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人才语用能力的培养研究

2012-08-15 00:53周明强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汉语语言专业

周明强

(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进入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新的特征和趋势,这种特征概括起来就是高等教育的本质是要促进人的发展。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是高等教育在21世纪的必然走向。能否提高人的素质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未来,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可以说,素质教育是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的主导趋势,这种趋势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对于人文学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大学生(以下简称“汉语人才”)来说,必须以积极的态度、超前的意识来主动应对,高校应从培养适应新形势所需要的人才高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措施,创造人才培养条件,特别是给学生提供更合适的锻炼机会和平台,并且给以得力的指导。近年来,我们在培养汉语应用人才的语用能力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得到了一些体会。

一、语用能力是汉语人才的核心能力

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概括起来有“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或曰“创新能力”)两大方面。适应能力是基本的能力、一般的能力;创造能力是特殊的能力、具有个性的能力。前人曾研究过这两种能力的差别。如斯皮尔曼(C.E.Spearman)的能力“二因素论”认为能力由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两部分构成,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需要G因素与S因素共同作用[1]19。其中G因素相当于我们所说的适应能力,S因素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创造能力。基尔福特(J.P.Guiford)提出了智力的“三维度理论”,认为智力的第一个维度是操作,操作有认知力、记忆力、分散思维、辐合思维、评价等5种。智力的第二个维度是材料内容,人的智力活动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内容。内容有图形的、符号的、语义的和行为的4种。智力的第三个维度是产品,即智力活动的结果。结果可分为单元、门类、关系、系统、转换与含蓄6种。每一个维度中的任何一项,同另外两个维度中的任意两项结合,都可以构成一种智力因素,这样就可产生:24种认知因素、24种记忆因素、24种分散思维因素、24种辐合思维因素、24种评价因素。共计为120种因素,每种因素是一种独特的能力[1]34-35。基尔福特三维度中的第一个维度是人的能力因素的表现,属于我们所说的适应能力的因素,与另外两因素的结合就是我们所说的创造能力的体现。

适应能力与创造能力两者是紧密联系的,两方面的能力又因专业的不同而又有不同的内容。对于汉语人才来说,其核心能力集中表现为语用能力。对于语用能力的具体内涵,各国学者看法不太一致。J.Thomas认为语用能力不仅包括使用正确的语言材料形式,如语音语调形式、词汇形式、句子结构形式,而且还包括选择适合语境的得体语言的功能形式,如语体等。Chomsky认为语用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形式要符合交际场合;二是运用语言的方式要得体。国内学者刘绍仲强调了语用能力和语境的关系,认为“语用能力是指听话人对语境的认识能力和在对语境的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别人的意思和意图、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意图的能力”。何自然将语用能力看作是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包括为达到交际目的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两个方面①。这种语用能力是对一般学习者来说的,它不仅涉及了语言本身的知识,也包括了学习者相关的语境知识及社会文化因素。

对于汉语人才来说,语用能力有着更为宽泛的内涵,它包括基础的语用能力和专业的语用能力两部分。基础的语用能力包括:第一,语言的认知能力,即对语言各级单位(语音、词汇、话语和篇章)结构规则与功能的认知能力。第二,言语行为能力,包括识别和实施言语行为的能力。第三,语境识别能力,包括相对社交距离、角色认定、相对社会权力、强加程度、权利与义务、特定话语的使用范围、谈话环境和气氛等。专业的语用能力包括:第一,专业的语言认知能力,即从专业的角度、运用专业知识对语言的各级单位(语音、词汇、话语和篇章)结构规则与功能进行判断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对生活中的语言现象的甄别能力。第二,专业的语言分析能力,是对语用中的各种语言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优秀者能对语言现象作出研究性的分析和探索。第三,专业的语言运用能力,是运用专业知识和理论指导语言运用的能力,包括专业创造和专业研究。这里第一层次的专业语言认知能力是专业的基础语用能力,属专业“适应能力”;后两个层次属本专业的“创造能力”,是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须用力的地方。

二、汉语人才语用能力的培养应注重实践

一般的语用能力是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按一定的语用策略完成某项语言活动的交际能力。这种能力要求交际者紧扣交际任务、目的和主题,了解交际活动与过程的特点,把握语言环境的领域与情景,调动与交际活动有关的背景知识,进行言语交际(表达和理解)。汉语人才的语用能力表现在语言运用、语言分析、语言创作、语言研究等4个层面。

以浙江省某外语类院样为例,从汉语言文学(师范)和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看,该校所开设的课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基本素质类(各类公共课),二是技能课(外语技能、教师技能),三是专业课(文学和语言)。不同专业的课程虽各有侧重,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侧重中小学语文教师能力的培养,对外汉语专业侧重对外汉语教师能力的培养,但就语用能力而言,仍有其共性。这些课程有的促成认知语境的形成,有的提供语用样本,而语言类课程直接担负着将前二者转化为语用能力的作用,因为汉语专业要培养的核心语用能力最概括的说法只有两个字:“说”与“写”。前者是口头表达能力,后者是书面表达能力。汉语言文学(师范)和对外汉语专业“说”的能力方面集中表现在:较强的作品分析和讲解能力、语言鉴赏和评析能力;较强的作文教学指导与讲评能力;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较强的课堂组织、启发、引导能力;较强的演讲能力。“写”的能力方面集中表现在:较强的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与评改能力。在综合能力方面还应有对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作出判断、分析、鉴赏和研究的能力。对外汉语专业除了这些能力之外,还应有较强的汉语与外语异同的比较能力。

这些语用能力的获得需要一定的实践训练和必要的刺激,但传统的学校教学存在三方面的缺陷:一是重课堂讲授、轻实践训练;二是文科教学实践训练难安排,教学中有许多课程一学期只有一两次书面作业;三是语言课与文学课各自独立、相互分离,形成了重文学轻语言现象,使语言课脱离了训练语用能力的最好机会。学生在上述轻重不对称模式下还会形成懒惰情绪,不仅教学内容无法转化为能力,而且对所学专业的知识内容也缺乏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汉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

要之,汉语专业人才应具有扎实的汉语表达和理解能力、较高的语感水平、广博的知识面、较高的语言素养和一定的语言学理论功底,调遣由所学人文知识而形成的广博认知语境来完成语言交际活动。

三、语用能力应在语用过程中培养

语言运用是社会化的,语用能力应该在社会语用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在母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接触语言规则,还要学习语言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信息”[2]。大学阶段是从学习、掌握语言规则,掌握语言运用技巧到走向社会化的语言运用的飞跃阶段。特别是当今世界已步入智慧时代,整个互联网正在发生着划时代的革命性的变化,网络世界的虚拟语言生活对现实语言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如何将从各种途径所获得的社会文化信息转化为语用能力,为学生提供社会化的语用情景,让学生在社会化的语用过程中培养和提高语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

(一)更新观念,重视运用

传统的本科语言类课程教学比较重视语言理论和语言知识的传授,认为学习理论天经地义,也有纲可依,在语言类课程教学中联系语言实际多少有些不够重视,而且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过深过全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得大多数学生感到语言类课程枯燥、难学,学生能对语言类课程有兴趣大多是后续的语言类选修课程,因为这些课程与语言运用关系密切。因此,我们有必要正视这种现象,更新观念,在语言类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特别重视语言运用实际,在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方面找到结合点。这种结合点是多向的,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即可。例如:

1.语音教学

师范专业的语音教学,可以从复习小学的拼音开始,掌握拼音方案,或总结拼音学习中的难点,找到破解的途径;对外汉语专业的语音教学,可以从汉语语音美入手,比较汉语和外语的语音系统的异同。在方言影响较明显的情况下,也可以从方言比较入手,找出其语音系统的差异。也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语音学习的重要性入手,提高学生学习语音的积极性。

2.汉字教学

可以从当今社会人们对简化汉字的态度以及恶搞汉字、错写汉字等现象入手,在指导学习完汉字和语言的关系、汉字简化与标准化、汉字形体特征与演变、汉字的结构后,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通过讨论、调研、课题研究,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汉字的历史、汉字的功劳、汉字在表意上的优势、汉字与汉语相适应的特点、汉字的形体美的特长、汉字与汉文化不可割舍的关系、汉字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汉字教学中的难题与误区、汉字简化的功劳与失误等一系列问题。

3.词汇教学

可以从当今社会所出现的新词汇,特别是学生熟悉的网络词汇入手,以需求为驱动,让学生试评这些词汇的优劣,并进一步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有关词汇的结构,词义的性质、类型,词汇的作用,词汇的系统,词汇的规范要求等基本的语言知识;然后以课题研究方式,通过调查研究,深入讨论词汇与社会生活、词汇与网络社会、词汇与信息时代、词汇与国际接轨等一系列问题,加深学生对汉语词汇的特点、功能和规范要求的认识。

4.语法教学

可以从现实生活,特别是各种媒体上语言运用中的病句入手,让学生萌发语法重要的意识。进而指导学生学习汉语词类、短语、句子等知识,掌握汉语各类语法单位的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课题研究。研究的内容可以集中在社会语言使用中的语法失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法学习的重要性及其学习方法、语法规范如何“与时俱进”等问题上。通过课题研究,明确语法在语言运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5.语用教学

当今时代是语用极其活跃的时代,活脱灵动的社会生活语言、极富时代特征的媒体语言、千姿百态的网络语言和新鲜时髦的手机语言,形成了浩瀚的语用艺术海洋。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学习语用,研究语用,会使学生对语用产生莫大的兴趣。在指导学生学习了基本的语用知识、掌握了基本的语用分析方法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探讨当代语用的各种特色、当代语用与传统修辞的继承关系、语用与社会生活关系等问题,提高对“修辞立其诚”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只有在基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学生才会对自己感兴趣的语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遇到问题或者难点,自然会对知识加以温习,这样便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利用平台,促进运用

现代大学生活十分丰富,现代的大学生活泼好动、追新求异。如果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大学教育教学方式上,就很难与学生的思维同步、合拍。因此,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学生的要求同步,这样才能与学生有“教育对话”的基础。其主要方法有:

1.利用网络平台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近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3]。可以说,我们的生活已经须臾离不开互联网了,而且,目前手机已经与互联网接轨,大学生又是互联网和手机使用的主要群体。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使之为教学服务。

首先,利用好精品课程平台。没有精品课程平台的,可以借助免费的网络平台建设网络课程。将课程的全部资料上传到网上,供学生学习使用;提高网络课程的使用量,可开通网络上的互动平台,组织学生参与课程学习方面的讨论。

其次,利用外校资源网。基本上所有的大学都有现代汉语精品课程的网站,很多资源都对外开放,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中内容最为丰富的是“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另外还有中国知网、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网、中国汉语言文学网等,仅对外汉语网站就有113家之多。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站搜集、筛选和利用学习材料,让网络资源为“我”所用。

第三,利用现代交流手段与学生及时交流沟通。目前,不少大学的部分校区在郊区,学生与教师接触机会较少,这是一弊。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交流手段,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现代交流手段中,学生用得最多、最为方便的是手机短信,以及手机与网络结合的微信、QQ、微博、博客等,除此之外,还有电子邮件、BBS等。教师应该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才能更便捷地与学生沟通,给学生在专业上提供指导和帮助。

2.利用校园平台

现代大学校园生活十分丰富,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很高,所有的活动都是培养学生情商、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极好机会。教师应该利用这些机会,参与指导这些活动,或事先策划、或指导开展、或指导总结。让学生真正感到在任何时候语用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从而达到自觉培养语用能力的目的。

3.搭建专业平台

上述两个平台对于培养学生的基础语用能力和部分的专业语用能力有一定的效果,而对一些特殊的专业语用能力,还必须搭建专业平台,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在角色的实现中将基础的语用能力转化为专业的语用能力。这种平台主要是实习、实训基地。师范专业要建立中小学的教育实习基地,对外汉语专业要建立留学生教学实习基地。通过实习和实训,才能真正将基础语用能力转化为专业的语用能力。

(三)加强指导,催化运用

指导学生学习是教师的责任,在信息化、国际化的背景下的大学教育更需要教师的指导,以便让学生能更快地驾驭信息,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1.学习和科研方法的指导

大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一些现有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指导学生掌握创新的要领,学习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4]。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实践活动,如暑期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指导学生学会选题、调查、统计、分析、论证等一系列科研基本方法,扎实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2.正确利用网络的指导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喊出了“可以三天不吃饭,不能一天无网络”口号,学生更是网络使用者的主体,如何正确利用网络,教师应该成为引导者。让学生尝到利用网络学习的甜头,如依托网络可以搜集资料做课程论文、研究小课题,可以开展课程讨论,可以开辟个人博客写文章、编写个人文集,做网络写手在网上发表文章等等,这样才会使学生不把网络当玩具,而把网络当工具。

3.开展团学活动的指导

校园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校园里的团学活动是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也是锻炼学生能力的主要活动,更是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活动。教师必须主动对此渗透,给予活动以必要的指导,如指导组织开展有专业特色的辩论赛、演讲赛、征文比赛以及创办文学刊物等活动,指导学生完成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调查、报告撰写及课题研究,努力在这些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注释:

①转引自王美玲、方伟:《语用能力内涵梳理》,《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第120页。

[1]李孝忠.能力心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尹洪山,康宁.语言社会化研究述评[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5):87-91.

[3]新浪网.中国网民总数达 5.38 亿[EB/OL].(2012-07-20).http://news.sina.com.cn/o/2012-07-20/0549248009645.shtml.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猜你喜欢
汉语语言专业
学汉语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语言是刀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追剧宅女教汉语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