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莹
(中共吉林市龙潭区委党校)
习近平副主席近来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提出,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提到“加强舆情分析研判”,这是因为时代在瞬息万变。从数年前的政府网站的兴起,到如今的政务微博遍地开花,我们的领导干部已不在是在“舆情温室”中成长,而是要经得起外面的暴风骤雨!具体说来,我们为什么要关注网络舆情呢?
现在我们都感受到一个不争的事实——社会对政府监督日益增加。实际上这是社会对政府的监督,是还原权力的本质。21世纪是权利回归的世纪,在这个全民“围观”时代,民声在这里自由唱响,民意在这里充分体现,民生在这里得以改善,民主在这里得到提升。这个时代体现着对民主和自由的追求。
上海市“户籍新政”、陕西神木县“全民免费医疗”、广东佛山“限购松绑令”等事件,都是通过网络使得民众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对公共决策的话语权,并对政府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社科院舆情研究所公布:2010年舆情热度靠前的60起影响较大的事件中,有22起出现官员被免职的情况;2011年舆情影响力靠前的20起事件中,也有9起出现官员被问责、降职、免职的情况。
近年来,社会上有很多公共事件的发生都因为网络的加入而使舆情汹涌澎湃。但是,我们不能要求网民在网上的言论完全是有据可查,是真实无误的。我们曾看到像“湖北邓玉娇”“华南虎照片风波”等事件,在网络舆情的推动下,得以真相大白。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目前“网络水军”“网络推手”不断制造“网络暴力”“网络审判”等事件,炮制虚假信息,混淆了视听,干扰了民意。互联网时代,我们领导干部应该如何去应对网络舆情?
对策一:要养成重视网络的政治自觉性。群众身上某些的“小事”可能会折射出一定的社会问题。我们领导干部应该从这样的事中发现隐藏在“背后”的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因此,我们要有善于利用网络获取和把握信息、要善于利用网络搜集和把握社情民意、更要善于利用网络与网民互动交流等各方面能力,逐渐把上网作为除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之外的“第五习惯”,努力提高自己对媒体舆论的政治敏锐性,适应网络时代下的各项行政工作。
对策二:要积极探求网络舆情发展规律。通过分析多数地方的网络热点事件,我们不难发现网络舆情的发展会呈现:懵懵懂懂的萌牙期、有人推动的形成期、众人参与的高潮期和被其他热点取而代之的回落期这样4个完整阶段,为此,我们探求网络舆情发展规律,不应坐以待毙、任其自然,应该做到:
首先,要快速反应,及时出击。某一事件一经发生,几分钟便有网民将相关信息发到网上,十几分钟后就有网站转载,一个小时后网上讨论就可能达到高潮。这段时间如果政府保持沉默,那么很有可能使谣言扩散,尤其是公共突发事件最容易对政府形象造成损害,必须抢占第一时间在网上发布权威信息,掌握主导权回应公众的质疑和猜测。
其次,准确发布信息,不要隐报瞒报。
最后,就要勇于承担责任。领导干部要承担责任,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公众相信政府本身是真诚的,会负责地解决问题。那么,那些非理性的言论可以明显减少,就能给不断升温的事件迅速降温,减少政府的压力。我们领导干部只有掌握这样的规律抢占舆论制高点和首发权,并关注事前、事中、事后的舆情走向,不断发布事件处置的新情况,及时回应公众的质疑和猜测,才能从根本上让民意回归平静、理性,让网络舆情沿着健康、良性的轨道发展。
对策三:监测舆情并及时疏导。《左传》中记载了“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郑国人劳作之余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是是非非。郑国大夫然明对丞相子产建议把乡校毁掉,子产说:“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既然这样为什么要毁掉它呢?”然明想了想,竖起大拇哥佩服地说,我相信你是做大事的人!古人尚且能如此,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怎能不清楚“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道理呢!我要说我们不但要学会体察民情还要学会与民沟通。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新阵地和舆论斗争的新领域,网络的特点决定我们领导干部不能压制民怨,不能硬性规定什么,而只能是引导。我们的干部要用正面宣传消解各种错误观点的不良影响。尤其是面对一些社会重大事件,必须采取审慎的态度,报道要求客观、真实、全面、公允。对于关心的普通百姓对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宣传中央的有关政策,加强疏导,多做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对集中于社会片面的热点事件等各种负面的、偏激的言论要迅速地进行澄清,对偏激的言论要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
无数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作为领导干部要把提高网络素养、拓展网络知识、学会网络问政,要能以新眼光认识网络舆情、新意识重视网络舆情、新思维借助网络舆情、新技巧直面网络舆情、新态度善待网络舆情,充分驾驭网络这一公共管理的有效平台,这样才能展示出高超的领导水平与艺术,才能更好地推进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1][东汉]王充.论衡·书解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