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宋振国 王元犇 张敏
高职医药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状与探索
江苏 宋振国 王元犇 张敏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是高职学校与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学校在推进校企合作中所面临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当前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的几点建议。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状
现代职业教育是建立在现代产业条件下和科技进步基础上的,它直接面向社会产业。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以促进就业为目标,进一步转变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1]。这就要求职业学校要把“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作为学校的办学方针,这既是国家对职业院校的要求,也是职业院校为适应社会用人需求,促进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施工学结合的前提是实现办学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实现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作为无锡地区唯一一所有着九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医药卫生类高职校,学校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但基于医药类职业教育的特点,教育投入与办学硬件要求高,而学校与医药产业的结合还远不够深入与紧密。因此,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让企业全方位地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是我校医药类办学的迫切需要。
从我校毕业生与实习生的工作单位意见反馈分析,企业普遍反映大部分学生到岗后要进行专门的专业培训,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由此可见,实施校企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学校与企业零距离无缝对接成为可能,同时也是企业与学校发展的迫切需要。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五年一贯制的高职校,有着九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在“十二五”规划与发展中,随着办学向纵深发展,越发感到学校的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地区产业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高技能人才。学校在实施校企合作中,以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基地建设和质量管理为基本要求,融入企业岗位之中,将行业能力标准、岗位职业标准融入学校专业建设体系中。成立由企业和行业技术专家、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共同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等指导性教学文件。
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定、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体系的实施、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开展了合作。
医药类专业的学生前四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与项目课程的实践,后一年到对口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校药学系的药学、生物制药技术与药物分析技术三个专业的学习都采用这一做法。
校企联合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学校与无锡福祈制药有限公司、无锡济民可信山禾药业有限公司及无锡药品检验所等10多家企业签订了长期的实训基地建设协议,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安排学生实习,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校开展工学结合以来,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我校药学系学生多次代表无锡市参加江苏省化工类化学检验比赛,获得了较好成绩。
(1)国家的宏观政策与指导力度不够,国家现有的一些学籍制度不能真正适应校企合作的开展与学生的灵活就业
虽然我国现在高度重视校企合作,江苏省、无锡市在校企合作方面下发了多个指导性文件,特别是无锡市近两年还从政府层面确定了若干家企业作为学校校企合作的单位,医药类有两家作业市级实习实训基地,但相应的配套政策不不够,不能充分激发这两家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与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目前现行的学籍制度的设计还不能真正适应学生实施工学交替的现状与学生灵活就业的需求[2]。学生一般入校后,就必须在统一的固定的时间里拿到毕业证,如果一个班级有部分同学提前顶岗实习了,那这部分同学的后期学习与毕业就会出现问题。
(2)学校与企业中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作为无锡地区的支持产业,医药发展在长三角地区名列前茅。但对企业多方面分析,发现,除了华瑞制药、阿斯利康、辉瑞、纽迪希亚等外国跨国公司外,其余的企业几乎都已发展成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尚未形成成熟的合作教育思想。即使部分企业与学校签订了紧密合作型,但在为学校培养学生方面,作为不大。因为大多数企业只是选择人才,而不参与或是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把培养人才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由于医药企业的特殊性,一是很多岗位不能随意进入,同时企业为了防止其生产经营的技术信息泄露,也不把学生与教师放进企业车间内。
从学校方面看,学校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学校自身师资、实习基地不足和学生就业的一个途径。但教师、教材知识结构滞后、经费投入不足、实验设备落后与不完善,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不高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
(3)在实施与运行中没有整体的设计,在校企双方发生碰撞时,双方显得都无能为力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没有把校企合作作为一个项目融入到它的整个工作体系中,企业也很少有专门的部门与人员来负责这方面工作的开发与深入。企业按照订单要求组织生产,落实生产要素,期间会引入学校学生进入其实习环节。学校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组织学生的教学,学校在自己相对封闭完善的教学系统中进行教学。而当企业与学校两者的系统不兼容时,就会出现不协调,此时可通过双方协商加以解决,但很大一部分是基于双方人员的理解,而不是双方确定的规则与规章,对于双方的进一步健康有序的开展校企合作极为不利。
此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也制约了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推进,也影响了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与提高;学校与企业的运行机制、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真正融合,使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学生从“学员、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受到一定制约[3]。
(1)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出台更多配套措施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省、市也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校企合作办学的规定,要求鼓励企业通过校企合作为学校办学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对接受学生的企业也出台了相应的税收优惠,企业可以将付给顶岗实习学生的报酬计入生产成本且免税等,但这些法规和政策的出台,对企业而言,宣传得还不够,许多企业不知道有那么多关于校企合作的有利政策。针对一些政策,地方政府还要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来加以落实。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校企合作双方进行严格的监控与考核评估,对校企合作过程进行监督、考核与实施奖惩[4]。
(2)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首先应在学校中适时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部门,以负责校企合作的日常管理工作。学校可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生产管理上联合,借鉴企业强大的管理优势,以提升学校的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其次,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改变学校以往分散型为集中型,由校企双方签订协议,共同管理。学校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实习,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专业前沿知识与技能。学校也应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全职或兼职任教。再者,确立以企业需求的办学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专业建设,并与企业通力合作,与学科专业对口或相近的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共同研讨,以确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写出针对性和实践性都极强的理实一体化教材,使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真正学到本专业实际需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对一些技能能力相对薄弱的企业,学校为此类企业应积极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同时,学校的科研课题也应主动配合企业的业务开发。
(3)应当充分发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方面比较积极,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全社会要倡导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要承担培养人才的义务,要高度重视与高职院校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要加大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投入,不应当把学生仅作为廉价的劳动力来使用。而应放眼长远,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等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企业做好高技能人才的储备工作。相应地,学校应主动为企业的员工进行高技能的培训,更新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员工素质,进而促进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发挥更高的效益。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环节的各个教学活动,全过程地参与学校的课程改革。
[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4/content_62725.htm.
[2]魏涤非,李斌.我院实施合作与工学结合的现状与探讨[J]武汉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4.
[3]姜旭德,任静波.高职教育企业合作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学报,2009,(12),14.
[4]徐莹,高职校企合作浅析[J]科技向导,2011,23,340.
(编辑 王旸)
(作者单位: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