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致远 根深叶茂:简评《陈学文集》

2012-08-15 00:53吴仁安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市镇学文文集

吴仁安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1418)

陈学文教授①长期致力于中国经济史、明清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极为丰硕,近期版行的《陈学文集》(黄山书社,2011年7月初,831页,63万字),是他半个多世纪以来耕耘学术园地、辛勤治学的重要成果。《中国经济史研究》评其为:“作者在研究过程中重视第一性的史料发掘、整理、考证,在写作时做到水到渠成,从史实出发,实事求是,还历史以本来真实面目。陈先生治史重在‘沉潜’,不博一时之功,默默耕耘,令人敬佩。”②

陈学文勤奋治学,脚踏实地,宁静致远,重实证、善思考、论著丰湛,业绩煌煌可观,《陈学文集》(下简称《文集》)是跨越时空的学术记录,有作于1957年负笈于山东大学的处女作《中国十六七世纪农业中的商品生产与雇佣关系的初步研究》,有1958年在天津业余治史论文《论徽州商业资本的形成及其特色》等。内容大致可分为8大类:中国古代工农业生产与区域史研究8篇;城市、市镇、商业、商人商帮10篇;户籍、税制、契约文书6篇;中外关系(含华侨史)、军事、社会、文化9篇;温州研究6篇;历史人物研究7篇;方志、碑铭、谱牒5篇;序文、碑记、书评8篇。合计59篇。《附录》则收录了陈教授的论著目录和他人对本书的书评、专访。该书大体上反映了陈学文的研究形态:从断代史看,侧重明清史;从专门史看,侧重经济史。两者交错则是明清社会经济史。《文集》面广而专,折射出陈教授深厚的学术功底、开阔视野、科学方法和勤朴学风,也承载了由新中国培养而在20世纪5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学人的治学风采:淳朴、厚重,宁静致远、根深叶茂。

捧读那册厚重的精装本《文集》,随着作者那开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公允的论断、从细微处见精辟的学术功力,喜悦之情不时地洋溢于胸。通观全书,笔者认为该书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色:

其一,起步早③,起点高,选题好,具有高屋建瓴的视野。

他对一些重要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故其论著的学术价值很高,影响亦深远。陈学文于1953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该系在20世纪50年代有杨向奎、童书业、黄云眉、王仲荦、郑鹤声、张维华、陈同燮、赵俪生等八位教授共事,他们都是各有专长而享有盛誉的著名专家,史学界至今仍有人盛赞当年的山大历史系处于“八马同槽”的辉煌时期④。陈学文彼时在此佳境读书,不时得到名师的指点,加上他本人刻苦勤奋,造就了他的学术佳绩。他从大三到大四都是围绕着明清社会经济演变这个课题去钻研,最后花了28天时间撰写成长达10万字的毕业论文。该文是围绕着当时史学界研究“五朵金花”之一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而展开的,因为当时对城市、工商业、工匠制、市民运动等领域的探讨已有不少论著,陈学文转换视角、另辟蹊径,选定从乡村、农业、雇佣劳动、商品经济进行研究,深化了该课题的内涵。因为城乡关系是互动的,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从社会经济整体来剖析时代,具有高屋建瓴的视野。该文从选题、立意得到了指导老师张维华⑤的赞赏和支持,张先生还拿出自己的藏书(如吕坤《实政录》等)供其参考。他曾请教过王仲荦、赵俪生、郑鹤声和北大的许大龄(当时是北大历史系年青讲师)等校内外专家。张先生审阅后将该文成绩评为优等,并荐由校方印刷分寄吴晗、邓拓、黎澍、李文治、傅衣凌等名家评审,李文治、傅衣凌等在20世纪80年代晤及陈学文时还当面赞赏此论文。难能可贵的是撰写此文时他只是年仅20多岁的大学生,足见他治史的起步早起点高、才智睿隽。至今陈教授回顾自己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研究历程,深以为自己诸多学术领域的研究大都与该文有着很多关联,他曾言及:“研究明清城市(镇)史、商品经济史、江南区域史、徽商等莫不与此文有着微妙的联系纽带,就是这本文集中一些篇章最早立意可能还是萌发于上世纪50年代。”(《文集》118页)

其二,治学扎实、注重实证、掌握丰富资料。

治史者都必须依据丰富史料,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作者重实证,尽力搜集史料,其立论均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之上。众所周知,“徽学”是当今中国地域文化三大显学之一,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此山门谈何容易,须具经济学、历史学、文献学、方志学等多科的知识和涵养。陈学文研究徽商起步亦较早,20多岁在天津工作时就发表了《论徽州商业资本的形成及其特色》⑥,指出:徽商在推进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场的培育、兴旺,繁荣商品交换和物资流通,丰富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和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各方面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对徽州商业资本的作用和特色的论述颇具创新,强调明中叶以后徽州商业资本已不再是完全走向与土地、高利贷资本相结合的传统模式的新观点,引起学界重视。他为了研究中国商业资本,就精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经济学—哲学手稿》,恩格斯《反杜林论》、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经典著作和《封建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要》等经济学书籍,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坚实的政治经济学修养,研究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史,以此为基础,再广泛搜集史料,此文的注释达111处之多。搜集了明清的安徽省志、徽州府县志及乡镇志、文集、别集、谱牒以及徽商活动的全国各地方志。还引用了方勺《青溪寇轨》、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吕坤《实政录》、谢肇淛《五杂俎》、王士性《广志绎》、汪道昆《太函集》、张瀚《松窗梦语》、苏易简《文房四谱》、麻三衡《墨志》、宋应星《天工开物》、章潢《图书编》、叶梦珠《阅世编》、归有光《震川集》、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金声《金太史集》、王圻《三才图会》、钱泳《履园丛话》等明清文集。还引用了汪伟《奏疏》和林希元《林次崖先生文集·王政附言疏》等官员奏疏,碑记、谱牒、墓志铭等多种史料。因而它的立论完全是建立在坚实史料基础上,见解独到、论点准确,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其影响十分深远。如荷兰莱顿大学宋汉理教授在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就熟读此文,后来她在《〈新安大族志〉与中国士绅阶层(800—1600)》一文中指出:“徽州商业资本的意义是一个已经广泛研究的课题。徽州商人研究的逻辑出发点是: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陈野(陈学文)《论徽州商业资本的形成及其特色》……”王世华也指出:“1947年傅衣凌发表了《明代徽商考》……堪称研究徽商的第一人和奠基者……1953年他(藤井宏)发表了《新安商人的研究》长文……此后,国内只有陈野(陈学文)的《论徽州商业资本的形成及其特色》一文对徽州商业资本的形成特色及其作用进行了论述。”卞利说:“陈学文也不久后撰文,……这是中外学者第一次对徽商问题展开的学术交流。交流的结果,不仅推动了徽商研究的进展,而且对徽学的形成客观上起了催发和促进的积极作用。”⑦日本徽学专家臼井佐知子很客观地说:“研究徽商必须认真探索。……而陈教授在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文集》346—347页)此文一发表遂引起傅衣凌、藤井宏等前辈研究者的高度重视,遂使陈教授成为国内徽商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此后,陈教授又陆续发表了《古代徽州纸砚墨手工业的发展》《徽商与明清时期嘉定县的经济发展》等系列论文,迨至2003年4月,他出版了《徽商与徽学》(方志出版社),这是他研究徽州学的一部总结性成果。正如张立文为之序曰:“话题之鲜活,内容之充实,取材之精详,功底之扎实,为徽学研究树立了一种范式,也为徽学研究作出了贡献。”

陈教授研究领域十分广泛,而明清江南市镇史则是“重中之重”的研究强项。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明清江南区域史研究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吸引了中外诸多学者全力投入,有的还倾注了毕生精力,把它作为自己学术研究之归宿。日、韩、欧美及我国台湾地区的一些学者也对此十分青睐,斯波义信、森正夫、滨岛敦俊、川胜守、寺田隆信、林和生、石原润、北村敬直、吴金成、朴元熇、金钟博、施坚雅、牟复礼、袁清、赵岡、李国祁、刘石吉、巫仁恕、范毅军、王树槐、章生道等,撰著了一批高质量的论著。明清江南史研究已成为一门“显学”,有的大学已将明清江南史列为专业课程,或作为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向。陈教授进入此领域研究也是较早的。他注意到江南优越的地理环境利于经济作物的种植,这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材料,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导致了江南市镇的勃兴、发展,也催发市场培育和市场经济萌芽。他在明清江南区域史,特别是明清江南市镇史的研究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他的《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群言出版社,1993年)和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是两部优秀专著。任放:“(樊、陈)各自出版了带有区域市镇研究特质的专著令学术界为之瞩目。”龙登高:“樊树志,陈学文各自的系列论文与专著最为突出。”陈长刚:“(樊陈)两本专著反映近年来江南市镇研究总体水平。”吴滔:“(樊陈)为主要代表人物,他们注重江南市镇的实态研究,为深入了解明清市镇的作用与意义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范金民认为樊树志、陈学文、川胜守(日本)应作为代表:“那样深广之作还不多见。”台湾中研院刘石吉教授是研究明清江南市镇史的著名专家,有多部专著及专文版行,他在全美学术会议上演讲:“作者(指陈)在访求资料及勤快写作方面令人激赏,所述浙西各主要市镇的发展史非常详尽,是典型的城镇传记,殊多可取。这本书也是后人研究浙西(江)市镇史时所必须参考的。”⑧所以《剑桥中国明代史》有多处引证陈学文对乌青、濮院等市镇的研究(488、653、659页)。

随着对明清江南市镇研究的深入,陈学文遂把视角扩大到市场网络和市场经济萌芽开拓性的研究。2000年出版的《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浙江人民出版社,445页,35万字),是全国“八五”社科规划的重点课题结题成果,以史实来佐证邓小平“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的科学论断⑨,是我国从经济史角度来研究市场网络与市场经济萌芽的开创性研究成果。王日根认为对“明清太湖流域市场经济萌芽的意义的阐释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还须注意到陈教授对明清时期商业书、商人书的研究,完全具有开创性的奠基地位,出版了《明清时期商业书及商人书之研究》(台北洪叶文化公司,1997年)。台湾的何汉威研究员认为:“陈学文经多年努力,把蒐集到的明清商书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探析,撰成《明清时期商业书及商人书之研究》为今后从事这方面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⑩王尔敏教授:“一种很重要的商业书(研究),是陈学文所著《明清时期商业书及商人书之研究》,可谓十分详备。”张海英:“是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明清商书的专著……对商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董郁奎:“作者勤收广集,并对各种不同的版本进行考证,显示了作者在版本目录学、文献学、校勘学方面具有扎实的功底……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

他很重视易为人轻忽的方志、谱牒、契约文书等资料。他查阅过数以千计的全国各地方志,即使在1993年访日百忙中还抽空到内阁文库、尊经阁文库、东洋文库、蓬左文库查阅了多部国内缺藏的明清方志原刻本。他对契约文书也十分熟悉,其本人就高价购到明初至清末的一些契约。他对明初户帖,庄仆制、契尾的考释研究,堪称一流。如刊发于《文史》第62辑上《明初的户帖》(已收《文集》),同行皆视为难得佳作。对契尾的研究,前人皆未涉及,竟不知何谓契尾。胡永吉:“对契尾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文集》820页)

其三,弘扬传统,注重实地历史考察。

治史不仅依靠文献资料,还须注重实地历史考察,是我国史学的一大传统⑪。而陈教授无疑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他为了研究明清江南史,曾花数年时间到江浙沿太湖诸地实地踏勘,“或奔走于水乡小道上访碑考古,或踯躅于古镇旧市求踪寻迹,或挥汗于书库中批阅史籍,或于寒风冷雨中勘核文字”⑫。他曾陪同日本伊原弘介、森正夫、滨岛敦俊等在桐乡、双林、王江泾等地进行数个月的实地考察。就在桐乡发现了张履祥墓碑横躺在河埠头,还在濮院镇翔云观发现一方埋在鸡圈污土中刻有丝绸价格的碑铭。这些都是实地历史考察的重大收获,经他考证查验后都充实到他的论著中,增添了许多感性的鲜活资料。他的实地考察是他治学必循的步履,非一时心血来潮,江南苏、松、杭、嘉、湖以及皖南诸地都留下他的足迹。

其四,论断审慎,不失公允。

通观《文集》,作者既占有丰富翔实的史料,注重实地历史考察,又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历史研究,因而对历史问题、历史人物均能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论,其论断审慎不失公允,独具创见又令人信服。如《文集》中的《明中叶“奢能致富”的经济思想》,作者认为:“明代嘉隆万是一个社会风尚大转变时期,嘉靖以前还是比较淳朴的,隆庆,尤其是万历以后,则日趋奢侈。……尤其是经济发达的江南一带更竞相奢侈,仿效苏杭器物服饰。”这个论断完全符合客观历史存在。又如《文集》中的《关于于谦的历史定位及其他》,作者认为:“把于谦定位于民族英雄是最恰当、准确、科学的评价。所谓民族英雄就是在民族危难关头,挺身而出,拯救民族危难,为捍卫民族不受外来侵扰而献身的伟大人物,如苏武、岳飞、文天祥、史可法、林则徐等就是范例,而于谦亦当之无愧。”此评论非常中肯、平朴。

其五,文史结合,文学修养甚佳。

文史本为一家,古往今来的史学大家往往以文史结合而文笔优长,陈教授也以史家而走进了文学写作的领域。所写《“吹不散心头的人影”:胡适与曹珮声》⑬对胡适与“表妹”曹诚英的一段恋情进行了考释和描述,引起了国内外对胡适研究者的重视,社会影响较大。其实陈学文早年就喜爱文学,自云对“普希金,拜伦,莎士比亚、泰戈尔等人的作品,至今还能记诵一些”(《文集》658页)。又如《文集》中《陈求鲁纪念馆碑记》及其《楹联》,透示出他的古文辞的深厚功底,行文流畅、对仗工整。又如《文集》中的为人所写的《序》,文笔优畅,理性感情均显。

陈教授一生勤于治学,勤奋、朴实、视学术为生命,一生别无所好,唯有读书撰著。自云:“日日夜夜思索、钻究、著述、争分夺秒,为事业耕耘着,这就是我的一生。”(《文集》830页)已出版学术著作10部,参著3部,主编2部,参编2部,编纂学术资料集3部,发表论文或文章400多篇;在国内外颇具影响。而《文集》博大精深,它的面世必将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文章千古尽风流。”我相信,在《陈学文集》的推动下,将会有越来越多越优的明清史、中国经济史、徽学等方面的论著问世。

注释:

①陈学文,男,1934年出生,原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教授,还曾兼任中国明史学会、经济史学会、商业史学会、中外关系史学会、海外交通史学会等全国理事,浙江省经济史学会会长,多次应邀出国讲学,先后被聘为日本大阪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经济史,明清史。

②参见《书讯》,《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年1期,第176页。

③早在1955年大二时就在《历史教学》上发表《我对〈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

④见《历史学家茶座》2008年第二辑、第三辑;2009年第一辑等。

⑤张维华(1902-1987),字西山,我国老一代著名历史学家。曾任齐鲁大学文学院院长、代校长,1952年后执教于山东大学。在中西交通史、秦汉史和明清史领域都有突出贡献。著有《汉史论集》《中国古代长城建置考》《明代海外贸易简论》等。

⑥该文初刊《安徽史学通讯》1958年第5期,1960年收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

⑦参见王世华:《徽商研究:回眸与前瞻》,《安徽师大学报》2004年6期;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⑧参见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龙登高文刊于《中国史研究动态》1991年9期;陈长刚文见《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7月;吴滔文刊于《中国农史》2005年2期;范金民:《江南城市化进程与文化转型研究》,浙大出版社,2005年113页;刘石吉:《小城镇、大问题:江南市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近代史学刊(第2辑)》,2005 年。

⑨参见《邓小平选集》卷二,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236页。

⑩何汉威文见台北《汉学研究》,1997年152期第302页;王尔敏文见台北《近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30期;张海英:《明清社会变迁与商人意识形态——以明清商书为中心》,《复旦史学集刊》第1辑148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董郁奎文见香港《文汇报》1997年8月10日《图书版》。

⑪参阅拙文《历史研究与实地历史考察》,刊《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1期。

⑫参见陈学文:《筚路蓝缕三十年》,刊于《明清江南史研究三十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5页。

⑬参见台湾《传记文学》468 期,2001.5。

猜你喜欢
市镇学文文集
《熊铁基文集》出版
包学文
某MPV地板加速振动优化与控制
《那一刻,我长大了》教学设计
论江南运河与沿岸市镇发展之关系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酉阳县涂市镇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
移风易俗的路径探索——基于涴市镇红光村乡村振兴促进会的分析
《郭汉城文集》简介
奔跑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