种好的开头方法。如毛泽东的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文章开篇通过三问三答,开门见山的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先由这一设问统摄全篇,然后通过“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和“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两个设问及其回答,表明了对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否定。单刀直入,一目了然。

2.结尾设问,发人深省,余问无穷

在文章结尾设置疑问,能使读者在读完本文后,对自身或者现实生活进行思考,能够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如《圆的联想》中的结尾,先设疑问,引发读者的思考,然后再用比喻含蓄深刻地揭示出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短暂一生的道理。这样的结尾发人深省,余味无穷。

六、反问

反问是一种常用的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的修辞方式,又叫反诘、激问。那么,在写作中如何运用反问这种修辞手法呢?

1.题目反问,加强语气,突出文章主旨

反问句能够表示出强烈的语气和感情色彩,在作文拟题时,若能够巧用反问,虽然是问而不答,却能够明确地表明文章的主旨,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如“重理岂能轻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人生能有几回搏?”等题目都是以反问句的形式有力地突出强调了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主旨。

2.议论文中反问,增强气势,增加论证力度

议论文在论证过程中如果能够适当运用反问特别是连续反问,能使议论具有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大大提高文章的论证力度。如议论文《为“邯郸学步”鸣不平》一文的前面在论述“邯郸学步”者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运用反问把议论引向高潮。“失败在所难免,又怎能去苛求一个少年呢?”这一反问一语击中,发人深思。接着作者继续发问“若是没有人给予指导而导致失败,他又有多少责任呢?”掷地有声,令人不得不反思这一事件最初的态度是否正确,显示了文章较强的论证力度。

3.记叙文中反问,升华感情,表达作者情思

在记叙文中,也有不少作者通过反问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思,如散文名篇《白杨礼赞》。作者在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描绘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之后,连用四个反问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引导读者去思考,这四个反问连贯有力,把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充分抒发了出来,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七、对比

把内容相反或相关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相互对照,这种手法就叫对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对比能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例如史铁生的《合欢树》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这样写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略带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展现了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八、联想

写作中充分运用联想,有利于拓展写作思路,使我们“看”得更广远、更深细,使平凡的食物神采飞扬,使普通的形象耐人寻味,使文章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如苏轼与苏小妹相互戏谑:小妹额头突出,东坡笑曰:“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小妹转而嘲笑东坡下全颌之长:“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到腮边。”这么一联想一夸张,两人的特点得以生动的凸显。作文要大胆而合理地展开联想,展开想象的翅膀,文章便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采飞扬。

在写作中运用联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用事物间的相通、相近、相似或相反的关联,丰富突出事物的形象性。第二,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对未来进行联想。第三,大胆虚构,超越时空,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

猜你喜欢
比喻事物文章
十个比喻 说透人生
美好的事物
比喻
另一种事物(组诗)
买椟dú还珠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