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程虹
母语迁移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程虹
母语既是外语学习不可缺少的基础和桥梁,又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通过对母语迁移的理论研究和母语迁移现象的成因分析,提出了几种有效利用正迁移,避免负迁移,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方法。
母语迁移 正迁移 负迁移 外语教学
在外语习得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已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母语迁移”(L1 Transfer)现象。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它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
在外语学习中,迁移现象非常广泛。以汉语为母语进行英语教学,其正迁移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语法教学中用母语比较语言现象,讲解语法规则更清晰易懂
由于语法规则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完全用英语来解释语音现象,语法规则,学生难以掌握,例如要说清楚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的区别,虚拟语气句式等这类语言现象,只能用母语来解释,或者说只有用母语解释之后,学生才容易接受和掌握。
2.2 阅读和词汇教学中适当运用母语解释抽象词语,复杂概念是必要的
母语的积极作用同样也表现在英语阅读和词汇教学中。早期直接法绝对排斥母语,但后期直接法也不得不承认母语在教学中的地位,认为在讲授语音,句型,句法以及阅读技巧,文化内涵,复杂结构等知识时,有时用母语可以避免很多误解。比如在“High stakes are for tomatoes”中,“stake”是双关语,一是棍子,二是冒险。而此句应理解为第二种含义——高风险考试。用母语可以一语道破,既准确,又易理解。
2.3 翻译时用母语可以增强理解
由于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差异,离开了汉语的翻译,用目的语直接法进行教学,尤其是翻译教学,当然是一种很落后的方法,但完全脱离母语解释,又不切合实际,尤其在基础教学阶段。在这个意义上说,母语解释能起到正迁移的作用。阅读教学中用母语解释作为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母语可以加快学习,也使学生的语言输出更准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它对目的语的干扰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有效避免负迁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3.1 积累英语词汇
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是流利英文的基石。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基本词汇的积累,鼓励学生多使用词典,特别是英汉双解词典和英英词典,尽可能多接触英语词汇的多重意义和原文解释。
3.2 营造英语学习环境
亲历语言环境是培养学生养成英语思维习惯,提高英语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汉语,课内讲解以英语为主,课堂教学以语篇教学为主,至少以句子为单位。课堂上尽可能多给学生英文答题和英语口头交际的机会,自觉接收各类信息,最终摆脱母语的束缚,形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3.3 展开英汉对比学习
不要因为担心母语负迁移便因噎废食,教师应知道学生经常地,有意识地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着重在不同点上下功夫。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变换使用直接法,交际法和听说法,让学生学以致用,乐在其中。可给学生布置足够量的角色替换,情境对话,复述课文,专题讨论等练习,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讲,动笔写,边学边练,边练边比较,在实践中感受两种语言的异同。
3.4 搜集地道英语语料
阅读是学生语言信息输入和知识积累的主要来源。阅读不仅能使学生接触和熟悉语言结构,时态,词序和词的功能等,而且还能培养语感,丰富知识,帮组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更重要的是阅读让学生了解英语的思维习惯和写作模式。同时学生阅读时,还应把文章中优秀段落和精彩部分记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上,经常复习,吸收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英文报刊,杂志,尽可能多听英文广播,原版磁带,多渠道地接触原滋原味的英语,积累语料,培养语感。
3.5 增强学生文化差异意识
加强母语和外语之间差异的比较,对培养学习者外语交际能力,减少或避免语用失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比较母语和外语在语义系统,话语结构,交际原则,思维方式,时空观,价值观及审美观等方面的差异。使学习者通过不同文化的比较,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其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语言迁移现象的探讨和研究有利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利用正迁移,有效避免负迁移,以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成果,从而提高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1]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
[2]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3]胡文仲.语言习得与二语习得[M].外国语,1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