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2-08-15 00:45李敏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年16期
关键词:课文信息技术思维

李敏

(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山东 潍坊26102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力普及,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就语文教学而言,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激励他们的创新思维;不仅是灌输什么和为什么,更要启发他们怎么思考,教会他们勇于去发现真理。“构成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主要包括揭疑、质疑、假设、推断、想象、联想与发散、聚合等多种思维能力。”[1]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拓展了学习内容,营造了优美的学习情境,增加了学习的信息量,这一切都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以揭疑、质疑引发探究学习

“学贵有疑”,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有疑问才会用心去思考。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巧妙地设疑,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从疑难中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给学生多一点的创造空间。因此指导学生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推进有效的探究学习,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十分重要的任务。在网络所呈现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学生们可以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深入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使学习处于积极主动状态。

例如,由于时代的变迁、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再加上行文笔法的隐晦,鲁迅的文章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鲁迅先生的 《秋夜》时,一些学生就对课文的第一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提出质疑,认为这样写会感到重复和拖沓。笔者指导学生查阅了《秋夜》的写作背景,了解到在1924年《新青年》团体解散后鲁迅的苦闷孤独以及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那象征着革命者刚毅性格和韧性战斗精神的枣树自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此,这绝非简单的重复,而是为了突出枣树的形象,强调枣树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另外,还有可能是作者为了表现一点语言的谐趣。此数语可视为本文文眼,就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荷塘月色》中的文眼一样,因为它们是写“我”的孤愤心境的起点,是理解本文写景意蕴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至于《秋夜》中几种景物的象征意思,更是引起了学生的不同意见。这些都需要学生对那个时代有所了解,体会作者既孤独又悲壮、既彷徨又执着的复杂心绪。网络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实用的途径。在网上,学生们搜到了关于鲁迅写作《秋夜》的时代背景,看到了学者对鲁迅作品的评价,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二、以假设、推断加深课文理解

许多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发现,离不开大胆假设推断和小心实验求证。假设推断的过程,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

以《孔庙·孔府·孔林》为例,这不是一篇单纯的游记,作者臧克家抒写了自己参观孔庙、孔府、孔林的所见所感,涉及到正确对待孔子和生死名利的态度。在课文主旨的理解把握上,如果教师简单地说教,学生只可能使学习停留在浅表层次,不能深入课文内部,认识作者的写作目的。在学习课文之前,笔者让学生观看了许多三孔的图片,介绍了它们的由来,美丽的画面激起了学生们对三孔的向往。有了这样的铺垫,笔者提出了一两个问题:假如让你为孔子画一幅肖像,你会想到那些词语?在学生们的回答中,一个温文尔雅、淡定从容、诲人不倦的师者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当教师展示孔庙供奉的那尊高高在上冕旒障面的孔子像时,所有的学生都不相信这是孔子的塑像。眼前的塑像和内心的认识产生了很大差距,他们不禁要思考:孔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视频《走向神坛的孔子》使他们走近了孔子,同时也推断出了作者参观孔庙后的心情——“兴味索然”,那是因为孔子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吹捧,由伟大而平易的真人变成了万人崇拜的偶像;从一个可亲可敬的哲人、学者、教育家,变成了高高在上、不可亲近的 “素王”。在后面的课文中,笔者以作者参观时的感触为线索,依然为学生提供假设情景,引导他们推断在此情境中作者的所思所想,“并不舒心”、“万感齐来”等关键词也由此跃入了学生的眼帘,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同时也理解了作者参观三孔时的情感变化。

通过质疑进而假设推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从网络提供的视频和图文对照的阅读探究中,进而引导学生掌握使用科学思维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以想象、联想进入课文情境

信息技术能融声、光、情、景为一体,为教学提供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多样的感知材料,形象具体地表达教学内容,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扩大学生的直接经验范围。“创设教学情境,其目的是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中,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2]信息技术能将教学内容形象化、明确化,容易将新知与旧知或各知识点合乎逻辑地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由感性向理性飞跃。它可以使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入其境,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例如《我寄情思与明月》这篇课文,在导入课文时,笔者以《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首舒缓的歌曲为背景音乐,悠扬的乐曲把大家引入到了静谧温馨的月下美景中。然后再让学生们回忆总结曾经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词和文章,使学生明白了“月亮”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实物,而是一个情感符号,这就为理解 “作者把思念故乡的情思寄托给美丽的明月”的创作意图打下了基础。同时,结合开篇融汇了作者“自我的情绪”的自然景物的勾画,使大家进入到梦一般的奇幻,诗一般的旖旎的意境中。乘凉时母亲哼唱的儿歌、瓜地里偷瓜的小伎俩、中秋夜合家团圆的温馨,把大家带到了美好的童年,淋漓尽致地渲染出作者沉甸甸的浓郁并略带凄凉和惆怅寂寞的情怀和一种淡淡的乡愁。

在学习诗词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优美准确的配乐朗读,让学生体会诗词蕴含的意境。《钗头凤》是陆游的千古名篇,仅仅朗诵和讲解还不足以将陆游的悲痛理解到位,在学习即将结束时,笔者为学生播放了一篇配乐朗诵 《沈园的故事》,随着作者舒缓而沉重的叙述,我们仿佛进入到了桃花飘落、东风无力的沈园,成了陆游和表妹唐婉被迫分手后不期而遇的见证者,目睹了二人的愁肠百结,万箭簇心,同时为二人的遭遇备感同情和惋惜。

多媒体课件的介入,“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同步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材料,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3]让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他们的情感被唤醒,思维被激活,灵感被激发,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提升了语文学习质量,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以发散、聚合探寻最佳途径

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发散思维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从这一问题出发,想的办法、途径越多越好。而聚合思维也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在众多的现象、线索、信息中,向着问题一个方向思考,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或发散思维中针对问题的最好办法去得出最好的结论和最好的解决办法。这两种思维方式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更多想象和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从而产生新的理解、新的假设和结论,从而可能产生创造性的独到见解。

如学习白居易的 《长恨歌》,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一直是古今研究者争论不休的问题,观点也颇有分歧,其中有爱情主题说,有政治主题说,有双重主题说等等。学生们围绕着这些主题,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结合作品,他们又细致分析了本诗的篇章结构。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但同时此诗又是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最终大家较为乐意接受双重主题说。在分析综合的过程中,课堂气氛一直保持活跃的状态。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充分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改变了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提升和发展。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仍需琢磨推敲,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冯迪.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4,(1).

[2]周德富,刘文欣,张辉.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优势与误区[J].教育探索,2003,(4).

[3]杜春雷,张丽华.巧用信息技术,拓展语文教学[J].现代语文,2007,(8).

猜你喜欢
课文信息技术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背课文的小偷