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克林 赵红梅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全国卷)我们不难发现,一卷小阅读对科学类文章的考查,不论是从内容,还是试题类型都日趋稳定和成熟,考生的得分也是稳中有升,但总的来看,考生的得分能力仍有提升的空间,本文就提高阅读科学类文章的应试能力谈几点看法。
科学类文章的阅读重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
1.准确客观的认知能力
2.一分为二的求知态度
3.包容的思想
4.探索的精神
5.辩证的思维
6.发展的眼光
其中3—6尤其针对古今中外思想上的碰撞、文化上的交流、学术上的对接、意识上的对立、价值观上的差异,我们更要有兼容并包的思想,积极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不断前进的发展的眼光。
1.注重对成果的概念的理解。
2.注重取得成果的过程,明确取得该项成果的依据,特别是理论依据。
3.在获得成果的过程中凭借、借助了什么设备,还需要或具备什么特殊条件。
4.该项成果具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特别要注意其缺点、不足或局限性。
5.明确人们对该成果正反两方面的评价。
6.某种学术理论在过去发挥了何种作用,有什么局限性;今天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科学的做法是什么。
7.对某种学术理论的新认知在当今社会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8.通过对新事物的认知或对旧事物的新认知,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提取文中信息是科学类文章阅读的主要任务,通过标志性的语言文字来锁定信息区间,是准确提取信息的关键。在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中,有十类词句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因为这十类词句所在的区间,往往是信息最集中的区间,也是在信息的提取、表述或转换上最容易“走样的地方”,因而也是命题者设计“陷阱”时最受青睐的区间,所以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关注十类词句是我们洞察“陷阱”最有效的方法。
1.表示时间或时态的词语:从前、正在、已经、将来、未来、早期、先期、具体时间;
2.表示推断假设或者预测的词语:或许、也许、可能、设想;
3.表示范围的词语:凡、全、都、所有、一切、部分、少量、一些、有些、大范围的、局部;
4.表示否定或相对否定意义的词语:不、非、没有、否决、推翻、拒绝、严禁、取消;
5.表示相反或相对相反的意义的词语:降低、缩小、成反比、不同于、截然相反、背道而驰;
6.表示插入性的词语:据说、由此看来、总之、综上所述、我之所以这样说、除此之外、也还有一种说法、另外;
7.表示顺序的词语: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再次;
8.表示句间关系的关联词语:不但……而且……,不是……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9.表示指代作用的代词:这、这些,那、那些;
指代词“这”指代的内容可能离本体很近,也可能很远。做这类题时,必须回头“弄清”“这”以前的全部内容,找出陈述中心,找出前面的语句与含“这”语句的关系,同时还要关注“这”语句之后的内容。
10.高度关注假设复句。
在科学类文章中假设复句的使用频率是较高的。一种新的科学理论、观点、方法的提出与建立,总与大胆的假设分不开。考生要注意假设到哪里为止,另一方面设题内容是否将原文假设复句表达的内容当成事实来说了。如果结论是建立在两个以上的假设条件的前提下得出的,那么这些条件中的任何一项都不能单独与结果建立联系。
综观近五年高考科学类文章的阅读,错误项的设置主要有十二种类型:
1.整体与部分
2.已然与未然
3.或然与必然
4.先期与后期
5.主要与次要
6.原因与结果
7.言此与言彼
8.肯定与否定
9.客观与夸大
10.相对与绝对
11.有据与凭空
12.朴素与描述
科学类文章与一般说明文一样,其逻辑结构一般是“总-分-总”的结构。第一个“总”是概括要说明的事物,明确说明对象。“分”是说明的主体部分,它从被说明事物的逻辑系统,从被说明事物的产生过程、性质变化、功用、影响、危害、发展趋势等不同角度说明该事物。第二个“总”是总结概括全文,对被说明的事物进行概括和评价。特别注意的是分说部分是文章的重点。解答具体题目时,应分四步来完成:
阅读题干(明确设问指向,做到有意阅读)锁定区间(缩小范围、定向突破)比较选项(遵循存同求异的原则)回归原文(复位验证)。
总之,任何一种应试能力的形成,都是在良好习惯和科学方法的基础上,经过不断训练形成的。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也不例外,需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才能有一个从方法到能力的质的飞跃,才能突破这个增分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