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梅荣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开始全面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出版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力量,不可避免受到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以新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出版更被认为是“出版业的未来”。当代图书馆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简述如下。
读者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其阅读行为的变化从根本上影响着图书馆的发展。华盛顿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在《华盛顿大学2020年未来发展宣言书》中指出:图书馆必须与新一代涉及到数字时代的新用户相联系。在2020年,所有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大部分助理、副教授(即:使用高校图书馆的大多数研究人员)将是一代在“数字”中长大的成员。他们将需要一系列非常不同的图书馆服务来支持他们的需求和工作流程。图书馆必须了解和预测新一代用户的需要——他们是如何学习和使用信息将从根本上影响未来的研究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参考咨询服务、信息提供服务、馆藏资源建设等)。高校图书馆需要使用适当的信息技术,以现在还不能预见到的方法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从纸质阅读到“电子阅读”,网络阅读大幅度上升,渐居主导地位。移动阅读、手机阅读、掌上阅读蔚然成风,形成了读屏族、拇指族,碎片化阅读、浅阅读,读者自主、自助利用信息的行为在增多,其信息需求可概括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利用任何设备,方便地利用任何信息。
读者“弱信息”需求与“强信息”需求是Palmer提出的信息需求与内容分类。“弱信息”是问题结构模糊、知识范围不清晰、缺乏明确且系统的检索发现步骤、需要动态解构和探索大量文献内容才可能部分满足的信息需求;“强信息”是问题结构清晰、易于辨别和利用、可以通过对具体文献具体内容的检索、获取和阅读来满足的需求。在数字信息和网络级检索能力的支持下,在面对复杂和动态变化的研究问题时,“弱信息”需求往往比“强信息”需求更重要。因此,人们越来越希望满足自己的“弱信息”需求。
现在,用户更喜欢用google的方式查询他们所需信息,而不是在分类网站上找寻,或在局域网上“滚动、指向并点击”。图书馆可能过于组织其提供的内容,或者在组织方式上没能适应用户需求。点对点的信息交流越来越多,反映了用户忽视传统出版模式,支持更为直接和互动性更好的模式。对比那些被编辑过并且被同行评议过的内容来说,未经过滤、未经编辑的内容被认为是限制性较小的,也是更前沿的、更为纯粹的。内容的购买者和检索者希望能在更小的相关数据中集中获得信息。在线音乐业务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例子。那就是,用户要买歌曲而不是买专辑,并且他们正在把这种偏好带到学术生活和工作当中。用户希望他们所需的内容没有被捆绑,并且他们不希望花费额外的时间和资源去筛选非相关内容。
2003年以来,我们在对教师调查中询问了他们对于图书馆三个传统职能重要性的认知,包括:“图书馆是我在研究中定位信息的出发点或入口”(我们称之为门户功能)、“图书馆购买了我所需要的资源,例如学术期刊、书籍、电子数据库”(我们称之为购买者功能)、“图书馆是一个资源库,即它检索、保存、跟踪资源”(我们称之为存档功能)。2009年对教师的调查报告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认为图书馆入口(门户)功能重要的人数逐渐下降,而认为购买者功能重要的人数逐渐上升,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幅增长。随着信息环境的迅速改变,教师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也相应发生了转变,同时他们对于图书馆的使用以及对于图书馆所能提供的价值的感知,都发生了变化。以前,教师几乎完全依赖图书馆获取他们研究和教学所需的学术资料,图书馆员则指导教师发现信息或促进这些资料的发现。随着学者们逐渐能够直接从网上获取所需资料,图书馆在研究过程中的中介作用逐渐减少。图书馆作为信息门户的作用在逐步下降,其作为存储或保存机构的作用保持不变,而作为“采购者”(buyer)的作用有所上升。图书馆不再是读者解决信息需求的第一起点,图书馆不再是信息或知识的惟一宝库,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和信息中介地位正在逐渐丧失。随着新信息环境的形成,文献信息行业与其它信息服务行业的界限日渐模糊,这既给图书馆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可能给其带来莫大的冲击。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地心说”:心脏论与中心论。大学的心脏,学术交流中心、文献信息中心、社会文化中心,是教学、科研必不可少的学术服务机构。“日心说”:图书馆是读者的。要以用户为中心,读者需要什么,图书馆就应提供什么。围绕用户的工作流程来提供服务,避免仅仅从我们自己的资源、优势和能力出发提供服务。应针对用户需要,提供有附加价值的服务。让读者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和建设,图书馆要办到读者身边,其服务要融入到读者的工作、学习、生活当中。以图书馆立场为主流的图书馆学研究时代正在悄然逝去,以用户立场为主流的图书馆学研究时代已经到来。
2011年8月13-18日,在波多黎各圣胡安市召开的第77届国际图联大会的主题是“超越图书馆:集成、创新和信息的普遍获取”。在大会开幕式上,国际图联主席Allen Tise在开幕词中指出:图书馆事业“经历了从纸质形式到电子形式的彻底改变,这对于图书馆产生的影响就是图书馆必须在基本原则框架内对自身及其服务进行重新界定和改造”。
图书馆从一个专注获取、维护和提供本地实体馆藏服务的机构,转变为一个提供多种服务的电子中心,以满足研究、教学和学习需要。图书馆正在承担新的协助科研角色,提供数字信息保存和管理服务,甚至确立了一个新的角色——学科信息专家。随着各种信息分配形式的出现,图书馆作为保存事实和信息的中心场所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这种资源仍然是重要的,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图书馆的其他部分。文化中心是未来图书馆越来越受人瞩目的功能。图书馆不仅仅是信息资源的所在,它承担了更多的使命,而且这些使命与时俱进。以文化为中心的图书馆与社区的精神相契合,它要评估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并且为这些重要的事情提供资源的支持。现在的文化中心包括博物馆、剧院、公园以及教育机构。未来的图书馆能够包括所有上面提到的功能。
开展课程服务:包括基本的课程服务(教学准备、技术帮助、课程网站建设、教参提供、全文链接服务等)、课程全程跟踪服务(与课程有关的信息产品和学习资源的定制、课程相关情报的搜集、学生研究作业和课堂活动以及项目内容的设计、课程阅读教参的设计)。支持学生学习:针对到馆读者人数减少、纸本借阅量减少的状况,一些图书馆使用密集书架,或通过建立储存图书馆,缩小藏书空间,扩展学生学习活动空间,增加各种电子设备、讨论空间,强化图书馆作为学生学习活动场所的功能。嵌入科学研究: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为其提供全程服务,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服务范围上,要解放思想,服务无禁区,读者需要什么我们就应该提供什么。从文献服务到知识服务、文化服务。服务方向上,以需求为导向,需求决定服务,服务决定资源,不仅要满足用户的强信息需求,还要尽可能满足用户的弱信息需求。服务战略上,实施蓝海战略,从资源建设上的拾遗补缺,到服务上的拾遗补缺。如信息资产管理、数据监护服务等。服务方式上,强调用户信息体验,开展嵌入式服务、学科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服务手段上,馆内阵地服务、网络服务、移动服务。
从看门人、守门员向知识导航员、信息咨询专家发展。从信息处理者向信息管理者转换。从“文献通”到信息组织管理专家转换。图书馆员应是未来知识社会的“知识工作者”。图书馆员应“作为教师和社会工程师,训练公众如何在信息高速公路密如蛛网的路线中和无数转弯处识别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