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钱 炎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笔者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设法帮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更多的成功,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促进他们更主动地参与教学,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飞速发展期,在他们身上潜伏着强烈的参与意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把这种潜在的参与意识激发出来,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新颖而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例如,在导入苏教版必修3的1.3赋值语句和输入、输出语句时笔者是如下设计的.
师:先给大家讲个成语故事:“东汉有个对佛教教义很有研究的学者,叫牟融.他引用儒家的诗书向儒者宣讲佛经,收到了一些儒者的责难,指斥他为什么不直接依据佛经来回答问题.于是牟融讲了音乐家公仪明的故事:公仪明对着一头正吃草的牛弹了一首高深的曲子,牛毫不理会,只顾自己吃草,后来公仪明改弹像蚊子、牛蝇和小牛叫唤的声音,牛就摇着尾巴、竖起耳朵来听了.”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成语?这个成语说明了什么?
生:对牛弹琴,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听不出所以,也讽刺说话的人不看对象,不注意方式、方法.
师:说的好,这说明我们要对方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以对方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如果我们用前面刚学的自然语言编辑的算法或用流程图表示的算法来让计算机执行我们交给的任务,它是不会理会的,因为它“看”不懂,所以我们必须用计算机能“看”得懂的语言──程序语言.
笔者通过这个故事进行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尤其是在分组讨论时,参与的积极性更高.
学生活泼、好动,对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据此,笔者通过学生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在导入苏教版必修4的1.3.2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笔者是指导学生将塑料瓶底部扎一个小孔做成一个漏斗,再挂在架子上,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单摆.在漏斗下方放一块纸板,板中间画一条直线作为坐标系的横轴.把漏斗灌上沙子并拉离平衡位置,放手使它摆动,同时匀速拉动纸板,这样就在纸板上得到一条曲线,它就是简谐运动的图像.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对三角函数图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意识地参与数学活动,提高数学参与意识.
学生通过练习可以巩固旧知识,在此基础上,笔者在练习题中适当加了一些“疑点”,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例如,苏教版必修5的41页练习的第4题: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S8=100,S16=392,试求S24.
学生都是按照常规解法列方程组求出a1和d的值,然后求S24的值.当笔者把学生的解法肯定后,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本题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你发现S8、S16、S24之间存在什么规律吗?通过这样的设疑,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训练了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思考,很容易找出S8、S16、S24之间存在的这样的一个规律:2(S16-S8)=S24-S16+S8,即S8、S16-S8、S24-S16成等差数列.进而笔者又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这是一个特例还是存在着普遍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通过这样的设疑,又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把问题推向普遍性.最后学生得出了这样的一个规律:在等差数列{an}中,Sm、S2m-Sm、S3m-S2m成等差数列,并且要求学生当场进行了证明.数学课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创造问题情境,精心设疑,提供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使他们在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欲望之下展开思路,从而以高度的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的激发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开始,对这种意识的保护和维持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要体现,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而这种参与意识的保护和维持有效方法是: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且能体会到成功的吸引力.
学生参与教学后就会产生表现欲,希望能把参与的结果在同学面前表现出来,此时教师应充分保护这种积极性,能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机会.例如,笔者在提问学生问题时,学生一时没有回答上来,笔者总是给他一点时间,让其思考,或者略加提示,让其回答出正确的答案.
人的本性都希望成功,一次得到大家的认可与赞赏,青少年对成功的希望更加迫切.根据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了解“演员”的“演技”,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解答练习题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有点难度的表演,让更多的学生成功.当学生成功受阻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成功.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成功地完成某一事情,正确地完成了某一问题的解答,在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后,就能产生满足和愉快的情感,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能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教学.例如,笔者在我校开展的第二课堂上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探求球的体积?在实际教学之前,笔者将班级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每人做一个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个人做一个半径为10厘米高为10厘米的圆锥;第三组每个人做一个半径为10原来高为10厘米的圆柱.然后笔者让每组里面互相交换一部分的半球、圆锥、圆柱,让每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沙土倒入圆柱中,要求同学们观察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差.教学中,笔者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成功.学生从成功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要像害怕火灾一样害怕孩子的智力劳动一无所获.”就让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激发他们参与的意识,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其鼓起自信的风帆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